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幼小銜接


再談幼小銜接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兒童成長中的一件大事,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轉折。學前幼兒做好進入小學階段學習的準備,是幼兒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研究表明,兒童未來的學校生活中成功與否取決於其心理、生理和智力等方面的因素。 聯合國有關資料提出:兒童要為入小學作準備,學校要為兒童作準備。因此,幼兒園和小學如何“為兒童作準備”是幼兒園和小學教師應該認真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從幼兒園到小學,不僅產生學習與生活還環境的轉換,更存在著教師角色、同伴關係、行為規範和社會期望等因素的極大變化。為此,幼兒在入小學之前教師應避免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和為幼兒入小學做好準備。

一、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在為幼兒做入學準備方面,幼兒園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表面性

不少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兒園大班,課桌的擺放形式有所改變、課間時間延長、遊戲時間延長、活動數量減少,有些最多是組織幼兒到小學參觀一下或請小學生回園介紹一下小學生活,而兒童的適應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視了。

2、片面性

長期以來,入學準備偏重“智”的方面。一說到入學準備就是教識字、學拼音、做計算,實際上通過對兒童入學後考察發現,其適應上的困難多是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方面準備不足而造成的,事實上,幼兒所能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而成人所著意培養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卻對幼兒的未來發展產生長期的效應。為此,入學準備應當全面地進行,涵蓋體、智、德、美各方面。

3、突擊性

一些幼兒園將入學準備視為大班後期的突擊性任務。如帶幼兒參觀附近小學,參觀少先隊活動和入隊儀式,向大班幼兒提出一些要求等等。然而,靠組織幾個活動來作為入學準備的教育是不夠的,《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過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從終身教育的長遠目標來看,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的最終目的乃是為其適應終身學習做準備。因此,單靠大班後期來突擊完成是不行的,它應當貫穿於幼兒園三年的教育過程中,作為幼兒園階段重要而長期的工作。

4、超前性

有的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將小學部分學習內容提前教給幼兒,致使兒童在入學後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入學初感到學習佷輕鬆,出現上課不專心、做作業比認真等現象,形成了不良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難度的增加,“儲備知識”用完,又缺乏認真學習的習慣,這時就出縣了適應困難,導致學習“沒後勁“等問題。

二、入學準備工作

1、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嚮往

小學生活對入學前的幼兒來說是神秘的,他們常常會想:“小學是什麼樣的,育。如:告訴幼兒學本領求知識必須一步一個腳印,進入小好玩嗎?”“小學和幼兒園一樣嗎?”……這時就可以因勢利導,對幼兒進行入學前的教學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和本領,但知識和本領的掌握必須靠自己的毅力和勤奮獲取的。這樣可以讓幼兒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迎接小學的學習生活,而不要因為生活環境、內容、節奏的改變而驚慌失措,更不要因為出現一點點的挫折而氣餒。同時還可以通過帶幼兒去參觀附近的小學,向他們介紹小學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讓孩子接觸小學生等各種方法, 使孩子對上小學有了強烈的嚮往和興趣。

2、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習慣是指在長時期裡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或傾向,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使幼兒終身受益,和孩子一起制定一日作息時間表及一日常規要求同,並認真督促幼兒嚴格執行,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要求孩子在限定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寫字、剪紙、拼圖等,民發展孩子的有意注意,這樣有利於更好地讓幼兒適應小學學習生活的規律。一定的聽說能力及閱讀水平,對幼兒進入小學學習有極大的幫助。良好的聽說能力和閱讀水平,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培養和鍛鍊。

3、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長遠看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相對於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效果上更具有長期性、深刻性,甚至會影響到學習適應的實際效果。因此,應改革現時偏重說教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學活動中通過行為實踐、移情訓練等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主動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大班幼兒道德品質的發展尚處在他律階段,加上學習任主要依賴具體形象思維,因此佷需要有親身實踐的機會,把認知轉化成實際能力。為此,幼兒園應將能力培養目標滲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體現“教育貫穿一日生活”的思想,儘可能多地為幼兒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幼兒在行動中加深認識,提高能力。通過豐富幼兒的實踐經驗來促進幼兒社會性品質的內呼和能力的獲得。

總之,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必然有一段適應的過程,必須依靠幼兒園、家庭和小學各方面力量的鄉互配合、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