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閱讀》速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深閱讀》速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封面

你好,這次我們要解讀的書同樣是齋藤孝先生的書籍——《深閱讀》,它的副標題是“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這裡的“讀書”可以當成是“閱讀”。信息爆炸的時代比我們想象的要來臨的更快,而且讓我們絲毫無法抵抗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依靠手機可以瀏覽到無數的信息,同時也會讓我們逐漸習慣於去檢索信息而不是思考信息。

每天都在信息的洪流之中,膚淺的信息一次又一次的積壓著我們的感官,讓人無暇去進行更深度的思考。我們已經很少去閱讀經典書籍了,甚至想讀的時候都無法沉下心去閱讀了。這樣下去是否會造成某種可怕的結果?我們是否會把自己的“思考權”讓渡給網絡?本書會在這一層面告訴你答案以及對應的方法。或許有人說這是心靈雞湯一類的,但是起碼是給了湯勺的。

1、我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我們有多久沒有好好閱讀一本書了?一本以文字為主體,而不是充斥著大量圖案的書?

在手機上刷著各種各種各樣的新聞,看著網絡上各種用來吸引眼球的廣告與沙雕視頻,心情愉悅的同時是否有靜下心閱讀一本書呢?拿出一整塊時間來閱讀一本書?

放心,去年之前的我也是如此。連續三年的讀書計劃都沒有完成,想看的書越積越多,卻沒有勇氣去翻開任何一本。因為閱讀需要一整塊時間,而這一整塊時間幾乎是閱讀專享的,不能聽歌,也不能聽有聲讀物。這對於在這個時代的我來說覺得非常的沒有了效率。無法一塊時間同時幹幾件事的話我就會焦躁不安。

而刷著新聞網站上的新聞的時候,心情就會非常的愉悅。每逢刷到那些名人推薦的書單的時候,心情又會無比的低落。放下手機看著時鐘的時候,更加會讓內心無比的空虛。

現在購買書籍變的無比的方便,但也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翻閱。古人云:書非借而不讀已。可是現在借書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因為獲得書籍的途徑和代價越來越低了。日漸消亡的讀書文化可能就此失去嗎?我們是否已經做好迎接一個非閱讀的時代了?

毫不誇張的說,人類的發展歷史是由書構築起來的,也是由書傳承下來的。書的重要性值得人類永遠銘記,哪怕現在的電子書開始取代紙質書了,這一點也不應改變。

不是書籍變得沒有價值了,而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改變了。這個信息橫流的時代讓我們都忘記了“閱讀”的重要性和意義。而因為忘記了其意義,需要我們供養的各種app開發商就會把那些膚淺的信息,那些足以刺激我們大腦感官的信息推送給我們。這些信息很少有人進行過深度思考之後撰寫出來的,反而是根據用戶的喜好定製出來的。

我們正一步一步被喜歡的東西毀掉心智,而我們無力反抗。因為“閱讀”本身是痛苦的,它需要思考。而思考才能讓我們進步。這一點恐怕在年輕的一代人裡面都漸漸的被選擇性遺忘了。

所以現在我們更應該知道什麼是閱讀,為什麼要閱讀,以及閱讀的意義和方法。

2、關於作者

《深閱讀》速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作者齋藤孝

齋藤孝,1960年生於靜岡縣,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研究領域為教育學、身體論、溝通論。所著的書有《找回身體感覺》、《發出聲音讀日文》等創下兩百六十萬部的銷售記錄。其他著作有《寫給日本人的世界宗教入門》、《做事遊刃有餘的人所用的複式思考術》、《語言才是教養》等等。目前擔任NHK電視節目《大家一起玩日語》的綜合指導,以及TBS電視《一週諮詢新聞主播》等其他節目評論員。

從履歷上看似乎與本書沒什麼關係,但是考慮到作者研究領域是以“教育學”和“溝通學”,以人際關係和自我提升有關,因此這本書才有解讀的價值。

3、現今所謂的閱讀

網絡信息的泛濫

說到閱讀,很多人都會以為是拓展知識面。這的確說的沒錯。同時也有無數人認為上網就可以取代讀書了。與其花一整塊時間去讀完一本書,不如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瀏覽,得到的信息可能更多。這正是當代人的生活,也是你我這樣人的生活。

沉迷於這些錯綜複雜的信息之中無法自拔,認為自己無所不知。是否有考慮過這些信息中有大量的無用信息?

