《高質量發展看華鎣》:“三問”看鄉村振興的“華鎣答卷”

據中國網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坐落於四川省華鎣山中段西麓的華鎣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小市,在鄉村發展的征程中,面臨著土地資源不足,三產融合發展深度不夠的問題。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華鎣如何突破困局,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近年來,華鎣市委市政府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摸實情、謀思路、出實招,在發展特色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樹立文明鄉風等方面下足功夫,用智慧和勤勞繪就出一幅全新的鄉村振興新畫卷,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華鎣答卷”。

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小市蝶變為農村美、農民富的經濟強市,華鎣如何做到的?近日,記者帶著三個問題深入田間地頭、村頭巷尾實地採訪,探尋華鎣鄉村振興的發展答案。

一問:農村如何美起來?

田園村居換新顏

《高質量發展看華鎣》:“三問”看鄉村振興的“華鎣答卷”

偏巖子新村

青山白雲下,具有中式特色雕樑畫棟的複式別墅一棟棟整齊排列,人工湖邊小橋流水、映日荷花,各項配套設施齊全......這是華鎣市陽和鎮偏巖子一隅新景,也是60戶易地搬遷戶的新村聚居點。生活在這樣如詩如畫的環境裡,村民們個個都笑開了花。

“多虧了黨和政府,才有了偏巖子村的新面貌。”2017年搬進偏巖子新村二期的村民左雪梅滿臉笑容的告訴記者,現在住的樓房是由政府設計的,周圍環境是政府出資整治的,生活在這裡既安全又舒適,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高質量發展看華鎣》:“三問”看鄉村振興的“華鎣答卷”

偏巖子新村二期


其實,村莊華麗變身的背後,是當地鎮政府主動作為、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真實寫照。“讓農村環境更美,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據陽和鎮鎮長費貴川介紹,除了帶頭設計修建環保、宜居、美觀、經濟的中式明清風格連體別墅,近年來,鎮政府還投入兩千多萬,為新村配套建設綠化、道路、休閒、文化等基礎設施,同時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讓偏巖子新村先後榮獲住建部農村房屋設計優秀作品獎、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四川省水美新村,成為四川鄉村振興的樣板之一。“新村現在已初具規模,非常適合搞旅遊開發和產業發展。”費貴川說,下一步,該村將利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好機遇,搞好農旅建設發展,使村民過得越來越好。

不止陽和鎮,自鄉村振興號角全面吹響以來,華鎣圍繞 “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建設模式,優化村落、產業佈局,實施鄉村增綠行動,開展農村垃圾、汙水、廁所三大革命,推動一個個美麗鄉村破繭而出。數據顯示,截止目前,全市累計建成幸福美麗新村58個,各具特色的新村聚居點31個,新改擴建新村120餘個,惠及農戶2萬餘戶。

如今,走進廣袤的華鎣大地,鄉間公路縱橫交錯、平坦乾淨,文化廣場光影斑駁、潔淨靚麗……曾經落後的鄉村徹底改頭換面,成為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的幸福美麗家園。

二問:農業如何富起來?

產村相融助增收

《高質量發展看華鎣》:“三問”看鄉村振興的“華鎣答卷”

陽和鎮某葡萄基地

春日賞花,夏日品果。到了葡萄成熟的季節,陽和鎮的葡萄基地裡擠滿了前來採摘的遊客。“紅紅火火的葡萄產業盤活了陽和鎮經濟。”費貴川表示,近年來,全鎮把持續發展能力強、經濟附加值高的葡萄產業定位為農業園區的主導產業,集中連片建成葡萄產業基地5000畝,同時依託葡萄產業積極發展鄉村旅遊,讓村民不僅通過基地務工、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分紅等方式增加收入,還可以謀劃農家樂、賣土特產進一步創收,實實在在過上好日子。

“每年旺季我們根本忙不過來,政府開展的葡萄節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遊客。”正在清洗夏黑葡萄的老闆娘李雨芬笑開了花,她說,如今,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前來採摘遊玩的市民與日俱增,每年收入十分可觀,錢袋子徹底鼓了起來。

《高質量發展看華鎣》:“三問”看鄉村振興的“華鎣答卷”

陽和鎮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其實,陽和鎮只是華鎣產業興旺激活鄉村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華鎣市緊扣鄉村“產業興旺”,大力發展蜜梨、葡萄、花卉、油樟四大特色優勢產業,建成了葡萄為主的產業基地3.9萬畝、優質梨產業4.7萬畝、花卉苗木1.6萬畝,實現了天池—祿市— 華龍和高興—陽和南北兩大現代農業園區10萬畝產業基地基本實現無縫銜接,走出了鄉村振興特色路。

與此同時,華鎣還實施“農業+旅遊”戰略,圍繞連片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深挖特色民俗文化,做強做大鄉村旅遊,讓農民既通過特色產業“掙票子”,又通過特色產業吃上“旅遊飯”。

特色產業和鄉村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拓寬了農村群眾的致富路。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實現農業產值21.9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55元,連續10年居廣安市第一,“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正不斷變成現實。

三問:鄉風如何正起來?

文明建設正風氣

《高質量發展看華鎣》:“三問”看鄉村振興的“華鎣答卷”

歡樂農家慶端午趣味活動

“來者都是客,誠信是根本”、“勤讀傳家,勤勞樸實”……在偏巖子新村,隨處可見的楹聯條條醒目、句句入心;七月,明月鎮在“渠江畫廊”的小廣場上,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歌詠會,村民過了把“歌手癮”,文明新風撲面而來……如今,走進華鎣鄉村的農家院壩、田間地頭、村口巷尾,處處皆風景、處處有人文、處處見文明。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華鎣把鄉村文化、鄉風文明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通過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主題活動、明確村規民約、文化演出進鄉村等系列措施,全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文化真正“種”進村民心坎上,讓優良的民風民俗在華鎣大地重塑。

此外,為助推鄉風文明及智力扶貧,華鎣市還在106個行政村分別建起平均藏書5000冊以上的“農家書屋”,並重點關注25個貧困村的“農家書屋”建設,增添政治、文化、科技、衛生等大量實用性藏書,配置音像電子讀物……在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中,村民一掃往日不良習氣、精神抖擻,個個都是文明鄉風的代言人。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相關負責人表示,鄉村振興戰略涵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方面面。未來,華鎣將繼續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激活鄉村發展活力,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記者 黃姝穎 付戀 邱瑜敏 通訊員 餘熙 周歡歡 )


●中國網.成渝經濟區——【搭建成渝城市群信息傳播的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