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學於書,援今入古——論王德恭篆書創作

古語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舉凡在事功、學問、藝術上有大成就者,無不經受種種挫折磨難,方能臻至超凡脫俗之境界。此即太史公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之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由是觀之,苦難則是一筆可貴的人生財富。

寓學於書,援今入古——論王德恭篆書創作

《敕勒歌》

作為書法家的王德恭,在其人生的歷程中有著一般書法家所沒有經歷過的苦難遭遇。王德恭是共和國同齡人,作為老三屆學生,在十年浩劫中以“莫須有”罪名而身陷囹圄。“鋒鏑囚牢屢次過,依然不廢我絃歌”。由於自幼酷愛文史而雅好詩章,他十年寒窗,砥礪磨心,矢志學問。精研《說文》而參悟古史,用意書法而於篆結緣。為他後來深入研悟篆書奠定了思想前提和學問根基。由於開始習篆便建立在學術基點上,因而,王德恭並不滿足於僅僅從創作層面來看待篆書,而是將篆書創作納入深厚的學術研究背景之中。篆書創作與古文字研究緊密地結合,從而使他的篆書創作具有鮮明的學術色彩和思想深度。

寓學於書,援今入古——論王德恭篆書創作

大風起兮雲飛揚 -

他熟諗《說文》,對殷商甲骨文到秦小篆的文字發展史作過專門研究。尤其對《毛公鼎》、《散氏盤》、《大盂鼎》、《虢季子白盤》等西周金文的歷史背景、文獻考證都有著深入精熟的研究與獨到解析。在《石鼓文》研究上,通過對古文獻的爬梳剔抉與索隱鉤沉進而補苴罅漏,形成一家之言。這種將篆書創作提升到學術研究高度的努力,在學術與藝術嚴格分野的當代書壇,是非同一般的了。這也表明王德恭是一個有著強烈傳統文人意識與歷史文化底蘊的書家。在王德恭看來,作為一個書法家,他首先應該是一個熟悉中國傳統並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學問中人。而對篆書創作來講就更應如此。

寓學於書,援今入古——論王德恭篆書創作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

作為漢字之祖的篆書體系,從甲骨文、商周金文到秦小篆,承載了從上古三代到戰國秦漢的歷史文化傳統與審美意識,更是中國上古文明和禮樂文化發展的藝術結晶。因此,不深入研究從先秦到兩漢的歷史文化傳統,便難以真正提升篆書創作境界。篆書與歷史文化傳統的緊密聯繫,內在地要求篆書家將篆書創作上升到學術高度。事實上,從清代乾嘉碑學開始,許多卓有成就的書家都是兼擅金石考據與古文字學的專家學者。如錢大昕、桂馥、洪亮吉、孫星衍、錢坫、趙之謙、吳大澂、羅振玉等。以篆書創作名世的大家如鄧石如、吳昌碩等亦無不是嗜學飽讀之士。這種篆書創作的學術取向在近現代依然保持。如黃賓虹、齊白石、陸維釗、潘天壽、胡小石、陶博吾諸家,都無不於精研學問中開出審美境界。唯其如此,方成就其篆書之大境。

寓學於書,援今入古——論王德恭篆書創作

杜甫詩《望嶽》

傳統歷史文化的深厚修養以及在古文字領域的精深研究,不僅使王德恭在篆書創作中游刃有餘,並且使他在面對篆書創作的古今觀念衝突時,能夠始終保持理性的價值抉擇和獨立的文化——審美判斷。如果說,傳統書法從整體上都面臨著審美——文化轉型和古今觀念衝突的話,那麼,篆書作為古文字體系,在現代乃至後現代的文化背景和審美語境中,就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觀念挑戰、審美緊張和思想衝突。從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上講,吳昌碩變革《石鼓文》全面開啟了篆書的現代轉型。在這之後,無論是齊白石、陸維釗,還是潘天壽、陶博吾,都無不是在恪守古法的基礎上援今入古,以強烈的主體意識和現代意識,為篆書的變革帶來生機並有所突破。相對於其它書體,對篆書而言,能做到孫過庭所謂“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更是個中圭臬,尤為難能。

