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玉版十三行高清版

王献之《洛神赋》,为其小楷代表作,盛名千年不衰。此书笔画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宕,体势秀逸舒展,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密之态,化为劲直疏秀,顾盼有致又遒劲有力,神采飞扬。明人安世凤《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其结体疏密有致、舒展合度,行笔婉转遒媚、典雅大方,被誉为“小楷之极则”。

玉版十三行原石图片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高清版

王献之,(344一387年),东晋人,字子敬,小名官奴,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第七子。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用功精深,别创新法,自创一格,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著名。谢安任中书监总揽朝政时,献之出任长史,后又外任建威将军,吴兴太守。不久,又征拜中书令。死后由族弟王珉代其官,世人因此称王珉为小令,献之为大令。

王献之早年与表姐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却受累极隆的家族名望与才气相貌,深受新安公主的爱慕,被逼离婚另娶。献之自残双脚相抗议,仍然拗不过当朝诸公的强压,铸就一生的悲剧。“旧时王谢堂前燕“一句中,”王“便是琅琊王家,与谢安一族是东晋最知名的士大夫贵族。王献之更是才华卓越,年纪轻轻就当宰相(中书令),又是“驸马爷”,可惜43岁早亡,令人唏嘘。

王献之作品地位在南北朝时期,王献之的声望一度超过了他的父亲。时光流转,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作品,王献之受到了冷落。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二王父子,他们的待遇竟然天壤之别。唐朝宫廷征集的王羲之书法作品,装裱起来竟然有三千多卷。而王献之的作品,在唐朝的宫廷里,仅仅只是“仅有存焉”。三百年后,才迎来了王献之的时代。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留心翰墨,他是中国帝王中了不起的书法家,他购募古代先王名臣墨迹,并命朝臣摹刻了著名的《淳化阁帖》,王献之的书法才第一次得到全面的保护。

《淳化阁帖》中,二王的书法占了一半,王献之的书帖存有七十三件。但经过后人的考证,这其中有二十八件,不是伪作就是他人的作品。接下来,王献之又遇到了第二个贵人。在北宋宣和年间,当时的宋徽宗成为王献之的“崇拜者”,在《宣和书谱》中,搜录王献之的作品达到八十多件。遗憾的是墨迹本都没有保留下来,硕果存留的仅有七件,而且还都是摹本。

《洛神赋》十三行版本流转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拔,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玉版十三行》墨迹本宋元时代有两本,一本是晋麻笺本,一本为唐硬黄本,上有柳公权跋,疑为柳公权临本。

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公权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最为精湛。

“碧玉版本”明万历间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此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他石花处亦自然清晰,现藏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高清版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高清版王献之玉版十三行高清版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高清版王献之玉版十三行高清版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高清版王献之玉版十三行高清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