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是養生的必然方法,但如果“求靜”就大錯特錯了

問到靜坐的方法有多少種?其實只有一種——靜坐。如果要說靜坐的姿態有多少種?大約有九十六種。可是所有的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靜”,那麼“靜”便是道嗎?否則,何以必須要求“靜”呢?這是兩個問題,包括三個要點,不可混為一談。

靜是養生的必然方法,但如果“求靜”就大錯特錯了

靜與動

靜與動,是兩個對立的名詞,這兩個對立名詞的觀念,大而言之,是表示自然界物理現象中兩種對立的狀態,小而言之,它是指人生的活動與靜止、行動與休息的兩種狀態。道非動靜,動與靜,都是道的功用。道在一動一靜之間,亦可以說便在動靜之品。所以認為“靜”便是道,那就大有問題。

靜是養生的必然方法,但如果“求靜”就大錯特錯了

求“靜”

求“靜”,那是養生與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說是基本的方法。在養生方面來說,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從“靜”中生長,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植物、礦物的成長,都從“靜”態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谷、一顆麥的種子,都在靜態中成長,在動態中凋謝。人的生命,經常需要與活動對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要人休息的一種慣性姿態,人生往復不絕的生命動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機。

靜是養生的必然方法,但如果“求靜”就大錯特錯了

所以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靜為躁君。”以及後來所出的道家《清靜經》等道理,乃於曾子著《大學》,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等觀念,都是觀察自然的結果,效法自然的法則而作止說。甚至佛家的禪定(靜慮)也不例外。

靜是“智慧”的溫床

在精神狀態而言,靜是培養接近於先天“智慧”的溫床。人類的知識,都從後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聰明,動腦筋而來。“智慧”,是從“靜”中的靈光一現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也是以靜慮(禪定),為中心,然後達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麼,用什麼方法去求“靜”呢?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問題,而大家一定會輕易地問出來。

“靜”便是“靜”,用心去求“靜”,求“靜”又加上方法,那豈不是越來越多一番動亂嗎?

若在祖宗來說:君心正在鬧,且自休去。

這樣說來,“求靜”根本錯了,或者說:可以不必求“靜”囉!那也未必盡然。

靜是養生的必然方法,但如果“求靜”就大錯特錯了

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經常習慣於動態,在心理方面,如意識、思想、知覺、情感等,好比澎湃的江河,多頭的瀑布,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經的感受、氣息的運行,時刻都會發生苦樂的覺受,尤其在靜坐的時候,如果身體早已潛伏有病根,可能會發生酸、痛、冷、熱、脹、麻、癢等感覺,比起不靜的時候還要強烈。

樹欲靜而風不止,心欲靜而動亂多,所以一般初學靜坐的人,往往發現自己的思慮營營,非常雜亂,甚至,比起不靜坐的時候,反而更加煩躁、不安,因此更加恐慌,認為自己不應該“靜坐”。其實,這都是不明道理,錯加誤會。

這裡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先做強呼吸法,時間不必太長,只需要10-30分鐘即可,這種的強呼吸法如果在早上來做會感覺神清氣爽,在晚上做的話順勢就做冥想,效果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