除去每日的那幾條新聞之外,其他的信息可以說都是無用的信息。

《深閱讀》速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我們習慣的瀏覽信息

《時間投資法》的作者勝間和代女士在某一本書中說過,那些免費的信息會十分膚淺的佔據你的大腦,讓你無暇去進行思考,沉迷於這些膚淺的信息之中。那些免費的電視節目也同樣如此。並不是說免費而輕易可以獲取到的信息就沒有價值,而是說95%以上都是沒有價值的(每天的新聞除外)。他們除了用信息洪流將我們的大腦精力完全耗盡並對它上癮之外毫無用處。

大腦的腦容量是否有限目前科學上並沒有定論,但是大腦的精力是有限的。接受信息和思考信息每時每刻都在佔用著大腦的精力。任憑這些巨量的垃圾信息擠佔我們的大腦,很快就會對真正有用的信息感到厭煩。

想想晚上我們回到家之後,是否會無法靜下心來看一本書,或者更深層次的思考問題?那是因為白天的工作擠佔了大量的大腦精力,以至於很難再有精力去進行深度思考。

每天大量的信息充斥在各大平臺上,諸位有去思考過這些信息如何產生的嗎?

現在已經有人在開發AI撰寫的軟件了,只要輸入幾個關鍵詞,就能讓電腦自動生成一篇文章。而那些信息提供商只要僱傭幾個實習生對文章的通順與否進行修改就行了。這樣的文章一天可以產出好幾萬篇。

加上如今的針對用戶的喜好還可以進行信息定製,可以真正做到千人千面。同一個平臺的打開後瀏覽到的信息完全不一樣。推送給各人的信息都是通過AI來撰寫的,讓人不知不覺間變陷入了進去。誰會拒絕自己喜歡的東西呢?且又有誰會在乎那些東西是膚淺的呢?

就像所有人都知道過多的甜食對身體不好,還是會陷入進去的道理是一樣的。

我們的父母輩都有讀報的習慣(《新民晚報》),報紙雖然也是一種新聞信息媒介。由於版面有限,上面的文章必須有一定的質量。除了讀者投稿的嚴格篩查之外,還有主編對於旗下記者撰寫文章的審查與修改。所以最後送到我們手中的時候,上面的內容必須是上品。尤其是那些大報刊的報紙。

底層精神力的變弱

在我看來現在的年輕人,大致是95後的年輕人精神力遠遠弱於從前。面對麻煩和考驗時,能具備堅毅的意志,能夠冷靜的判斷掌控,客觀的思考對策已經非常少了。現在的年輕人也缺少戰勝困難的積極心態。

這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社會的因素。現在的大部分影視作品都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賺取觀眾的眼淚或笑聲,結果就是不斷的催生出“廉價、膚淺”的作品,還得到大量的歡迎,進而導致廉價和膚淺越來越盛行。比如某大寶貝的片子,簡直就是在侮辱智商,卻還是賺的朋盆滿缽滿。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觀眾的膚淺就會催生內容提供商們提供膚淺的作品。但反之,觀眾的程度提高了,內容提供商自然會提高水準。

不久前我們還在怨恨著國內的遊戲開發商不思進取,總是製作些侮辱智商的遊戲,中國的遊戲市場完蛋了。但因為有市場存在,而且市場的用戶對遊戲沒有更高的要求才導致如此的。要知道歐美的遊戲發展史也是如此,甚至猶豫年代久遠,硬件軟件的不成熟,他們在那個時候開發的遊戲甚至還不如我們現在的垃圾遊戲。可是直到有一天,玩家們都厭倦了被垃圾遊戲的摧殘。如果沒有一定質量的遊戲的話,玩家自主就拒絕購買。也就是俗話說的,再好的東西吃的多了也會吐。從那時候開始,大約是85年代開始,歐美遊戲才開始走精品化的路線。

