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行業才是“瑞幸”重災區

瑞幸要黃了,這已經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了,在整個過程中,渾水機構雖然出於做空的目的,但是它通過揭穿瑞幸銷售額造假的方式做空對方,規範得如同教科書一般。而另一方面,該機構也變相阻止了瑞幸的黑色雪球越滾越大,從而降低了不久之後其股市雪崩所造成的損失,這些都值得我們為渾水機構鼓掌。

但是瑞幸並非一個偶然現象,縱觀整個資本市場的歷史,過去有“瑞幸”,將來也不會缺乏,這些企業本來擁有一個美好的開局,但由於決策上的失誤再加上對於市場規則的漠視,無一例外迎來或將要迎來自己的潰敗。一個瑞幸失敗了,但後面後面依然有成千上萬個“瑞幸”在前仆後繼的奔赴這個戰場。這一現象在製藥企業中尤其明顯。

細細思來不難發現,瑞幸從來就沒有盈利過,或者說他這個企業經營的理念並不是賺錢,而是畫一個大餅,吸引更多的人來投錢。這也是“瑞幸”類企業常做的一件事。

我曾經在一家叫做杭AM製藥公司供職,這算的上是一家神奇的公司了,論成立時間已有20年,這在中國的民營企業當中是十分罕見的啦,但是這家公司的規模一直很小,常年維持在70人左右。而最神奇的地方在於這家企業在成立了二十多年的情況下只有一個產品,還是保健品,並且這唯一的產品每年大概只能賣個100萬左右,不管這家企業規模有多小,這點銷售額無疑是虧本的。而公司之所以還能運營,所依靠的就是第三方的投資。就跟瑞幸一樣,想要吸引別人投資就必須要有一個能打動人的故事,瑞幸的故事是讓所有中國認都能喝到咖啡,而這家藥企的故事則是“創新藥”。

大約十年前本人還是一名小研究生的時候,有次適逢課題組聚會,一些老教授聚在一塊大談當時中國製藥形式,有位教授就談到由於新藥投入巨大,國內大部分企業都不願意進行新藥的研發。觀點雖短,但卻精闢,引發同桌的專家學者們的一致同意。而十年後再觀察製藥行業的時候,卻發現世道變了,不管是怎樣的藥企貌似都在喊著自己在搞新藥。從十年前無人問津,到現在人人爭搶,其中不乏打著“支持民族創新”大旗之人,這種事情做為情懷談談就可以了,如果當做大棒揮來揮去,那麼動機就未免可疑了。

我當時所在的企業就是這種情況,公司的總經理逢人就必說自己是一家做創新藥的企業(我當年面試的時候就遭遇了這一情況,她問我知不知道AM是什麼樣的企業,我當時是真不知道,從它的企業網站上也甚至看不出這是一家賣保健品的CRO,結果總經理拍著桌子教育我:AM 是一家做創新藥的企業。),響應國家號召,然而她卻把大量的資金用於仿製藥項目,當新藥項目的負責人想要一點研究經費的時候,她往往用一句“新藥又不賺錢”就把對方懟回去了,真是可憐而又可笑。

當然即便是拉倒投資企業也沒什麼好轉,2017年AM虧損200萬,而且還因為賣得保健品名稱和功能介紹違規被罰了七十萬。2018年再接再厲虧損了300萬,所幸2019年表現穩定,只虧了350萬。

製藥行業才是“瑞幸”重災區

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之下,確實是湧現出了不少叱吒一時的企業家,他們出身草莽但不缺乏膽識,但由於漠視規則規律,往往最終落了一個身敗名裂。誠然在玩牌的過程中通過修改規則是可以獲得比其他玩家多的收益,然而如果一直不按既定統一的規則去玩牌的話,別人很有可能就不陪你一起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