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歷史想象,重新審視“中國的近代”

*本文轉載自上觀新聞APP,原題為:解放書單⑥ | 藉助歷史想象,重新審視“中國的近代”

解放书单推荐 | 借助历史想象,重新审视“中国的近代”

摘要

《中國的近代:大國的歷史轉身》將近代定位於“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看重文化的大國不得不轉身的時代”,還將此“時代”描繪為“還有很長的過渡期”,即延伸到當下及未來,當可使更多讀者認識到:中國作為大國的轉身還在繼續,卻首先是從歷史走來。

《中國的近代:大國的歷史轉身》將近代定位於“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看重文化的大國不得不轉身的時代”,還將此“時代”描繪為“還有很長的過渡期”,即延伸到當下及未來,當可使更多讀者認識到:中國作為大國的轉身還在繼續,卻首先是從歷史走來。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章清教授撰文推薦此書。

解放书单推荐 | 借助历史想象,重新审视“中国的近代”

《中國的近代:大國的歷史轉身》

羅志田 著

商務印書館

歷史知識如何走向“公眾”,近些年已成熱議話題。羅志田教授近期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的近代:大國的歷史轉身》,即用心做出了“示範”。

作者稱此書乃“非學術文字的文集”,大致是將已有的學術文字簡化改寫,以適應更廣泛的讀者。“任何寫作,永遠是一個讀者參與的長程。”不寧唯是,史家尤其應關心這樣的問題:公眾所獲得的歷史知識究竟是從什麼渠道來的?這方面尚無實證的分析,但來自專業研究者的成果明顯偏少,卻是不爭之事實;往往是學界看重的新進展,“卻常疏離於那些對歷史有興趣的人”。面對這樣一種窘境,歷史研究者或許也當用心思考如何面向“公眾”講述歷史知識。

專業背景下的史學研究,往往受制於“問題意識”“學術規範”之類。這是史學進入近代,獲得“學科”地位帶來的結果,影響所及,愈是滿足同行眼光的史學研究,愈是將對歷史有興趣的人拒之門外。久而久之,歷史學家擔當的“經驗的記憶儲備庫”的角色,被逐漸淡忘,甚而“歷史有什麼用”還成了問題。對此的反省,羅教授算得上“先時的人物”,上世紀90年代,他就以羅厚立之名(多與葛小佳合作)在《讀書》雜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域外學術著作的評論,頗獲佳評。

正是有多年積累的經驗,羅教授深諳歷史知識走向“公眾”之道——切合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本書從“大國的歷史轉身”切入,無疑就貼近公眾的關注點,有裨於引導公眾以新的維度看“中國的近代”。結合其在專業雜誌發表的高深之作,亦可瞭解延伸學術話題使更多讀者接受,有可行之道,也需花一番心思。

遠離那段沉重不堪的歷史,今天的讀者要接受本書講述的“一個大國不得不轉身”的故事,未必容易。正如作者所擔憂的那樣,今日經濟發展的現實,原本可幫助獲得重審近代史的新角度,更加平和地看待大國轉身的艱辛,成敗與否,皆能坦然承擔,迴歸到休休有容的大國風範。但有時事實卻似乎與之相反:對近代積弱成習的中國人來說,經濟體量上已“走在世界前列”,本應是愉悅的事,然而近年頻頻出現的,卻是一些“不高興”的言說,並以能“說不”來表現“強大”和“有力”。這類反常現象,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對近代史的基本態度相關。

在這樣的氛圍下,本書將近代定位於“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看重文化的大國不得不轉身的時代”,還將此“時代”描繪為“還有很長的過渡期”,即延伸到當下及未來,當可使更多讀者認識到:中國作為大國的轉身還在繼續,卻首先是從歷史走來。因此,非常需要藉助歷史想象,重新審視“中國的近代”,理解那些使其不得不如是的歷史淵源,又有哪些因素影響和形塑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這也正是史家常常標榜的“返其舊心”。必須承認,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近代讀書人真切的感受,面對外部世界的挑戰,以往的方式已難以應對,故此“不得不轉身”。照梁啟超所說,當年讀書人關注和思考的基本問題,即是明確“我國在世界現居何等位置”及將來如何“順應之以謀決勝於外競”。同樣的,史家難以擺脫的“當代性”,也意味著當下對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的思考,需秉持全球的視野。

面向公眾寫作,也意味著史家需稍稍調整自己的研究取向,暫且擱置原本主要是與同行的對話,而致力於回應非專業讀者對“歷史知識”的要求。這方面更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能可貴的是,把自己讀史心得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是本書作者一以貫之守護的立場,併為此做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據其所言,王陽明所謂“道大無外”,是支持其寫作之旨趣,也是其對未來的憧憬。

“用心”二字,體現為處處為讀者考慮,也貫徹於此書所體現的“知識再生產”。關鍵在於,專業研究者寫下的這些“非學術文字”,往往都是“撥冗”而為,難以“系統全面”,更需要用心於二度創作,而非簡單的“知識複製”。為此,作者專門為本書寫了“引言”“前言”,交代“生產”過程。特別選擇《從文化看復興與崛起》作為本書的前言,其中涉及的大國與小國、近代的記憶與失憶,大概是今天很多人也感興趣的。其中關於物質與文質的辨析,特別點出從過去極為看重非物質面相到後來思想的全面物質化,是近代一個根本性的遽變。中國轉身之“艱難”,部分也源於此。

為便於讀者更好觀察“中國的近代”,全書大體分為五個板塊,以引導讀者的思考。第一部分是偏重古代的通論,明確近代中國是從歷史走來。第二部分直接呈現近代中國一些基本層面的特異性,主要處理“中西新舊”的問題,展示中國如何失去“重心”。第三部分涉及一些歷史性的近代大事件,如廢除科舉、清末新政,以及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那十餘年間所發生的激變。第四部分是一組書評,涉及不少大家之作,讀者據此可瞭解這些年近代史研究的進展。第五部分涉及近代的學術和教育,旨在說明大國之轉身涉及方方面面,“離了學術,既難讀懂,也不易陳說”。

曾寫出《啟蒙運動的生意:〈百科全書〉出版史(1775—1800)》一書的羅伯特·達恩頓,藉助對“交流的循環”的闡述,提示我們重視一本書所涵蓋的,涉及從寫作到出版,從印刷到流通,從銷售到閱讀各環節,肯定作者、編者、讀者皆有所貢獻。《中國的近代:大國的歷史轉身》一書,是“光啟文庫”之“光啟隨筆”的一種,有明確的主題,又分出若干板塊,便於讀者在一個大的架構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實際向讀者傳遞出明確的意識,思考“大國的歷史轉身”需要考慮不同的面向。

解放书单推荐 | 借助历史想象,重新审视“中国的近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