事到如今,看看80-90年代的影視作品,依舊好看。網絡上有句對《西遊記(80年代那部)》的笑話——過去我看西遊記是因為其他沒得看,現在我看西遊記是隻有這個才能看。仔細品品其中的無奈和幽默。現在的作品已經很少去追求深度了,無論是信息還是消費都太過於膚淺了。

如果放任不管,我們的思想會越來越膚淺,心境自然也會越來越膚淺。想要阻止這種趨勢,只能依靠堅韌的意志力,而為了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讀書”。

不讀書的話,自然不會有深度的思考,且精神力自然就會很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就會開始自閉,對所有人避而不見。而多讀書的話,可以讓自己變的有深度,可以讓精神力更加堅韌,拓展自己的內心恐懼。如果內心是一座堡壘的話,可抗挫折的能力就會越強。如果內心是一座茅草房的話,結果可想而知。

說幾個擁有強大內心世界的人物典範:

《深閱讀》速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宮崎英高的微笑

宮崎英高,玩家愛稱“老賊”,近10年大紅大火的遊戲製作人,也是遊戲公司From Software的社長,代表遊戲作品有《國王密令》系列、《魂》系列、《血源詛咒》等。最新的作品是《只狼》。為什麼要說他呢?他無疑是一個擁有強大內心世界的人。其作品通常都將故事的線索埋藏在各個角落之中,要玩家在對這個遊戲進行探索的時候,根據物品的描述和所放置的地點,對故事進行一個拼湊。這沒有足夠深和廣的知識體量是做不到的。而這些也僅僅是老賊內心世界的一部分。話說回來,他從不好好講故事的特點和碎片化敘事也成為了他遊戲的賣點。

他早年的經歷很模糊,也很少有人去挖掘。履歷表中可以看出的是他在29歲時以程序員身份進入From Software,當中負責了幾款遊戲,大多都不溫不火,《魂》系列之後才逐漸被市場所接受他的遊戲風格,如今成了這家公司的社長,現今應該是46歲。這其中沒有失敗和挫折是不可能的,主導的遊戲被市場所不接受也是時有發生的事情,《惡魔之魂》就是很好的例子,被公司冷落也是一定的。但他還是依靠自己的作品和能力一路爬到了公司社長的位置,可想而之其中又遇到了多少的挫折?這是一個沒有強大內心的人可以做到的嗎?看看那些曾經輝煌的人僅僅一次失敗就將他們過去的輝煌永遠的抹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的案例。

《深閱讀》速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海明威

海明威,美國當代作家。寫出過無數的暢銷作品,他的硬漢形象在作品和人生之中早已經深入人心。《老人與海》大多數人都看過,其故事背後的內涵代表了這位硬漢作家的人生哲學——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身為作家他自然閱讀過無數的書籍,也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還獲得過勇敢勳章和銅質勳章。戰爭的殘酷讓所有人都目睹到了地獄,不少人的心理都受到了嚴重的傷害,甚至精神失常,其中也包括海明威。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臨的時候,他再度的時候再度披掛上陣,以各種身份活躍在戰場的各處。

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種即便是地獄,也要勇往直前的堅韌意志。雖然有點極端,但同樣是現代年輕人所欠缺的。不過他最後的結局是吞槍自盡,實在是有點可惜。作為硬漢的代表,本不該用如此的方法結束生命。據說是那個時候他身染多種病痛,疾病對他的折磨讓他幾乎無法提筆。他不想成為一個無用之人,所以才自己了卻了生命。但此種說法太過於浪漫…

