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梨園春》是河南電視臺品牌欄目,開擂臺賽之先河,曾在戲曲欄目屆獨領風騷。戲迷們為之振奮,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戲曲愛好者找到了歸宿,一到星期天就守住了電視臺。《梨園春》曾為中原戲曲的弘揚與發展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

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欄目差評不斷,影響力顯著下降。愛之深,責之切,欄目該何去何從?

做一個大膽的想象,鄙人不才,也以半瓶醋身份當一當欄目製片人。

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想必也是大家好奇的事情。我想查一查欄目檔案,《梨園春》面臨什麼困難了?是缺錢了,還是缺人了,還是缺心眼了呢?有道是,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倘或是沒有缺錢缺人的問題,我可以大刀闊斧幹一場;倘或是真有缺錢缺人的問題,欄目恢復元氣就會變成一個長期任務,只能更加謹慎。但無論如何,有多大空間就施展多大空間,我要使出臭皮匠的功力,將這個節目重塑一下。

第一招:先治標,後治本

沉痾日久,顧不得什麼標本兼治。先把節目風格正一正。

(1)片頭片尾曲改造,只能從戲曲曲牌改編整理。就像最初使用的《鳥入林》,噔噔蹬蹬鄧,等等噔噔燈。不使用和戲曲舞臺相牴觸的洋音洋樂。

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2)演出舞臺從冷色系改為暖色系,再也不能使用滿眼藍光暗束的搭配。整個場子亮起來,精緻典雅一些,親和力強一些,民族藝術元素多一些。

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3)擂臺賽選手單純一些,要原汁原味的。可以大小劇種,可以五行八作,但堅決不要戲曲班灌出來的假戲迷,不要任何託關係走門路的“擂二代”。

(4)全面放棄與戲曲無關的成分,誰誰誰怎麼不容易,誰誰誰考什麼學位,誰誰誰拿什麼梅花獎,別在這囉嗦。節目氣氛要歡樂,但是不接受與戲曲無關的扯閒篇。

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第二招:不換思想就換人

(1)選拔一批有戲曲素養的主持人,試播一段時間後確定主持人梯隊。

(2)選拔一批有戲曲素養的後期製作人,杜絕剪輯掌聲的現象。注重演出呈現,而不是八卦鏡頭。

(3)改組出一支優秀的採編團隊,給節目創造、節目選送打下基礎。

整個團隊進入創業狀態,不能讓一些蹭資歷、混流量的人瞎攪和。


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第三招:為有源頭活水來

(1)眼界放寬,不能讓少數派別霸佔舞臺,再優秀也不行

豫劇“有幾大名旦”,萬萬不是“分幾大名旦”,在這幾大名旦之外,還有千姿百態,還有奼紫嫣紅。這麼多年了,這個舞臺有曾記起過孫映雪、劉伯玲的名字嗎?有曾推動過周玉珍、董秀娟的展演嗎?而像李天方、張鈺東這樣“正當年”的人,《梨園春》有正眼看過他們嗎?像王寬老師如此優秀的演員,在鄭州的戲曲茶樓奔波十餘年,《梨園春》裝聾作啞,反倒是讓《感動中國》先發現了,真是豈有此理。作為一個本土強檔節目,沒看到是失察,看到了不重視更是瀆職。要有這樣的羞恥心。

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不要讓優秀的藝人,都成為蘇蘭芳那樣的耄耋老人。等到那時候再挖掘,就晚了。當今戲曲舞臺上那些真正“現在進行時”的藝人,《梨園春》應當給一席之地。他們唱得好,就去捧他們,不能等到他們功成名就了再去“追星”。《梨園春》的品味與追求應當牢牢建立在這一點上。

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2)百花齊放,幫扶小劇種煥發青春

現在四平調、道情戲一類的小劇種,處於專業團隊剩空殼、唱不起一臺戲的尷尬境地。他們沒有舞臺,沒有收入,空有著一大批鄉村戲迷。這是一個極不對稱的市場。在有能力的條件下,《梨園春》應該給他們提供舞臺,不是蜻蜓點水地提一提,而是實實在在地演一演。

豫北好幾個大平調劇團,貌似還不如一個菏澤大平調劇團發展得好。這就是一個保護不力的問題。還有那麼多的墜子演員,長期活躍在基層,不能就因為沒有所謂“名家”就被忽視。在有能力的條件下,《梨園春》應予重視。

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3)增強專業性,避免外行指導內行

堅決杜絕相聲演員、歌唱“明星”,乃至非本土劇種演員,來到這個舞臺做什麼“點評”。不能讓他們看扁戲曲藝術。也不要把年事已高的豫劇界老藝術家,天天捧著當“吉祥物”,時不時供一供,這沒什麼意義。馬金鳳大師就這個問題處理的很好,在她不方便演出以後,相對來講十分低調。

什麼樣的人是合適的評委老師呢?除了資深演員以外,還有資深作曲家、劇作家,乃至資深演奏家,都可以的。當然,如果他碰巧比較健談,那就更合適了。當年齊飛、朱超倫老師就是絕好好的先例。

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梨園春》的專業性,當然體現在戲曲專業上,各劇種的聲腔藝術(板腔體、曲牌體)是戲曲之根,不發掘就要失傳了,岌岌可危。《梨園春》資料詳備,應該在這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

《梨園春》的節目形式,除了以唱功表演為主以外,也要注意其他戲曲元素的傳承,比如身法步表演、比如樂隊表演。有必要突出樂隊的地位,尤其是傳統樂器。

(4)結合新輿論新場景,增強欄目的草根性。

這兩年來,很多戲迷朋友在自媒體上活躍。抖音就曾有一個“手拉著我的兒小羅成”的搞怪視頻,中規中矩的表演加上“我的兒”這三字唱詞,成就手機上的狂歡,引發大量關注與仿拍。而且這不是孤立事件,抖音平臺上以戲曲元素做的戲謔視頻非常多。

《梨園春》欄目決不能呆立在旁邊做傻子,最起碼要整理出來,播放給不習慣用手機的老人家,這不是功德嗎?如果本事再大點,在抖音平臺發起這樣的戲曲模仿大賽,讓戲迷朋友動起來

,這不是一大創舉嗎?難道欄目組採編人員的水平,倒輸普通網友三條街?

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自媒體上湧現的戲曲紅人,也可以成為《梨園春》節目創作的顧問,或者參加表演。

《梨園春》要接地氣,首先是立意上要正確,要引領潮流,而不是隨波逐流。節目想吸引年輕人,首先要懂年輕人,做知心人,摸到他們在學業、事業或者感情上的痛點,創作一些讓年輕人共鳴的節目。除此之外,別說跳街舞沒用,打籃球也不好使。

終極大招

夢太美,睡沉了。

把我叫醒。我要搬磚。

如果我是梨園春製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