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股改”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村民成為股東,每年按股分紅。

“咱村的糧食烘乾塔和晾曬場對外承包,3年承包金19萬元,這筆錢怎麼花,大家舉手表決。”春節前,延壽縣六團鎮雙安村村部裡座無虛席,雙安村第二屆股東代表大會開得熱火朝天。村裡2019年的集體收入怎麼分配,村民當家做主,自己說了算。

六團鎮雙安村是延壽縣首個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並於2017年被確定為省級試點村。在雙安村探索和示範下,六團鎮15個行政村全面進入股改程序,於2019年4月全部掛牌成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在延壽縣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革工作,探索出一條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的新路子。

“三步走” 村民變身成股東

“今年我家領到的股份分紅有2480元。”攥著股權證,雙安村村民祁貴濱、趙月波兩口子笑得合不攏嘴。“當初很多村民心裡都‘畫魂兒’,拿著這個本本,就能分到錢?事實證明,股份制改革後,村民到手的收益實實在在。”祁貴濱說。

隨著鄉村振興腳步的加快,靠有限的可耕種土地發展經濟,對於很多村屯來說已經跟不上發展的腳步。為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2016年,雙安村在全市率先啟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

率先試點沒有現成答案照搬照抄,每一步都得摸著石頭過河,在探索和實踐中,改革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

第一步,村黨支部、村委會在徵得村民代表會議通過後,成立了雙安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工作組。改革工作組廣泛徵求村民意見,以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表決的方式,充分尊重村民的意願,制定了雙安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實施規定,對享有配股權的村民資格明確了具體範圍:擁有本村戶籍的村民都是股東。股東登記、股份量化有嚴格要求,實行“生不增、死不減,進不增、出不減”的靜態管理。

第二步,雙安村成立了以村兩委幹部、村民代表、財務人員組成的清產核資工作小組,通過現場勘察測量、賬目核實、檔案查詢等方式對村集體所有資產進行清查。村裡的集體資產包括土地、森林、水面等資源性資產,以村集體名義建設的物業、廠房等非資源性資產,還有以集體名義投資入股的各種經營性組織等。清查後,村集體的各種資產都折股量化,讓農民真正成為村集體的“股東”。

第三步就是股份量化,雙安村規定了“人口股+勞齡股”雙股份結合的量化方式。以祁貴濱一家為例,全家5口人就有人口股5股,他們夫妻和祁貴濱父母的勞齡股,按年齡折算後有1.3股。那麼全家股份就是6.3股。2019年,村裡按股份把全部收入進行分紅,祁貴濱家按6.3股計算,拿到了2480元錢。

前期工作完成後,村上召開了股東大會,雙安村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正式掛牌,理事會、監事會也同步成立,雙安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順利完成。

完成股改 村民腰包更鼓了

2018年,雙安村開啟歷史上首次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收益分紅,每位村民都享受到紅利。2019年,村裡又舉行了第二次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大會,全村271戶、723人,每人都領到了村集體經濟收益股權分紅。

“就拿村上的糧食烘乾塔和晾曬場來說,過去寧可閒置,村兩委也不敢輕易承包出去,但是股份制改革後,股東代表大會集體表決,同意把糧食烘乾塔和晾曬場承包給個人運營,不僅村兩委的幹部放開了手腳,也讓村裡的集體企業、設施不再閒置。”雙安村會計孟凡忠介紹。

村裡閒置的資產盤活了,每年的收益按股份分紅。村民不僅腰包變鼓了,心裡也更有譜了。祁貴濱告訴記者:“過去,村裡的企業也屬於村民集體所有,但對村民來說看不到、摸不著。股改以後,村民都是股東,村裡的大事小情鄉親全程參與,感覺特有成就感!”

三項決議 提升村民幸福感

股份制改革不僅讓村民的腰包更鼓,也讓村集體收入的二次分配更加科學,集體的錢怎麼花由村民說了算,更多的村民享受到村集體股份制經濟改革的“紅利”。

“作為村民,生活有底氣、有依靠。新時代,咱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高。”村裡57歲的貧困戶侯國英告訴記者。

今年,侯國英成了村裡的保潔員,她的工資就是從村集體收入裡支出的。而這個決定正是年初村裡召開的股東代表大會定下的“三項決議”之一。

“每年股份制合作社收入的20%要拿出來用於村裡的三項福利,第一用於鄉村扶貧,支付公益崗位工資;第二用於全體村民用水、用電補貼;第三用於鼓勵教育,村中學生考入大學,重點本科獎勵兩萬元,普通本科獎勵1萬元。”

“我女兒考上佳木斯大學,領到了村上給的兩萬元助學獎勵。我家每個月用水,都不用自己交水費……”村民鄭旭東說。

股份制改革兩年來,雙安村累計為村民發放股金分紅及各項福利達10餘萬元,村民真正享受到股份制帶來的好處。

推廣壯大 讓村民享更多收益

在雙安村的帶動下,從2017年至今,六團鎮先後有14個村邁出農村股權改革步伐。在強化頂層設計的前提下,六團鎮因村制宜、循序漸進,發揮民主,做到一村一策,摸索形成了鄉村股份制改革的“六團模式”。

截至目前,六團鎮15個行政村已全部完成土地股份制改革工作,全鎮常住人口18000餘人,村集體共計增加收入156萬餘元,部分村從原來的有債務變成了現在的有積累,大力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實踐證明,股份制改革可以解決在城鄉統籌發展中出現的農村集體經濟產權不清、責任不明、管理不民主等問題,為農業發展、農民致富和農村穩定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六團鎮黨委書記孫繼成說,未來將通過股份制改革,讓村民共享到更多集體資產收益,改革更將助力鄉村走上振興發展的快車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