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國製造:供應鏈中的危與機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各國醫療物資告急,我們也因此在世界各地看到了一些奇葩現象:瑞士自己幾乎不生產任何防護設備,花錢找德國公司從中國"代購"來的24萬隻口罩,被德國以"禁止口罩出口"為由扣在了邊境線上。

除了醫療物資,企業與全球產業鏈也在發生耐人尋味的變化。

2月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擔心疫情下的中國企業停產將衝擊全球產業鏈——歐美的新娘子擔心穿不上婚紗,因為全球80%的婚紗是中國產的,停產導致夏季婚禮旺季婚紗可能會嚴重短缺;日本墓碑陷入斷貨的窘境,因為石材要大量從福建進口,斷貨後日本家庭只能排隊等待墓碑到貨。蘋果公司原定3月發售的廉價版iPhone 9跳票,連9月發佈的5G版iPhone 12可能也要遭遇延期發佈……

從3月份開始,情形發生了反轉:儘管疫情在中國得到遏制,但海外疫情卻意外呈現大流行態勢,導致各疫情國家生產、消費萎縮,股市頻繁震盪,各國貿易活動明顯減少,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在不斷積聚。

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重創全球供應鏈,中國外貿企業出口訂單也受到影響;另一方面,美國一些政客在疫情期間渲染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的風險,呼籲與中國"脫鉤"。世界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他們是如此地依賴中國。然而,疫情過後,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會不會出現顯著的重構?中國仍然會是世界製造業的中心嗎?

疫情下的中國製造:供應鏈中的危與機

疫情有助於"加速"製造業迴歸美國?

製造業依賴複雜而完整的生產體系。一個關鍵領域或環節出現差池,"蝴蝶效應"就容易顯現。疫情讓很多企業感受到來自供應鏈的壓力,也讓供應鏈這個看似簡單的詞語被全球大眾更真實地感受到對生活的影響。

全世界需要中國企業做"一級"(直接)供應商的公司,至少有51000家;而需要中國企業做"二級"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的公司,超過500萬家。你的上家從中國拿不到貨,他照樣沒貨給你。

起初,疫情在中國暴發時讓生產短暫停擺,全球某些產業如汽車、醫藥等在供應鏈上依賴中國中間品也受到衝擊,很多外企猛然醒悟,對中國製造"中毒太深"有危險,一定要想辦法"解脫"。這時美國一些政客不斷強調過度依賴中國存在風險,美國商務部長1月底就放話:中國疫情有助於"加速"製造業迴歸美國。有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擔心,中國製造業即將"地位不保",要迎來一波"海外遷廠"的流失大潮。

然而這件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一件服裝的背後有著紗線、面料、輔料、商標等多個鏈條,一臺汽車的生產涉及上萬個零部件。製造業環環相扣,每個節點都盤根交錯。就連一個看似簡簡單單不過三層的口罩,由於中國的供應鏈配套靈活,上游設備原料自給自足,比亞迪、富士康、品勝等非醫藥行業的製造企業也能跨界參與生產,所以全國單日產能達上億隻,比春節前翻了10倍不止。而面對疫情,美國突然發現包括口罩、防護服、護目鏡在內,供應鏈如此簡單的東西,自己都造不出來。

疫情下的中國製造:供應鏈中的危與機

顯而易見的是,製造業"迴歸"美國還沒有那麼容易。近些年來,東南亞以及印度等地製造業的崛起,也讓人擔憂"中國製造"是不是再過幾年就要涼了。

比如三星,關掉中國最後一個工廠後,90%的手機都產自越南。然而很多企業在越南建的是組裝廠:所有料都備齊,在越南完成最後一道組裝拼接工序,打包上船,比如你買到的耐克阿迪鞋。而"越南製造"的大部分原材料從哪兒來呢?不是本地生產,而是從中國遠道而來。

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印度——在中國大陸,蘋果的供應鏈幾乎都在 24 小時車程之內;但是富士康的印度工廠,許多零件還依賴5800多公里外的中國廣東供應。

中國何以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

中國工業體系大而全,中國基礎設施建得好,中國工人雖然貴但數量多素質高。越南、印度等地想要取代中國製造,要補上的課還太多。

然而這些都還不是中國製造最重要的優勢。我們需要理解什麼叫"供應鏈"。很多人都被這個"鏈"字給坑了,以為"供應鏈"是"槍挑一條線",是很容易拎出來、搬出去的。製造業供應鏈不是"鏈",而是"網絡"。你只有理解網絡,才能真正理解中國製造。網絡就像漁網一樣,每一層上具有多個"節點",上下兩層之間的"節點"縱橫交錯,盤根錯節。

你可以把世界供應網絡最底部的組裝環節"遷移"出去,讓別國替代中國完成組裝。但在世界這張大網的每一層上,都"埋伏"著無數的關鍵節點,它們屬於中國。你想自上而下一筆畫趟到底,從原料設備到消費品,"完美"避開中國所有節點,幾乎已不再可能。

供應鏈決定著成本控制。中國供應鏈網絡的強大,不僅在於規模大、種類全、物流快,更在於很多供應商企業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生產出高質量的零部件和半成品。這些"中間品"不僅國內夠用,還可以輸出到全世界。

