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技術思維」的慣性?

如何擺脫「技術思維」的慣性?

雖然從標題上看,這篇文章是寫給“技術人”的,但 從廣義上來說,只要你是一位以理性見長的人,那麼這篇文章要講的東西可能會與你有關。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你現在打算做一件事A,它的目的是為了X。但是在做的過程中,你發現可以多做一件事B,能讓目的X的效果更好(假設效果更好是確定的)。

你會毫不猶豫的去做B嗎?

比如,作為程序員的你正在做性能優化。這時候,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某新技術比你當前用的老技術,性能高10倍,你會不假思索的去試一下新技術麼?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說明你的「技術思維」過重了,得“治”一下。 否則,說明至少你現在還沒有被「技術思維」牽著鼻子走。

遠的不敢說,技術思維過重的毛病至少在程序員圈子中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而且,越是“技術狂人”,越容易陷入到這個問題的“黑洞”中。

Z哥也是一位地道的技術人,曾經也經歷過這個時期。所以 我深知陷入這個思維黑洞是弊大於利的,因此想分享一些我的經驗給你。

這個“毛病”是怎麼產生的?

其實你會發現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

  • 在需求評審會上,針對產品經理設計的一個功能,技術人員們倒沒有提出什麼對這個功能本身的異議。 反而在激烈的討論這個功能應該怎麼實現才最好,該用什麼技術。
  • XXX技術性能賊強悍,我覺得把A功能裡用到的YYY技術用XXX替換掉,性能至少翻一倍。
  • ……

你是不是也對這些事樂此不疲呢?

其實這些乍一看都是好事,都是在做一些讓結果變得更好、改善現狀的事情。 應該鼓勵和提倡才對啊。

沒錯,的確是這樣。

而且,“尋求最優解”是技術人的強項,因為技術思維其實就是工程化的思維,“最優解”就是這種思維所追求的最終結果。

但是,所謂成也“強項”,敗也“強項”。 來看看我們技術人的這個強項是怎麼得來的?

我們每個人的“強項”,真正由天分決定的微乎其微,大都是後天培養而成的。 思維也是如此,也是後天培養起來的。

而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有一個東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多巴胺。

如何擺脫「技術思維」的慣性?

20 世紀 80 年代,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沃爾夫勒姆·舒爾茨(Wolfram Schultz)對老鼠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他和他的同事們先將老鼠喜歡的蘋果片放在投射屏幕後面,當老鼠找到並咬下這些食物時,他們立刻觀察到了大鼠腦內的多巴胺反應。

更為關鍵的是,舒爾茨教授的一系列實驗最終的結論是: 一開始預期一個行為能夠獲得獎勵,如果真的得到了獎勵,就能使這個行為成為一種習慣。

把視角拉回到每個做技術的人身上。 我們在剛入行的時候,專業性是很低的,做事質量不高、效率不高、計劃經常失控等等。

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練習,我們一次次地嚐到了專業技能和專業思維提升帶來的好處。 做事的結果越來越好了,開始得到表揚、升職加薪等等。

這個過程其實和上面的老鼠實驗是一樣的, 在多巴胺的刺激下,你陷入了一個循環之中,逐漸形成了你的做事習慣和思維方式 。

「技術思維」的短板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長處和短處,如果我們單純只用「技術思維」來考量的話,最大的問題就是考慮的維度過於單一。抽象的說,這只是在“how”的範圍內考慮問題。

而“how”之前的概念其實更加重要,就是“what”和“why”。

如果說how是1~100的話,那麼之前的what和why就是0~1 。因為what和why才是做一件事how的意義。

這就好比,有人說我們現在要燒火取暖。 然後,我們不斷在花時間研究如何讓火燒的更大、更旺上。 而不是去考慮,取暖到底需要多大的火才夠。

超過原始目的所需的臨界點之後的投入,其實都是浪費的。 甚至還有可能起到反作用,比如火雖然更旺了,但是煙霧也更大了,更容易嗆到喉嚨。

長期以往會陷入的困境

作為技術人, 如果長期處於這種思維習慣中,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的未來職業道路只會剩下做「專才」這一個選擇了 。

因為你的其它思維模式得不到運用和鍛鍊,導致你看問題總是片面的、局部的、單一的。

所以,「廣度」上不行,只能往「深度」上走了。

如果你想讓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那必須得從技術思維中走出來。

如何破局?

有什麼破局的辦法呢?