《深閱讀》速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史蒂芬-金

史蒂芬-金,美國恐怖小說大師,代表作有《閃靈》、《肖申克的救贖》等作品。金大師兩歲的時候父親便失蹤了,在十四歲之前一直都沒有快樂的童年。但在十四歲的時候他發現了父親留下的一箱恐怖小說,於是便開始了他的恐怖小說作家的道路。

所謂恐怖,我們都願意在安全的地方進行體驗。就像我們會去付費去鬼屋進行玩樂,喜歡看恐怖電影。我們一直在體驗“恐怖”給我們帶來的感官體驗,卻很少有人去挖掘恐怖。尤其是內心的恐怖。金大師無疑是擁有強大精神和內心,以及樂觀態度的人,他的作品無論從創意還是文體上都帶給了我們不同的恐怖體驗,但他並沒有在此止步,反而不停的往前進行探索。他作為作家的多產也是在世界作家排行中名列前茅的,甚至《權力的遊戲》作者喬治馬丁都在兩人的訪談節目中詢問他多產的技巧。

其他文體的小說,可以從外部世界找尋靈感,找尋可以觸動感情的極點。但是恐怖小說必須從內心的深處開始找尋恐怖點,那些我們都不願意去觸碰的東西,用那些東西來進行寫作。試問誰有會將內心最恐怖的東西寫於紙上並給予閱讀呢?金大師在寫完小說之後勢必要自己先閱讀一遍,連自己都無法被嚇到的作品又如何感動世人呢?如果要嚇到自己,那麼就得將內心挖掘的更深才作的到。

試問沒有強大的內心世界,又如何做到挖掘內心呢?要不是常年來持續不斷的進行閱讀所培養出來的意志力和精神力,又如何能讓他在挖掘內心的時候堅持下來呢?

而我就做不到。我曾經想寫一篇黑暗系的小說,可是每次構思到足夠“黑暗”的部分的時候大腦就會停止運作,甚至會出現嘔吐和頭暈的症狀。那是心理的防禦機制在起作用,繼續往下挖掘的話會讓我想起許多不願意想起的事情。在那一刻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膚淺已經不成熟。

由此來說,願意持續挖掘內心深處黑暗的金大師又一次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金大師在他的《寫作這回事》中也反覆的提到閱讀的重要性,並指出沒有一定的閱讀量根本無法寫出流暢的作品。

當然還有霍金大師,他的傳奇經歷和精神力的強大讓我覺得在這裡書寫他的事蹟都是對他的一種褻瀆。以後有空再說霍金大師與他的《時間簡史》。

這些擁有強大內心和精神力的人無疑都每刻不停的在進行著思考,因此他們的作品才能感動世人,無論是遊戲還是作品。

現在的我們是否還會去思考?

思考與自我認知

這個問題可能會激怒很多人,覺得是受到了侮辱。可是當拿到一個問題之後,我們第一件事情會做什麼?用現有的知識儲量去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嗎?當然不是,本能的會打開瀏覽器,網址上輸入搜索引擎的地址,然後在網絡上進行搜索。

並不是說這種方式不對,這種方式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會很輕鬆,但卻會讓我們逐漸失去思考的能力。

我們做個思想實驗:屋子裡有一隻比你體積大上3倍的大象,還有一個冰箱。請問如何把大象放進冰箱?這個問題網絡上就有現成的答案。但是我們會在思考之後再去查網絡?還是直接從網絡獲取答案?

《深閱讀》速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搜索信息


如果答案是直接從網絡獲取答案,那麼就會非常的危險。我們的大腦十分善於編造謊言來欺騙自己,當你從網絡上搜索到答案後,大腦就會就會認為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並不會去思考其背後的含義。久而久之,大腦也會把從網絡搜索答案變成一種習慣,讓我們在無意識的時候就忘記思考,將網絡的答案作為“思考”來代替。

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事情,我們從猴子進化成如今的人,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獨立思考,而不是為了把“思考”這一過程外包給我們的造物。長此以往,“我”這個概念是否還存在?大腦也像肌肉那般,需要不斷的訓練才會越來越強壯。

因為無法確認“我”的存在,會變的異常的煩躁且缺乏耐心。而因為缺乏耐心會越來越不去觸碰書本,然後陷入惡性循環。

或許也有人會說,這些問題如果這麼嚴重的話,那些精英們都不怎麼讀書,為何依然那麼優秀?

