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神一般的預警致敬,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外國財稅動態公眾號推送了一系列相關文章。單獨來看,這些文章都是不錯的研究素材。然而,將這些文章串起來讀更有意思,它們可用同一個邏輯串起來:

風險


TOP 5

世界經濟論壇的神預警


向神一般的預警致敬,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的前夜,外國財稅動態公眾號推送“一個動盪的世界——世界各地的衛生系統面臨著無法滿足需求的風險”一文(點擊標題回看),介紹了2020年1月15日,世界經濟論壇在倫敦發佈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1月15日,新冠疫情還沒有被廣泛知曉,但是這篇報告貌似長了後眼,“神預測”了全球面臨的公共衛生風險和危機。報告寫道:

世界各地的衛生系統正面臨著無法滿足需求的風險。不斷演變的社會、環境、人口和技術模式帶來了新的脆弱性,這可能會使衛生體系在上世紀所支持構建的健康和繁榮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逐漸瓦解。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已取代傳染疾病成為首要死亡原因,而壽命的延長和慢性病管理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成本使許多國家的衛生保健系統面臨壓力。疫苗接種的猶豫不決和耐藥性也正在破壞抗擊流行病的進展,使得人們在對抗某些重大疾病上更加困難。隨著現有衛生風險的反覆和新型衛生風險的出現,人類過去在克服衛生挑戰方面取得的成功並不能保證未來的結果。

從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來看,世界經濟論壇的“神預測”不幸言中,新型衛生風險(新冠疫情)的出現,正在快速擠兌現有的醫療資源,人類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的公共衛生災難,過去的成功在病毒面前不堪一擊。

可惜,世界經濟論壇的這種風險思維並沒有被大家所接受,其預警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全球出現當前局面。這一切表明,風險是不能證偽的,一旦證偽,就是災難性的。


TOP 4

世界衛生組織的焦慮預警

向神一般的預警致敬,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2020年2月13日,外國財稅動態公眾號推送“世界衛生組織為何深感焦慮”一文(點擊標題回看)。當時,中國處於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全球其他國家疫情狀態相對較好,但就是在這個時候,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發出了焦慮的預警:

我們最擔心的是,這種病毒有可能傳播到衛生系統較弱、並且沒有做好應對準備的國家。

當時病毒已經蔓延到亞洲、歐洲和美洲,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不少確診病例。這令人擔憂,因為疾病爆發若發生在醫療系統薄弱的國家,其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對此專家表示:

世界仍然沒有為一場危險的大流行做好充分準備。一旦有重大危機發生,我們現有的醫療和公共衛生系統將迅速不堪重負,各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計劃也沒有明確的說法。

回頭來看,世界衛生組織的憂心預測也不幸言中,我們的世界確實沒有為一場危險的大流行做好充分準備。

全球社會沒有足夠的風險思維來應對這場危機,但願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TOP 3

港大專家的最壞打算預警

向神一般的預警致敬,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2020年1月28日大年初四,外國財稅動態公眾號推送

“港大公共衛生專家的預測:做最壞打算,做萬全準備”一文(點擊標題回看)。當時,中國疫情發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港大公共衛生專家梁卓偉教授發表的預警報告可以說對於提高大家的風險意識具有很大的幫助。他說:

主要城市的病例數量可能在5月中旬或4月中旬達到高峰。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需要“早而不是晚採取實質性嚴厲措施限制人口流動”。人們需要為疫情成為全球流行病做好打算,儘管“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會這樣……但我們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

做最壞的打算,做萬全的準備,這是全球流行病帶給我們最大的教訓。港大公共衛生專家梁卓偉教授的這一預警言論無疑是對風險思維的最好詮釋:警笛長響,警鐘長鳴;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TOP 2

關於經濟流行病的預警


向神一般的預警致敬,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2020年3月7日,外國財稅動態公眾號推送“警惕經濟流行病”一文(點擊標題回看)。當時,世界衛生組織還沒有宣佈新冠肺炎為全球流行病,但一些機構和人士已經充分認識到這將引發一場經濟流行病。例如,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警告:

考慮到“更可怕的情景”,即疫情被證實是“更持久、更廣泛”的。

早在三月初,專家們就意識到,新冠疫情將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不限於公共衛生領域,對經濟領域的影響更為廣泛: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大央行通常會動用大量貨幣政策來應對經濟衰退,但現在貨幣政策的空間不足,全球債務水平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這些因素可能會限制全球政策制定者的反應。致同會計師事務所首席經濟學家黛安·斯旺克2月24日在推特上表示,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為了應對新冠病毒,美聯儲可能最早於3月降息。她說:“冠狀病毒可能還不能被稱為全球流行病,但它已經是一種經濟流行病。”

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一個領域的公共風險會加速放大、蔓延,轉化為其他領域的公共風險,如果沒有這種風險思維和意識,就可能非常被動。這表明,未來不僅要防止衛生流行病,更要高度警惕經濟流行病,甚至全球政治動盪流行病,切不可掉以輕心。


TOP 1

風險思維的理論預警


向神一般的預警致敬,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2020年3月5日,外國財稅動態公眾號推送“以風險思維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一文(點擊標題回看),內容為2020年1月14日全國政協委員、財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為財科院黨員、職工講授黨課的速記整理稿。比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1月15日發佈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還要早一天,新冠疫情還沒有被廣泛知曉,劉尚希院長從理論上對風險思維進行了深入的闡釋,他說:

風險思維是一種根本思維,人類社會已經進入風險社會,如果沒有風險思維,我們就無法在這個風險社會中生存。整個世界全球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中,如果我們中國沒有這種風險思維,在這場大變局當中我們就不能抓住機會,就可能白白喪失這個機會,就不能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他還說: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再到一個單位,再到個人,沒有風險思維意味著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只有具備風險思維,才可能做最壞的打算,才會做充分的準備,調整自己,充實自己,壯大自己,發展自己。這個“自己”既可以指國家,也可以指企業,可以指一個單位,也可以指一個人。從這點來講,

風險思維應當是我們適應風險社會,並在風險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性思維。

劉院長還解釋了為什麼風險思維被大家忽視:

有些人平時嘴上掛著“風險”的概念,可能並沒有正理解風險。他們講防範化解風險,可能把風險僅僅當成了一種對象,但是並沒有想到它是一種思維方式。風險都是源自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思維是基礎。不確定性可能帶來機會,也可能帶來損害。一般來說,我們應更多考慮的是這種不確定性帶給我們的損失和損害。對人類來講,其實天生就會有風險意識。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把我們的風險意識和不確定性思維給遮蔽了。尤其是現代自然科學,教給我們的一切都是確定性的,認為整個世界是確定的,給了我們一套確定性的知識體系。這種情況下,人本來具有的不確定性思維、風險思維和風險意識就被壓抑了。

從這點來看,由於風險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所以我們很難理解,所以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地忽視它、輕視它。風險是一種思維方式,風險理性是一種虛擬理性。人和人類社會只有具備這種虛擬理性,才能穿透未來,達到自由的彼岸。

上述5篇推文,總結一句話:風險思維的前提是轉變思維方式,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當前,我們沒有理由不轉變思維方式。


向神一般的預警致敬,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