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


體育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


體育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

教育的實質目的不是培養一大批一模一樣的人才,而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鮮明的個性特點,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體育教學主要是通過體育課進行的,若想通過體育課獲得較為理想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了解體育課的結構。體育課是體育作為教育制度的一個最具體、最典型的場合,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規範和技術規則,利用必要的設施、用具,學習特定內容的過程。

體育教學中個性,是指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徵。在體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個性,一般是指發展學生的個體心理特徵。學生的個性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約,但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會因素。而良好個性的形成,學校教育的引導起著重要的作用。 體育教學的特點也決定了體育教學過程是發展學生個性的最佳場所。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在課的各項活動中暴露無遺,順而也為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從而能更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塑造學生的個性打下了基礎,提供了依據。

一、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如何發展學生個性

1、必須認真識別每個學生的個性。

在體育運動中,學生最能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合群與孤僻、好動與好靜、善鬥與怕事、粗暴與文靜……都可以一覽無遺。對此,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認識學生的基礎上,才能施加引導和教育。

2、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幾乎每個班都有一些不討人喜歡的"調皮生",甚至連同學之間也看不起他們,而他們自己也常揹著自卑的包袱,這些不良個性心理的發展,應引起教育者的關注,教師要善於捕捉他們心靈深處的閃光點,適時的加以啟發引導,以促進其轉化。

3、努力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核心內容,標誌著個性的形成與發展的水平程度。作為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用高尚的社會影響因素作為支配他們參加體育運動的內驅力,為個性的發展創造一個理想的環境。

4、在體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訓練

有意識、有目的對學生心理施加影響,使身心達到最佳狀態,以滿足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增進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儘可能地讓他們獨立進行活動,並提供更多的自由,變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被動驅使為主動追求。發揮學生體育學習積極主動性的重要途徑就是加強對學生體育學習方法的指導,從而讓學生學會正確玩的方法,自覺地投入鍛鍊。

二、發展學生個性的方法。

1、 指令式教學

這種方法是藉助於外部因素,給學生的專門的指導並控制整個教學過程的一種方法。例如複習隊列練習、廣播體操等。這種方法較多用在體育常規教學中,它對培養學生嚴格的組織紀律性以及尊重師長等能起積極作用。

2、發現法

這是由教師提供一定線索,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發現和完成教師預定的體育教學任務的方法。例如教學《肩肘倒立》時,教師出示掛圖並結合教師的示範,讓學生小組討論並練習,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髮現動作要點,(肘、頭和肩支撐的倒立姿勢,收腹、舉腿、提臀)。這種教法的主要優點是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3、啟發法

這是由教師提出任務,啟發學生去探求完成任務的具體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漸達到教師的要求,最後由教師提供正確答案的方法。例如在新授《蹲踞式起跑》時,教師簡明扼要地講解,正確無誤地示範,使學生能正確掌握動作要領。這種方法可以增強學生對動作技術的感性認識,並在對動作的體會中創造性地掌握動作,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4、 帶領法

這是由教師啟發體育骨幹作“助手”,向他們提示課的內容和組織方法,通過他們去帶領全班同學進行練習,教師則作巡迴指導的一種方法。例如複習《原地投擲壘球》時,教師充分發揮學生骨幹作用,讓骨幹帶領學生練習,這樣能大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的學習目的和目標感,讓學生形成不甘落後的精神。

5、 激勵法

這是由教師採取各種表揚,鼓勵的手段,激發學生進取的動機,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方法。例如在《前滾翻》教學中,學生在做動作時,教師對掌握動作較好的學生進行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種方法能激勵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心理原因 ,決定了一個人的行動的質量,對體育教學有著得要的意義。

6、指標法

這是由教師根據教學小組或每個學生的實際水平,預先向學生提出經過努力可以達至的指標,學生按預定的指標進行練習的一種方法。例如在低年級的《立定跳遠》教學中,教師給學生預定好這節課的指標(在練習者的前方,設置了一道小河溝,要求學生跳過小河溝)。這種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能力,使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自己的目標,以尋找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和方法。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目的性比較強。

7、比賽學習法

“比”是使小學生玩而生樂的一種“催化劑”。爭強好勝是小學生的另一個顯著特點,他們往往不顧自己的實際,事事爭取扮演“強者”的角色,具有極強的表現欲,比賽的形式正是“強者”的最好表現機會。另外,緊張激烈的比賽場面、互幫互助的合作交流、勝負輸贏的起伏變化,時時震撼著學生幼小的心靈,令他們為勝利而歡呼雀躍,為暫時的失利難過……在彼此的交流中,他們體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覺得玩得“有勁”、“開心”。在扣人心絃的比賽刺激下,其它神經則處於抑制狀態,減輕了因學業負擔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同時,對學生從小培養公平競爭意識、承受失敗的痛苦、磨練意志等都有積極意義。

總而言之,在體育課中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更具有意義。但還應側重於採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爭取勝利的進取動機,使學生體驗體育活動中愉快的心情,逐漸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