誰說精英們不讀書的?股神巴菲特與他的搭檔查理芒格,工作包中從不缺書,一有空就閱讀,而且什麼書都讀。比爾蓋茨更是每年都會給自己放一週的假專門用來閱讀,這還不算他平時碎片時間的閱讀。特斯拉的老闆埃隆馬斯克也從不掩飾他對於閱讀的熱愛,以及他開辦企業的目的是為了實現閱讀中得到的靈感。

《深閱讀》速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股神巴菲特

如今的我們真的是在使用網絡嗎?還是在網絡所使用?當網絡信息滲透到我們思維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我們真的就變成了網絡的附庸,而不是網絡的使用者。

當然,這裡不是說我們要過無網絡的生活。反而是要想有效的利用互聯網,首先要確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到達了足夠的深度。

其中有多種方法,比如去大學聽課,或者拜某個傑出的人為師等等。但這些都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這樣以來,唯有讀書了。又能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學習,風險又低,又能在自己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內進行。如此一來讀書就超出了獲取信息的範疇,可以說讀書的目的本身就是深化思想、昇華精神。

4、刻意閱讀

這個標題的意思是每天給予自己一定時間的閱讀時間,或者規定每天要讀多少頁。一般來說剛開始培養閱讀習慣的話,以5分鐘為一個節點會比較好。那樣不會有太大的壓力,當閱讀完成之後,狀態好的話再花5分鐘繼續讀下去,即便讀不下去了,也要把這個節點結束掉。這樣的話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大腦的排斥反應。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我們都是凡人,這樣只會把事情越弄越糟。

心靈富足的手段

“逃去孤獨裡吧,任強勁的風吹吧。” by 尼采。

與一流的人交往自然也會變的一流。可是我們身邊的人未必全是一流任務。為了與社會妥協,我們不得不接觸一些“蒼蠅”類的人,這就是現實。我們很少有選擇自己圈子的機會,很多時候圈子是自然形成的,很難擺脫。久而久之自己也會變得“近墨者黑”。

尼采的那句話中,“強勁的風”指的是一流的人物思想和精神。獨自承受這種風吹,精神就能得到鍛鍊。

我們接觸到一流的人其實是非常少的,但是一流人的書任何人都能閱讀。尤其是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書,更是“超一流”。

曾經油管上有位國人的歷史老師(個人認為他的表述過激),他曾經說過他不會閱讀當代的書,尤其是目前正在暢銷的書。他說的也很實在,人生的時間太少,他只會讀那些被時間篩選過的書。儘管已經過了半個世紀了,還是會有人去讀老舍的書,還是會有人去讀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甚至四大名著。再過半個世紀,這些書依然會有人讀。反而那些膚淺的書,無法讓人有所思考和體會的書,就讓時間來幫我們進行篩選吧。沒有貶低某國內當紅作家導演的意思。

換而言之,通過讀書可以經常接觸偉人,也會刺激自己的姿態和意識,更有助於保持積極的心態。這樣的狀態長久維持,就會成為習慣。一旦成為了習慣,自身變的越來越好就只是時間問題了,而且其過程會變得相當愉快。

這種愉快感就是讓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充實的證明。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對人生懷有充實感,這才是生活的最大支柱。