Z哥建議你從思維模式的“形態”來考慮,就可以找到突破口。

大部分思維模式都是基於過去的經驗而形成的,技術思維也不例外。

技術思維典型的場景是:

  • 因為……,所以……
  • 如果……,就會……,否則就會……

在形態上,這種思維模式是「直線」的。 沿著這根直線可以去找終點。

如何擺脫「技術思維」的慣性?

但是很明顯,在這條直線之外因素都會自然而然地被忽略。

如果我們 將“因果”的「直線」形態,轉換成“相關”的「網狀」形態就可以破局 。

以終點為圓心,將所能想到的、與終點相關的因素都放進來,建立關聯。

然後,標出所有的因素與結果之間的「相關性」大小,再根據這多個維度去做how的考慮和決定。

如何擺脫「技術思維」的慣性?

沿著這個思路走 ,你會 自然而然地 基於問題的 現實、基於場景去考慮問題了 ,廣度自然就有了。

具體的做法,我有三個小技巧想分享給你。

三個破局小技巧

01

追問根源和目的,並且不要在做事的過程中將目的給“丟”了。要一直把目的作為「錨點」,防止自己所考慮的內容脫離了最初的目的。

比如,當自己準備下一個結論之前,多問自己幾個下面的問題:

  1. 做這個決定的理由是什麼?
  2. 確定這個理由是這件事最重要的因素嗎?
  3. 不這樣決定會怎樣?

這幾個問題會讓你從思維的黑洞中拉回來,回到“網狀”形態的思維中去。

這其實也是「尋求合適,而不是極致和完美」的體現。

雖然完美主義並不是技術人的專屬特質。但是在我的觀察中,技術人有完美主義特質的比例相對其它人群是更高的。

所以,技術人也更容易成為脫韁野馬,離最初的目的越來越遠。

02

站在更高的層次考慮。這個在很多講管理學相關問題的時候會經常聽到。

在我們現在聊的這個場景中,所謂的「廣度」和你所能看到的“視野”大小是正相關的。

但是站在更高的層次來考慮問題,這事的確挺難做的。畢竟,自己沒有真的站在那裡過,沒經驗啊,很難進行所謂的「換位思考」。

我的一個辦法是,在你的所有經歷中,搜尋與這個位置更高的人當前所處的境地接近的場景。當時的你就是現在的他,然後把這個感覺帶到當前的場景中來,考慮眼前的問題。

比如,雖然我沒做過管理,但是我在學校裡做過班長、組長啊。對於管理中的分工、協作等概念其實是相通的。

如此能讓“站在更高的層次考慮”的效果更好一些。

03

以“社會價值”為導向,尋求其它的因子做乘法。

技術 * X = 社會價值

技術脫離現實的問題後,價值等於0,這話一點都不為過。因為技術本身沒有社會價值。

你在做一件事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意外,會發現一些新的“寶藏”,這都很正常。

而要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客觀理性的辦法,除了第一點「目的導向」之外,還有這個「價值導向」。區別是,前者傾向於保守,後者傾向於激進。

比如,發現的一個新寶藏,雖然會讓我們多投入1.5倍的成本,但是可以發揮2倍的正向價值。這才算的上是一個有價值的想法,才值得去討論和可以考慮是否要為之調整最初的目的。

禁錮思維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其實技術思維並不只能用於解決技術問題。思維模式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可遷移性是很強的。

比如,管理思維中的分工、協作,其實和技術思維中的分治、分佈式系統等概念是相通的。

所以,雖然我們手握著技術思維的“錘子”,但是不要只用來找技術的“釘子”去敲。

如今,不管是整個社會,還是技術人所運用的那些技術都在變得越來越複雜。

正如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協作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一樣,技術領域中的模塊化、分治等等概念也是推動技術發展的底層支撐。

但是,這也讓我們每個人更容易陷入到“只看到樹木而忘記了森林”境地。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擺脫這個困境。

總結

好了,總結一下。

這篇主要講述了技術人身上很常見一個思維慣性,「技術思維」。

我幫你分析了它產生的原因,以及會導致的後果。

然後分享了對我自己有效的破局辦法,其中包含了三個實踐小技巧。

  • 目的導向的“三問”
  • “處境聯想”的換位思考
  • 「技術 * X = 社會價值」的公式化價值導向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如果你是一位技術人,並且想讓自己的未來在專才之外多一些可能性,那麼趕緊行動起來,突破自己的思維慣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