寓學於書,援今入古——論王德恭篆書創作

對聯:草原千里綠,蒙漢一家親。

對篆書創作古今之變的深刻洞悉和把握,使王德恭在篆書創作上具有自覺的理性思考、當代視野和主體意識。他謹守古法而明於奇正之辯。在當代篆書寫意創作潮流中,能夠堅持自身寓學於書的篆書創作傳統。以學問、神髓勝而不是純以風格、表現性勝。在當代書壇,大篆創作表現出強烈而普遍的寫意審美傾向,以行草筆意書寫篆字成為時風眾勢,其審美淵源和歷史脈絡,無疑是吳昌碩、陸維釗碑學後期發展的必然歸趨。寫意篆書代表性人物的創作,無疑體現了現當代篆書新的審美追尋,從而也成為不同於傳統篆書的當代書風。但當代篆書在寫意風氣高漲之下,也存在信筆為體,率意粗俗的現象,這無疑會影響到當代寫意篆書的聲譽。

寓學於書,援今入古——論王德恭篆書創作

甲骨文 王勃詩 -

從另一方面來看,現當代篆書創作,除寫意一路外,經典傳統一路的篆書,也取得很高成就,如黃賓虹、沙曼翁、蔣維崧,其篆書以古法為宗,以不變求變,在漸悟漸變中求其樸拙;在靜穆莊嚴中求其靈動。王德恭的篆書無疑走的是以古法漸生新變的創作路徑。他並不一味求新,對他而言,篆書的古典之美與學問之氣是篆書之為篆書的前提、本質和命脈。在此基礎上,才能考慮篆書的求新、求變與表現力。也就是說,必須推陳才能出新,返本才能開新。

寓學於書,援今入古——論王德恭篆書創作

李白詩 李白乘舟

王德恭的篆書創作立基於《石鼓文》、《虢季子白盤》、《散氏盤》、《毛公鼎》及鄧石如、吳大澂、吳昌碩篆書,以骨力勝。其骨勢洞達,筆勢夭矯。他在保持篆書高古典雅、雄強朴茂之勢的前提下,強化用筆的韻味以達到自由書寫的筆情墨趣。如何將篆書牽引迴護,進而將繁難的篆引引向書寫自由,一直是歷代篆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從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這也是書體變革的基本內容和內在動力。從春秋時期的《侯馬盟書》到明清趙宦光、楊峴的草篆都無不表現出這種價值追尋。不過,篆書本身的固有古法與筆法的自由表現之間往往構成兩難而使其變革探索陷於窘境,這也是篆書領域有大成就者殊少的重要原因。王德恭的篆書在堅守古法與筆法自由表現之間力求達到一種動態平衡。

寓學於書,援今入古——論王德恭篆書創作

未雨綢繆,勿臨渴掘井 -

他傾力於古法,並不斷探求篆書的自由書寫,將裝飾性及頓挫起訖的行書筆意融入篆書筆法便是他順應時代篆書風格的一種自我訴求和審美表達。但他並沒有一味強調篆書的寫意性,以亂頭粗服示人,而只是在理性的書寫中尋求適度的筆法自由,並形成恬淡洞達、平易曉暢的大篆風格。從風格形態上,王德恭的篆書無疑應歸於學者型篆書風格之列,這也是現當代篆書風格序列中的重要形態。

寓學於書,援今入古——論王德恭篆書創作

王昌齡詩 寒雨連江

王德恭初習小篆,後攻大篆,近年來又回頭傾力於小篆的創作探索。他將大篆筆法風格融入小篆,所作小篆在氣息格調上醇厚高古,並顯示出朴茂之態,這是一般寫小篆者難以臻至的境界。書史上,小篆高度的程式化與裝飾性使書者甚難突破其桎梏而稀有創造性空間。唐代之後,小篆大多為“二李”所範圍;清代鄧石如解散小篆筆法後寫篆者則盡為鄧派所牢籠,欲在小篆上有所突破已復難措手。王德恭以大篆筆法寫小篆,並於鄧石如風格之外,借鑑吳昌碩石鼓文筆意,寫出骨勢洞達氣象,洵屬難能。循此以往,必以卓然氣象而自成一家。此亦吾所望焉。

寓學於書,援今入古——論王德恭篆書創作

鄭板橋詩《竹石》

王德恭秉承傳統書法的文化精髓,不隨勢俯仰,不為時風所囿,以文人學者心態面對書法創作,顯示出古風儒雅的君子風範。融學問、人格、書藝於一體,凸顯出當代學者書法家的內在力量和文化追求(姜壽田,《書法導報》副總編,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

寓學於書,援今入古——論王德恭篆書創作

王德功先生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內蒙古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教育文庫篆書委員會主任。中國書協第四屆創作委員會委員、第五屆篆書專業委員會委員,內蒙古書法家協會第三屆、第四屆副主席。曾任包頭市文聯主席,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內蒙古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兼任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西安交通大學書畫博士課程班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藝術金融博士課程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暨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特聘專家,清華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總裁班特聘導師,香港大學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學部顧問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