自我學習

前面也說過了,越優秀的人越會讀書。許多企業家都喜歡讀書,尤其是生意越大越是是如此。

這並非偶然現象。企業家每天要承受超出想象的壓力,除了對家人和自己負責之外,還要對員工、客戶負起直接或者間接的責任。他們之所以不斷的閱讀,正是為了承擔起這份責任。

《深閱讀》速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比爾-蓋茨

而對他們來說,每天都會面對無數的挑戰。但所謂“太陽底下沒新鮮事”,自己的問題或許前人早就遇見過,不斷的閱讀正好可以預防將要面臨的問題。且書中必然存在著某些視角值得我們學習。

遇到失敗的時候,與其為照顧自己的情緒之前,不妨先把視角轉換成書中的視角,從新的角度加以審視。這正是讀書的妙用。閱讀量越大,視角也會隨之變多。“多視角思維”也將會成為可能。

可以最快體驗“多視角思維”的書籍可能是小說或者人物傳記。它從某種方面來說充實了我們的人生經歷,體驗了更多的人生,也讓我們參與了某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或許也有人會說,體驗不同人生故事的話,電影和電視劇同樣可以吧。

答案是否定的。電影和電視劇這類影像作品除了故事劇本之外,會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演員、化妝、視聽覺展現上。視聽覺往往是會第一時間抓住眼球的要素,一旦被抓住了我們的大腦就會陷入一種“被接受”的狀態。想想我們在看視覺大片的時候,思維常常是跟著電影在走,很少會在電影的中途進行思考。除非劇本寫的實在太爛(比如《某跡》、《某城》、《某某代》),且電影無法中斷,只能被動接受電影硬塞的橋段而很少去思考是否合理,許多垃圾電影卻很好看就是這類原因(但我還是覺得《速外傳:特別行動》非常好看)。

閱讀則不同,思維得從文字的描述之中進行想象。這本身就是一種思考,且看的越多,思考就會越多。思考的越多,我們產生的新想法就會越多。

因此嘗試閱讀不同種類的書吧,或許能更大的激發大腦中的未知區域產生更多的想法。

閱讀的種類

市面上如此繁多的書籍,我們得知道如何鑑別好書與膚淺的書。並不是任何書都有深度,只能達到心靈雞湯的書也有不少。

如何鑑別好書和膚淺的書有個一般通用的大致方法,不過是因人而異的。

好書的特點是,易讀,有內涵,引人深思。這其實會把一大部分的書拒之門外。因為有些古典作品雖然經典且豐富,往往並不易讀。或許也能說這本書與自己的緣分並沒有到,可以等自己的水平提升之後再進行閱讀。

但作者的讀書經驗是,語句難以理解,內容不一定有水平。越是掌握的知識不清不楚,遣詞造句就越是古怪複雜。相反,對事物本質瞭解深刻的人,行文就越簡潔扼要,這樣的書更是容易理解。

至於壞書的特點…儘管說起來對某些編輯部很失禮,但還是想說說那些不值得讀的書。首先就是網絡小說,其登場人物和情節發展基本屬於同一個固定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市場營銷”的成果。還有就是為了滿足讀者的煽情、搞笑或勵志等需求的書,其內涵無限接近於零的書。

(有時我也在想,寫這種只能自我滿足的書本解讀稿是否有意義,是否內涵無限接近於0?)

說到底,反正都要花時間,讀一些有震撼力的書豈不是更好?

以上的鑑定方法因人而已,不是準則,只是一個相對標準而已。

如果實在是沒有閱讀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開始閱讀的話。

閱讀電影“原著”一般會是不錯的選擇。都被翻拍成電影了,那麼其原作一定會有相對的人氣和市場,那麼理應不會太差。比如《魔戒三部曲》的電影就有原著小說,《小丑》也是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觀看電影的前後拜讀一下原著,可以感覺出文字世界的細節之豐富,這也是閱讀的妙趣所在。

閱讀的偉大樂趣正是把原本只是排列在紙上的文字,在腦海中變成千軍萬馬。如果可以的話,應該在看電影之前先拜讀原著,因為事先看影像會剝奪大腦裡文字變成影像的樂趣。

反過來說,閱讀帶來的想象力,能徹底鍛鍊我們的頭腦。絲毫不誇張的說,所謂“聰明的人”正是指這種能力強的人,因為這才是人類才有的高級能力。影像覺得有趣,並不太需要積累訓練就能做到。而閱讀文字在頭腦中產生影像才是我們人類獨有的能力。

當看完一本書,打算看下一本書的時候,常常會思考到底應該接下來再看哪一本。在知識匱乏的年代裡,能看的書原本就少,所以不是什麼大問題。可是如今書籍產業如此發達的情況下,“選擇恐懼症”逐漸就會有機會發作。到底下一本書應該看什麼?