10年前,就在珠三角的工廠裡,一臺打印機700多個零部件,80%都從日本進口,而今天95%都在珠三角生產——從螺絲釘、金屬結構件、再到芯片加工,千百個供應商環環相扣,像樂高積木一樣搭成一張網。而這種"成本×規模×質量×效率"齊頭並進的協同爆發,才是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後發製造國家"高攀"不來的,也是很多發達國家"俯就"不到的。

珠三角的電子產業之強,不只是強在產能和技術上,更強在上下游的聚集度上,產業鏈相當完整。雖然現在因為貿易戰、人力成本增加等原因,珠三角的不少生產線已經外遷。然而引進一條生產線比較容易,但讓產業形成集群,將上下游都聚集在一處,卻十分困難。

拿我們日常熟悉的手機舉例,不僅蘋果90%的產能都在中國,依靠中國手機產業完整的供應鏈與產業集群優勢,華為、小米、OPPO、vivo等眾多中國手機品牌已"走出去",大受國際市場追捧。同時,可以代表"中國製造"標準的手機配件同樣大受國際市場青睞。據數據顯示:Amazon、eBay等國際大型電商平臺,在售手機屏幕和內置電池超過90%來源於深圳和廣州。很多品牌全新生產的配件,其元器件都來源於蘋果配件的供應商。像品勝、綠聯、諾希等品牌電池,以及品勝等品牌的屏幕總成,在海內外都有很不錯的口碑。

疫情下的中國製造:供應鏈中的危與機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中心也不是偶然。除了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完整的行業佈局、發達的供應鏈、便利的基礎設施、區域聚集效應這幾個特點之外,中國應對突發衝擊的高效率也是中國製造的一個隱性優勢。在中國政府果斷決定以舉國之力協同阻擊疫情擴散之後,政府、社會、企業和居民高效配合,在新冠病毒的防控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目前國內疫情已經進入尾聲,各地正積極推進復工復產。在2008年抗擊汶川地震災害時,中國也展現類似的高效動員和執行能力,充分說明了中國在系統性應對突發事件方面的能力。

而從行業和環境角度看,多數海外企業無法承擔供應鏈大規模重新佈局的成本。一方面,中小企業甚至大企業在一些零部件的市場上都是小買家,單一企業一定程度上可以優化自己的供應鏈,但難以要求整個供應鏈進行大規模的跨國調整。另一方面,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的發展需要長期投資和貿易融資的支持,而目前海外的金融市場在衰退的預期性陷入震盪,美國有發生流動性危機的危險,因此金融市場在一段時間內無法為供應鏈的大規模重新佈局提供融資支持。

中國甚至全球製造業或遭受重大沖擊

然而在2020年這個疫情尚未散去的當口,"吹爆"中國製造是也是"不切實際"的。今年的中國製造業註定不會一帆風順,甚至能努力恢復到全年正常水平就很不容易了。

中國一直被稱為"世界工廠",承擔著大量歐美品牌的代工生產,保訂單一直被視為出口企業的命運攸關之戰。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60多個國家先後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受此影響,一些國家的生產、消費等領域受到衝擊,貿易活動減少,訂單被取消。沒有了新訂單,國內剛剛復工不久的外貿企業不得不進入新一輪的"停工停產"狀態,一些企業甚至瀕臨生死邊緣。

3月21日,一份"東莞精度表業有限公司"的公告引發關注。公告顯示,受疫情影響,其最重要的客戶美國寶利"FOSSIL"已全部停止下單,同時取消或暫停原生產訂單,這導致工廠無法開工,公司經營遇到重大危機,面臨關停風險。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此前在接受《時代週報》採訪時表示,海外疫情的加速擴散將拖累中國外需和全球化佈局較高的製造業。美歐日英等發達國家是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佔中國出口和進口比重分別達到40%和32%。主要發達國家疫情如果繼續發展,將對中國外貿造成較大沖擊,或將導致今年二季度乃至更長時間內中國出口增速維持低位。此外,一些國家生產停滯會導致部分國內產業鏈並不完整的工業生產受到拖累。

結語

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製造體系,在聯合國公佈的500餘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多種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是眾多製造業全球供應鏈的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中國供應鏈穩,則全球供應鏈穩。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有序推動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為全球供應鏈的穩定貢獻力量,目前全國除湖北外的規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超95%。

業內專家認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速全球供應鏈重構,並推動全球製造格局調整。疫情如同一次對製造業的全面"體檢",可以更好意識到哪些環節薄弱,及時補齊短板,有利於在變局中抓住機遇。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以加大對供應鏈的整合,也是當前機遇。

然而未來幾個月,"沒有訂單,將會是企業最大的損失",這也是很多外貿企業接下來要面臨的現實。年初的疫情讓2020年中國的第三產業,尤其是餐飲、零售、旅遊等服務業遭受重創,損失在千億以上規模。如果製造業再因停擺導致大量工廠關停,那麼對中國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我們既要看到中國製造的"危",也要看到中國製造的"機"。在3月26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保障全球供應鏈安全、穩定是各方共同的呼籲。也許今年,除了安全與穩定,其他真的不能期待更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