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醒獅的扎獅老行家––黎家獅

佛山有一個家族,在清朝年間即以扎獅為生,一直到現在,依然是獅界的翹楚,那就是黎家獅。

南國醒獅的扎獅老行家––黎家獅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也是佛山製造獅頭的發祥地。明中葉以後,佛山在冶鑄業發展的帶動下,手工業、商業迅速發展,很快成為一個繁榮的工商業城鎮,手工藝、民間工藝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其中絲綢業、紙品業、顏料業、竹木製品業的發達,使獅頭扎作有了品質優良、種類繁多的材料來源。佛山獅頭民間工藝中的彩扎,佛山彩扎工藝源遠流長,宋代就有了彩扎業,明代佛山秋色、彩燈等彩扎工藝,已經相當成熟興盛,這就為獅頭扎作業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工人和生產經驗。

南國醒獅的扎獅老行家––黎家獅

廣東醒獅最早出現於明代初年的佛山,由於它有驅邪納福的寓意,喜慶熱鬧的形式很快為人們喜歡,並廣為流傳。到清代前期,醒獅已成為佛山及周邊地區深受民眾喜愛、非常普及的一項大眾民俗文化活動,每逢歲時年節、喜慶典禮,人們必舞獅助興。

南國醒獅的扎獅老行家––黎家獅

從事舞獅的獅隊主要是各武館的獅會,當時佛山人尚武,武館林立,而絕大部分武館都有獅會,著名的有蔡李佛派張鴻勝武館、少林派陳安的悅安堂武館、詠春派的陳汝棉武館等,還有興義堂所屬的會義堂、群義堂、聚義堂、英義堂、勇義堂、通義堂等武館都設有獅會,屬性悅安社的社字派武館的效賢社、遠聯社、樂林社、智信社、全志社、螺湧社等也有獅會。光佛山就有幾十家獅會。由此可見,當時佛山鎮及周邊村落墟集對獅頭的需求量多麼大,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量,極大地促進了佛山獅頭業的發展。

南國醒獅的扎獅老行家––黎家獅

根據黎氏族譜記載,最早以扎獅為生的是道光年間的黎振輝,曾在紀崗開了一家“黎祥新”的扎獅老字號。黎家獅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興起的,從此父傳子、子傳子,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仍有黎氏人開的獅頭扎作店鋪,如黎祥興,黎祥泰,黎祥新三家,成為佛山響噹噹的獅頭扎作老字號。如今,這些老字號不存在了,但一說起黎家獅,沒有幾個老佛山人不知道的。

南國醒獅的扎獅老行家––黎家獅

1956年,“黎祥泰”併入佛山市文娛工藝廠,後又改為佛山獅棋合作社,第四代傳人黎華成為合作社的一名老藝人。1959年,黎華扎的獅頭在廣東省工藝作品展中獲金獎,黎家獅仍然是獅頭扎作的高水平代表。

南國醒獅的扎獅老行家––黎家獅

在這期間,黎華的七個子女相繼降生,個個學過獅頭扎作。但光陰匆匆,堅持下來的只有黎偉,黎婉珍兄妹,成為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一直至今。

南國醒獅的扎獅老行家––黎家獅

相比市場上各種各樣的獅頭,黎家獅顯得更加原汁原味。佛山獅頭製作可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扎獅胚用料以竹篾、紗紙為主。一般要裡外三層紗紙,中間夾以紗綢。由於扎作牢固,每隻獅頭均可承受五十幾公斤重而不會損壞或變形。

南國醒獅的扎獅老行家––黎家獅

製造獅頭繁鎖,大大小小上千道工序,對人耐性是一種極大的考驗!因此,現在不少工廠開始採用流水作業,每人負責一些工序。效率快人,但對於獅頭扎作技藝,卻是一種衝擊。現在。能夠完整製造佛山獅頭的人越來越少。黎氏兄妹是極少數中的兩個,他們還肩負起傳統黎家獅的重任。

1993年,徐克拍黃飛鴻電影《獅王爭霸》,就指定要用黎家獅,黎祥兄妹帶著工人趕製出上百個獅頭,並親赴北京安裝。戲中傳統的劉關張獅頭,讓買票進場的觀眾過足了戲癮,也讓黎家獅美名再次遠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