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凱特·溫斯萊特的不是泰坦尼克號,而是生死朗讀

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有著“英倫玫瑰”之稱的凱特·溫斯萊特終於在七次入圍奧斯卡獎之後,終於得償所願,憑藉《生死朗讀》中漢娜這一角色將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收入囊中。

對更多的人來說,凱特·溫斯萊特最熟悉的角色是《泰坦尼克號》中的露絲,而《生死朗讀》中的漢娜就顯得陌生了。實際上,對凱特本人而言,後者或許更為重要,不僅僅是因為伴隨著奧斯卡而來的榮譽,而是在人性的挖掘上更具深度,展示了人物在時代中無法選擇的悲劇。

凱特·溫斯萊特所飾演的漢娜是一名售票員,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個少年。儘管有著二十幾歲的年齡差,卻沒能阻止兩個人關係的升溫,成為了戀人。

成就凱特·溫斯萊特的不是泰坦尼克號,而是生死朗讀

少年和漢娜之間的日常生活並不豐富,除了做愛以外,就是少年為漢娜進行朗讀。時間越長,少年就越是依賴漢娜,而漢娜卻突然不告而別。少年陷入焦灼與痛苦之中,可在八年後,兩個人卻奇蹟般的相遇了。

相遇的地點是在法庭,審判漢娜的法庭,原來漢娜曾經在二戰時期曾經為納粹服務。長大成人的少年知道了漢娜的秘密,漢娜不識字。他本可以作為證人幫助漢娜推脫責任,但是一念之間,他放棄了。

為了彌補自己的錯誤,長大的少年儘可能的幫助漢娜,等到漢娜出獄之後,漢娜想和他重修舊好,但是他拒絕了,漢娜隨後自殺了。

電影的情節並不複雜,以兩個人的禁忌之戀為主線,光看這個故事已經讓人讓人動容。實際上,故事背後的大背景才是電影所表達的主旨所在。

一個漂亮、成熟而且善良的女人,怎麼可能是沾滿鮮血的劊子手呢?看起來毫不搭邊的兩類人,卻全部整合到了漢娜的身上,這本身就是一種悲劇。

悲劇的產生自然有其背景,這個背景就是納粹對德國民眾的控制。

成就凱特·溫斯萊特的不是泰坦尼克號,而是生死朗讀

巴黎和會上英法美三國一致通過的《凡爾賽條約》,不僅摧毀了德國的經濟體系,同時也摧毀了德國。當條約內容公佈之後,德國人炸燬了自己的軍艦以示抗議,可作為戰敗國,德國早已經無力抵抗,但是這股怨氣深深地埋在了每個德國人心中。

1929年幾乎波及整個世界的大蕭條,令扶持德國的美國自身難保,只好斷了對德國的扶持。希特勒趁機上臺,通過維持民眾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得到了民眾的支持。

希特勒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利用宣傳機器控制思想,打壓言論,最終將民眾塑造成了沒有靈魂與思想的工具。

為納粹服務的人根本不去考慮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是否是正義,是否關乎人道,他們唯一做的就是執行命令。

漢娜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成為了劊子手,在她的心中,她所參與的一切都是本職工作,以至於在法庭之上她還在反問,“如果是你,又該如何做呢?”真是讓人又憐憫又憤怒。

漢娜的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就是與少年相處的那一段時光,那段時間裡,她感受到了以往不曾有過的溫暖,後來在監獄裡面,支撐她活下去的理由也是那個少年和那段美好的回憶。

長大後的少年成為了一名律師,作為法律的化身,維持正義的職業,他是那麼的懦弱,為什麼他要那樣子做呢?

成就凱特·溫斯萊特的不是泰坦尼克號,而是生死朗讀

人都是利己的,何況面對著漢娜那樣的一個身份,與納粹分子有過一段情愛的往事,不僅會讓他到遭到指責,還有可能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他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當年著名的猶太裔政治思想家漢娜·阿侖特在報道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之後,所發表的言論,就被大多數人攻擊,很多朋友和她決裂。

這部電影藉助兩個人的愛情,表達了人性,更多的成就了凱特·溫斯萊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