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我來了,你怕了嗎?(一)

我相信有不少人想管理自己的情緒的初衷其實是想逃避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不想面對負面的情緒所帶給他們的那些如焦慮、不安、恐慌等不好的“感受”。

但其實無論你產生了多麼「糟糕」的情緒,情緒本身都不是問題。真正困擾你的是情緒帶給你的感受,和你對情緒負面的理解。我們不願意面對現實,我們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無敢面對真實的自己,於是情緒就成為了一個用來逃避真正問題的藉口。

情緒:我來了,你怕了嗎?(一)

情緒:我來了,你怕了嗎?(一)

以下是兩位心理諮詢師之間關於自身情緒的對話,其實諮詢師也一樣會有情緒困擾,只不過會比其他人多走了一步。

A:我發現最近總是會陷入一種自責的情緒裡,情緒很低落,食慾也不好,睡眠也出現了問題,晚上不想睡,早上很早醒。

B:是我剛剛說的事喚起你這種感覺了嗎?

A:這幾天來好像一直都有,時而濃,時而淡。

B:覺得自己做的都是錯的嗎?

A:是的,就是陷入了一種自我懷疑的循環裡。

B:來自哪裡呢?

A:說不清,也許來自我自己。

B:我覺得你是不是需要休息一下了,感覺你有點逞強。

A:我覺得我好像被架到了一個高度,而那個高度對於我來說其實是要付出很多東西的。以前做事的時候是很開心,很放鬆的,但是現在會很緊張。這不是一種很好的享受,而變成了一種負擔。

B:是因為你還沒有在那個高度上嗎?

A:嗯,可能,也許是一種假象。有很多事情我都沒辦法像以前那樣理直氣壯的拒絕。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好像沒辦法去面對那個真實的自己了。

B:那你想想以後要做的事情呢?

A:我怕。

B:你可以怕,真正的勇氣是帶著害怕的,在我看來就像是硬幣的兩面。你可以把你害怕的感覺描繪成一幅圖畫嗎?

A:我看到一個小孩,她坐在開滿鮮花的藤條上。藤條上的花很漂亮,可是小孩沒辦法去欣賞,因為藤條在一直向上生長,小孩很害怕。我的心是一直懸的感覺。

B:為什麼小孩怕生長的藤條?

A:因為小孩很怕會掉下來。

B:如果孩子掉下來,會怎麼樣?

A:會死。

B:那下面是什麼?

A:是土地,很硬的土地。

B:小孩掉下去過嗎?

A:目前還沒有。

B:那她怎麼知道土地很硬?

A:我看到的。

B:那你是誰?

A:我像是一個旁觀者,又像是那個小孩。我想讓藤條停下來,可是好像不起作用。

B:你在哪裡?

A:很奇怪,我沒有站在那片土地上,而是浮在空中,但是離地面卻不高。

B:是你看到土地是硬的,還是你讓它變硬了?

A:我看到的。

B:小孩是要離開你了嗎?

A:是的,小孩確實是在離開我。其實我還想說的是,這幾天我都沒有什麼價值感,雖然朋友說我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但是我還是體會不到那種價值感,這也是讓我恐慌的地方。

B:可能你的價值閾限有所改變了吧。就好像如果你經常練拳,拳頭能感到的痛就會越來越小。

A:你的意思是我在追求更大的價值感?

B:我不知道,maybe.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心理諮詢師是如何來幫助自己的。

談到情緒管理時,人們往往有兩個很深的誤解:

第一,情緒管理基本只是“負面”情緒的管理。

第二,情緒管理就等同於情緒“壓制”。

所以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在於面對,理解,和接受你的情緒。

情緒並不是你的敵人,你的痛苦也不是情緒帶給你的,而是你的認知系統,你的思維習慣,你久而久之形成的對於外部事件的自動化反應

首先你要面對你自己的情緒——我的確是在憤怒,我的確是在悲傷,我的確很不安。

然後,你要

接受它。

這個接受意味著全然的去體會和感受你的情緒。這個體會和感受情緒其實就是一個跳出被情緒驅使的過程。

當你一旦仔細的體會和感受你的情緒時,你會發現你的情緒好像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你會想你在憤怒什麼?是什麼令你悲傷?到底你的不安來自哪裡?所以一旦你接受情緒,情緒也就不存在了。

情緒:我來了,你怕了嗎?(一)

情緒:我來了,你怕了嗎?(一)

曾經有位來訪者在淚眼婆娑地向我講述抑鬱情緒是如何折磨的她生不如死,我問她你可以把你的感受用畫面的形式描述給我聽嗎?(有很多來訪者是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的)她說她之前的生活是色彩斑斕的,大部分都是很明亮的色塊,現在變成了一團很亂很亂的線團,之後可能會是一個圓。我說,那你現在是很想走出那個線團嗎?她沉默了好久,然後嚎啕大哭,平靜下來後告訴我,她哭並不是因為難過,而是發現自己可以跳脫那個思維框架來看待問題了,在描述畫面的時候就像是個局外人。在感受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本來以為會更難受,但結果發現自己變平靜了。很神奇的過程,但是確實感受到了。

很多人會覺得我的情緒已經讓我很痛苦了,還要讓我去感受它,那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和自己過不去嗎?其實感受情緒才是你改變的開始,情緒管理如同治水,水非無根,自然不可能憑空消失;水不可堵,愈堵愈生災禍。情緒既然存在,那麼在它存在的時候我們就沒有任何的辦法讓它消失。所有被你拒絕、逃避、壓抑的情緒最終都會在到達你情緒抑制的閾限時,以更加猛烈和具有破壞性的方式爆發出來。

所以學習情緒管理不是為了讓你可以逃避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也不是為了讓你能夠在“你覺得自己不應該產生情緒的場合與情境中”就能不再產生情緒,而是在理解和完全接納自己情緒的前提下,能夠用理性去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行動。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