本書的建議是,順藤摸瓜的去尋找“下一本書”。

現在的大部分書籍都無法做到獨立成書,其中都會有其他書籍的引用。同時也會標出引用的是哪一本書,也會提到其他的作家。那麼懂得從當前所看的書中找尋相類似的書接著看下去,是個很好的尋書方法。由於這本書已經看完了,其中引用的另外一本書相對質量一定也不會太差,因此大可放心的去找來閱讀。

其次就是找尋當前閱讀的這本書的作者的其他作品,這樣也能多方面的瞭解這位作者的其他視角。不過大部分的暢銷書作家寫書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基礎理念,然後圍繞著這個理念不停的進行多本書的論述,最後看下來都大同小異情況也是有的。這一類的作家各國都有,且都不在少數。

除了小說和工具類書籍之外,世界偉人的傳記往往也是非常重要的。閱讀這些書,並不是為了獲得知識,也沒有拓展想象裡的樂趣,但能讓我們感受到歷史人物們的“閃光點”,藉此激發我們的積極性,或者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

儘管我們成不了那些人,他們的挑戰精神和工作態度都會給予我們無數的啟示。也能在我們受挫的時候有一個很好的榜樣讓我們重新站起來。

最後再說一點,要閱讀經典。

現在是個人人都能寫作的時代,網絡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作品,每天都會有暢銷書的出現。唯獨經典卻可以受到時間的考驗,當代的暢銷書,包括本書都有可能在時間的長河中被淹沒。

但是經典非常的難懂,從我上面的寫的鑑定方法來說,其實經典不能算是好書。可是我們可以從解讀經典的書籍入手。

中國的四大名著很多人都知道,也知道故事的全貌。但讀過原著的估計並不多,因為非常難啃。這些書的解讀本卻有很多,比如《易中天品三國》、《三國博弈論》、《煮酒論西遊》等等,都是從解讀原著的角度來書寫的,而且寫的非常好看,也通俗易懂。

5、持續閱讀的習慣

當我們瞭解了刻意閱讀,以及其背後的意義的時候,我們應該將閱讀變成一種習慣。這樣的話每次閱讀就不用再與“空氣”鬥智鬥勇了。

帶著問題閱讀

我們都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網絡上搜索答案的經歷吧。那麼將這個方法反過來用,拿到一本書後,先看一遍介紹,思考一下它能解決我的什麼疑問?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可以將身體的抗拒減小到最小。

很多推理小說的故事簡介中都會直接拋出謎題,這個謎題可以成為我們的問題,然後一頁頁的翻下去。當我們得到答案之後,就完全可以放下書,再去尋找下一本。

用耳朵閱讀

坐在椅子上老老實實的閱讀,這段時間裡什麼事都不能做。對於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人來說已經越來越難了,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更是難以做到。不過現在有很多書籍都有有聲版,尤其是經典作品更是多的數不甚數,且大多數都是由專業的播音員來進行朗誦,體驗其實非常的不錯。在無法做到用眼睛來閱讀的時候,用耳朵來閱讀同樣是一個選擇。我就利用有聲讀物聽完了《三體》的三部曲和《地球大炮》。

如果你說用耳朵來閱讀也沒有時間,那麼倒想問問你聽了多少遍的沙雕洗腦歌以及看了多少遍抖音視頻了。

“念給孩子聽”同樣也是有效的閱讀方法,無論對於家長還是孩子。有很多孩子的父母都會在睡覺前給孩子念一段故事聽,或許一本書會反覆唸誦好幾遍,但這種反覆進行讀書的方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起到極大的良性刺激作用。

