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解孤獨

一、為什麼會有孤獨感?

1、對早期共生關係的渴望

在2-6個月的嬰兒,被安全撫養的嬰兒能體驗到與母親之間共生融合的關係,此時,嬰兒在感覺上與母親(及周圍世界)融合為一體。這種溫暖的關係無需通過語言文字的交流,能夠非言語地被嬰兒感覺到。

但隨著嬰兒認知能力的發展,他最終發現母親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發現一方面促使他離開母親形成獨立的自我,另一方面則體驗到一種無法挽回的失落感,併產生迴歸共生關係的渴望,這種渴望成為孤獨感來源之一。每個人終生渴望迴歸到共生關係,這是曾經體驗過的海洋般的感情,這種渴望會激起孤獨的體驗。

熱戀狀態下能夠再次體驗到共生融合的感覺,這可能會成為某些人用來防禦孤獨的方式,不斷地讓自己進入熱戀的關係中,當熱戀趨於平淡時,便投入到新的感情中。

2、自我及客體失整合的感受

在精神分析家看來,自我有好的部分與壞的部分,客體有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為了保全自我或客體好的部分,個體通過分裂機制,把壞的部分與好的部分分隔開來,以便獲得一個內在的安全基地。

但這種安全感獲得的代價是強烈的偏執或被迫害的焦慮(來自於壞自我及壞客體的投射),健康的發展是進行整合,將壞的部分與好的部分重新整合起來。整合能帶來偏執焦慮的緩解,內在的破壞衝動的限制,增強現實感,但整合的過程也意味著全能感及希望感的降低(因為發現全好的客體及全好的自我是不存在的),並伴隨著抑鬱的體驗。

可惜,整合的過程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可能完全達成,這意味著必然有一部分自我被分裂出去,個體不可能完全瞭解和接受自己的情緒、潛意識幻想和焦慮,這成為了孤獨感的又一來源。為了反制這種孤獨感,個體可能會產生一個“雙胞胎”的潛意識幻想,這個幻想象徵著那些被分裂出去的自我部分。

3、害怕好客體的喪失

我們終生需要好客體。對於嬰兒來說,母親的離開等同於母親的死亡。母親是嬰兒內在和外在的好客體,對她死亡的恐懼加深了嬰兒對自己死亡的害怕,這也成為了孤獨感的一個來源。

我們所愛的好客體可能將永遠離你而去,聯想到這個情景就能體驗到一種孤獨。

4、理想化喪失帶來的孤獨感

這是在整合過程中帶來的喪失感。我們渴望一個理想化的客體,即一個全好的客體,跟這樣的客體在一起時,我們也是完美的、強大的。隨著整合的進行,我們增強了現實感,不斷地認識到這僅僅是一種幻想和願望,那些所謂的完美客體總有這或那的缺點和不足,這種發現所伴隨的體驗就是孤獨感。

同樣,我們也渴望自己將來是厲害的、偉大的,但隨著整合的進行,我們不斷地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性格的、智力的、成長環境的......我們不斷地發現,所謂的“我將來能如何如何“可能也僅僅是一種願望或幻想,這也會帶來一種失落和孤獨的體驗。

這是導致孤獨感 的三種常見原因,另外還有一些跟客體關係中愛恨情仇有關的衝突,也會導致孤獨感,因為較為複雜就不再一一展開。

那麼,如何消解孤獨感呢?克萊因發現了比較常見的幾種方式。

1、內化好客體

嬰兒期良好的母子關係,母親作為一個好客體被嬰兒內化,這成為了反制孤獨的安全基地。好客體的存在為整合嬰兒內部的破壞衝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這為減緩孤獨提供了保障。一些沒有被整合好的破壞衝動會被投射出去,成為偏執焦慮的來源(覺得被周圍的壞客體攻擊),後者會讓人體驗到孤獨的感受。

整合帶來對現實更好的適應,更能接受自身的缺點,對過去挫折的怨恨感受減輕了,由此帶來對外界給予和享受能力的提升,開啟外在的良好人際關係,能夠充分的反制孤獨。

2、強壯自我

隨著一個人自我覺察能力的提升,不斷地認識與體驗自身糟糕的感受,逐漸地提升心理防禦機制的水平,能夠帶來自我的強壯,強壯的自我進一步推動整合過程的順利進行,以及與周圍人關係的改善。自我的強壯也能減輕超我的嚴厲性,一個緩和的超我能夠容忍和承受所愛的客體的侷限(也就是對他人更有寬容心),不致於損傷與這些愛的客體的關係。

3、通過防禦活動減輕孤獨

如,

a, 依賴某個人,比如小孩依賴母親,伴侶之間的相互依賴。對依賴的需要成為大多數人反制孤獨的方式。

b, 逃向內部客體(幻想中的好客體,比如灰姑娘想象中的神仙教母),企圖抵抗對外在客體的依賴,在某些成人身上,這種態度導致拒絕任何陪伴。

c, 追求獨立。追求獨立即是成熟的一部分,有些人可能會用它來防禦孤獨。比如,追求大量的金錢,有了錢就不需要依賴別人,抵抗與所愛的人分享與親密的需要(往往反映了幼時親密關係的創傷)。

d, 對老年人來說,沉湎於對過去的回憶,對過去的理想化能夠減緩孤獨感;對年輕人來說,對未來的理想化,對某些人或目標的理想化也能夠減緩孤獨。

e, 追求成功,追求他人賞識。每個人都渴望被賞識,嬰兒被母親賞識時,能夠緩解孤獨感,成人被他人賞識時,也同樣能緩解孤獨。如果過度使用這種方式,逃避面對自己,反而更加痛苦。

f,否認孤獨。對孤獨的否認(比如,相信自己不需要別人)會干擾好的關係的發生;相反,現實的感受到孤獨,將孤獨作為趨向客體關係的一種刺激,反而能帶來好關係。

最後,克萊因說到:雖然可以藉著外在影響而降低或增加孤獨,它永遠無法被完全消除,因為朝向整合的驅策力和整合過程中所經驗到的痛苦,皆源自內在,終其一生都是強而有力的。

總結一下:因為弱小,我們分裂了自我與他人,將自己壞的部分與好的部分分裂開,將客體好的部分與壞的部分裂開,整合的願望成為了每個人都要達到的目標,我們希望自己變得完整,但卻無法真正完成,因此,我們註定是孤獨的。所幸,有了諸多對抗孤獨的方式,比如,對自我的探索,對關係的渴望,對成功的追求等等。

如何消解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