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漢朝之普通百姓篇,世事如浮雲人情如水,一起沉浸到歷史中吧

農人家的生計

在田地耕種的農民們,是漢朝庶民裡面最大的一群人,他們是朝廷哪些王侯將相能錦衣玉食的根本。

漢朝生產力還比較低,鐵器農具運用不是特別多,以一家五口的普通家庭為例,其中能算作勞動力的不少於兩人,那最多能耕田100畝,一個勞動力平均耕50 畝(漢朝一畝差不多等於現代0.69畝市畝)。而收成只有不到三百石。

農人們春播夏耕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得閒,又要應付徭役官府徵發,還有戍邊的的差事。他們春不能避蟲蟻,夏不不能躲烈日,秋不能享,冬不能避苦寒,即便這樣,也只能堪堪填飽肚子。

先是需要交“田租”,初時朝廷是根據每戶人家的田地面積徵收,後面會根據田地等級調整,人們需要上交糧食米粟。交完畢糧食後還要繳納一定量的飼草,若是沒有足夠的實物也可以折算成錢來繳納。


穿越漢朝之普通百姓篇,世事如浮雲人情如水,一起沉浸到歷史中吧

直轅犁 (費力且效率低)

還要按照人數徵收的錢財,比如“口賦”, 就是對7歲到14歲的兒童徵收的人頭稅,每人每年交納20錢,屬皇室收入。武帝時軍費不足,口賦起徵年齡降為3歲,徵收額提為23錢。而底下官吏則層層加算,甚至一度出現生子後繳納不起口賦而殺子的現象。

來自:《漢書.貢禹傳》中“武帝征伐四夷,重賦於民,民產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輒殺……”

即使風調雨順大豐收,去掉全家的吃喝用度跟上繳之外,幾乎所剩無幾,此外還有其他支出,比如生病、婚喪、養老等等,若是遇到旱澇蝗災,那糧食就要減產了,即使只是三十稅一,對農人而言也是極大的負擔,更別說會遇到急徵暴斂的時候,若是不在農獲時節徵收,那些沒有存糧的農人便只能找人借貸,而漢代的借貸利息高的嚇人,最後只能落的賣田賣地甚至賣兒賣女的悽慘境界了。

不過好在有些注重休養生息的皇帝,會根據災情減少甚至免掉賦稅。


穿越漢朝之普通百姓篇,世事如浮雲人情如水,一起沉浸到歷史中吧


那想著,耕田種地如此辛苦,那我做商人總行吧,你若決定做商人,可以想清楚哦,漢朝可是一直在實行抑商的國策。綜其原因就是當時生產力低下,本來總糧食就少,官吏、勳貴、皇親國戚、侯爵們的吃喝用度都是靠農人生產,所以若是想要成為商人,首先需要承受以下政策。

商人的算賦需要翻倍,若蓄奴則奴婢的算賦也需要翻倍;然後戍邊打仗則優先徵發商人與其子孫從軍,另外商人籍屬賤籍,子孫不得當官。

漢朝金銀用做貨幣的情況特別少,基本都是用銅錢,金銀一般作為饋贈或者首飾裝飾之用,偶爾也常見與封地王侯進獻或者賞賜之用。漢代有一金萬錢的說法。漢朝一斤金差不多可以換一萬錢五銖錢,漢制一斤十六兩,不過漢代一斤等於現代的256克。

漢朝交通也不是特別方便,所以有百里不販柴,千里不販米的說法,因為由於運輸成本風險過大會虧本。然而即使從商作為末業,還是有很多富可敵國的商人出現,比如鐵商、鹽商、養殖商、酒商,這些頂級商人動則馬匹千匹,奴僕成群;吃穿用度甚至比貴族還好。

但是漢武帝有進行收割一回,漢武帝先後頒佈了算緡、與告緡令,一下子沒收了逃稅的小中大商人的財產,當時得民財無數,而有加上各種“均輸”、“平準”、酒鹽鐵官府專營等政策,令漢朝商業一下被壓到低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