與動畫不同,上面的圖畫是靜止的。要讓圖畫動起來,孩子需要通過父母唸書的生意加以想象,這樣以來,孩子就能培養出豐富的感情。而這也是孩子日後生活總不可缺的。

啊…有點跑題了。

設定讀書時間

又來到了老生常談時間了。每天最好設定一段時間專門用來讀書。如果白天無法空出時間的話,可以放到睡前半個小時。

再一次提到金大師,他的寫作時間是早上,因為這個時候頭腦最清晰。而閱讀時間他是放在晚上,因為即便感覺疲勞也能進行閱讀和思考。如果覺得時間還空不出來的話,請把睡前刷手機的時間替換成讀書時間。

社交網絡上的朋友不會因為你不回信息而將你疏遠,反而是你們不見面只在社交媒體上用文字交流才會越來越疏遠。

對閱讀的內容進行輸出

光是把書讀完後就放到書架上並不夠。我們的大腦很容易看完就忘。覺得有價值的信息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輸出。並逐漸在腦中勾勒出書本的內容,然後再比對書本,看看是否有遺漏或者寫的不夠精確的。再或者單單提煉出書中的精華,看看是否能用更簡練的語言將其複述。

我個人持續進行書本速讀的寫作也是為了將閱讀的信息加深到身體中去所進行的練習。

持續的知識輸出更能讓我們對於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並融匯貫通。回憶一下學生時代的優等生,他們會很樂於為別人解答題目,每次幫助別人就是他們重新思考了一遍題目,也讓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與牢靠。

如果僅僅是自己知道,無法傳授給別人的話,那麼根本談不上對書本的理解。真正的理解是可以用自己的話語將其複述出來。

為了可以把“閱讀”變成我們真正可以運用的東西,請儘可能的進行輸出吧。

有時候舉辦讀書會是個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個人不推薦。因為要維持一個社交團體的精神壓力其實並不小,尤其是生活壓力已經如此之重了,就讓我們過的輕鬆點吧。

6、結尾

到這裡為止,這本《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就全部說完了。其中夾雜了不少我個人的私貨,希望不會給各位看官不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來重新梳理一下本書的內容:

其一、閱讀有深度的書籍對我們很重要。越是瀏覽過多的網絡信息,越是會喪失思考能力。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且每時每刻都在消耗。

其二、閱讀能富足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可以自我學習。懂得鑑定對自己來說的好書很重要,閱讀電影原著,從書中順藤摸瓜的方式去尋找下一本書,以及閱讀名人傳記和經典能讓我們與偉大的精神相互產生碰撞,並獲得靈感。

其三、培養持續性的閱讀習慣。可以用帶著問題閱讀、利用有聲讀物、設定讀書時間、對閱讀的內容進行寫作輸出的等方式持續性閱讀。

我直到2019年為止,都無法想象我能一年讀完50本書。可是到今天的2020年4月11日為止,我已經讀完了20本書了。並有一半都以“速讀稿”的方式寫了出來。這讓我感覺到無比的滿足和幸福。因為我會持續讀下去,也會持續寫下去。

如果本文對諸位有所幫助,並能讓人去翻閱原著的話,那麼就是對我最大的鼓舞,謝謝大家。


P.S.我已經有好幾年沒有看紙質書了,我的看書工具是亞馬遜的kindle,它能讓我以很舒服的姿勢躺在沙發上閱讀,且不傷眼。更難能可貴的是,無論看什麼書都可以保持相同的舒適體驗,這一點對我來說很重要。你們都知道不同的書有不同的大小和厚度,由於書的體積不同看書的姿勢常常需要因為書本來調整,有了kindle之後就可以避免這一點了,無論什麼書都可以用自己覺得舒服的一貫姿勢來進行閱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