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和黃偉文的區別,及"雞湯歌"的寫法,及如何填詞,語言、節奏

黃偉文的詞與林夕的相比,更讓人“爽”。

(1.這種說法有點絕對,只是感覺有這些偏向。2.個人意見)

黃偉文更多的是"向外",即:憤怒。

林夕更多的是"向內",即:自我傷感;

黃: “勇”,“歇斯底里地指責前任”,“指責世界”,“自卑都是,我得不到你的愛,你的要求高”,“自己好辛苦,世界太無情”。包括黃偉文的"雞湯歌"更多的是在渲染痛苦。(如,葡萄成熟時、那誰、落花流水、喜帖街等等)

林: “得不到你我很傷心”,“得不到你怪我以前太執著”,“你沒錯,我也沒錯,命裡註定的”。 讓人感覺難受,但真實。

我是分割線

雞湯歌:暖心、治癒的歌。(褒義)

之前知乎上有人說黃偉文很會寫雞湯歌。他是怎麼寫的呢?就是我上面說的那樣:“自己好辛苦,世界太無情”等等等等,一定要大篇幅地寫"痛苦",然後在最後的時候"你釋然了"、"你大度地原諒了"、"你繼續堅定前行"、"你的努力有用"等等等。聽的人本來很觸動——"這寫的就是我啊,這個人好理解我,我要再聽聽ta說啥"——之後說"大度地原諒"、"繼續堅定前行",聽的人覺得"對,該放下了"、"對,繼續加油。"正能量了。

(ta怎傷害你,講起你沒再吐苦水《那誰》; "但當你智慧都醞釀成紅酒,仍可一醉自救"《葡萄成熟時》; "但是經歷過最溫柔共振"《落花流水》;)

還有一類歌是全都在渲染痛苦的。(浮誇、防不勝防、十面埋伏、打回原形、絕、垃圾)

上面這類歌聽著為什麼爽呢?

人們傾向於同情弱者、繼而同情自己。

一般聽歌都會代入,比如,"那年十八,母校舞會,站著如嘍囉"、"就算你知,也不會想是我"。聽者覺得很同情,想想自己也有這樣的經歷。共鳴形成,繼而同情自己"我真是個好人啊"、"我真是努力啊,只是這個世界,唉,不說了"。這是一種"悲劇英雄"的感覺。

(我突然覺得,只要不要過分地寫自己的缺點,不要自責不已,大量地寫自己的努力、辛苦、痛苦,就會很爽)

夕爺的歌詞,《我什麼都沒有》《歌頌》等等都是這樣寫的。但《再見悲哀》、《給自己的情書》、《笑忘書》寫得不太合我的心意,因為它們是"逼(勸)別人堅強的歌",道理說得太多。每次聽都覺得很傷心.......明明寫的是"不用傷心",但聽了之後讓人很傷心、很壓抑。(可能跟曲子有很大的關係)

夕爺也說過,太多道理沒人願意聽。但........這三首是怎麼回事。可能原因有很多吧。(可能跟曲子關係很大)

可能道理說得太多了吧,而且僅僅是我不喜歡而已,僅僅是我不太喜歡而已,僅僅是我不太喜歡而已,跟夕爺的水平無關,只是寫事情角度不同。(黃偉文的歌詞我也有一些不喜歡的,這裡讓夕爺當"反例"了。再次說明,僅僅是我不太喜歡而已)

我也是分割線

歌詞內容一定要跟著曲子。該激昂的時候,詞就得激昂起來。曲子平緩的,詞就得平緩。(甚至不惜改變語法順序,這樣還更新奇了。但一定要保證意思明確)

("就算你壯闊胸膛,不敵天氣,兩鬢斑白都可認得你"裡的"不敵天氣",我就覺得填得很好,我水平有限,也不知道跟曲子有多大匹配度,也不知道和這塊說的有沒有關係,暫且放這兒吧。)

除了符合節奏外,歌曲的語言也值得說一說,要求: 符合曲調節奏,不拗口,聽著順耳。不囉嗦、不寡淡。奇異(或者說怪異,就是特奇特,新鮮的)的語言。副歌一定要有金句。(因為副歌的曲子往往都是朗朗上口的,寫金句再適合不過了)

再分享一些技巧:

1.歌詞中用成語會更好一些。成語的好處是言簡但意思更豐富,而且成語本身的“韻律感”很好,朗朗上口。

2.比喻的話,要找情感相近的事物。我在"我發現的歌詞的妙處"裡提及過一點,舉個例子"能夠這樣謝謝你幫忙,將僅有願望都風光殮葬。"《絕》。"殮葬"的情感就很好。(感覺這些很基礎,關於比喻,是初中的內容,還是小學的來著。但我以前都沒好好學呀。)

3.既然提到分享了,"林夕字傳"和"林夕字轉2"的林夕和林若寧的批註,也提到了一些技巧。百度詞條裡好像就能看。

最重要的一點是上面說的:歌詞內容一定要跟著曲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