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請多關注】

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養在深閨無人識”是民間藏品最大的尷尬;收藏給我們帶來的希望的同時,又跌宕起伏,藏友們既興奮又期待。

文物不僅僅在國家的博物館當中,其實民間也有很多的收藏家,他們手中同樣收藏了更多的文物,所謂‘民藏是海’民間收藏才是真正文物的聚集地。

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文物,就是文明的產物及遺蹟,民間收藏家們默默地守護著中華文化的民族遺產,那是我們祖先的財富。

我們為什麼要提出重視文化遺產,大多認為並不牽扯我們個人的利益,認為這是國家的事。

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我國作為歷史文化大國,從古至今喜好收藏文物的人都不在少數,尤其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大,由此催生了民間文物交易市場。

如果文物能夠流通,對民藏才有了價值體現,否則,就是一個愛好,民間收藏家大都側重於收藏,“以藏養藏”,是收藏界的共識,收藏成本的高低,不能一概而論。

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據統計‘中國’以有八千萬至一億收藏大軍,收藏己經越來越大眾化,古代藝術品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所以藏家有責任讓大眾來共享,讓民間文物流通體現價值。

歷史上,凡收藏成規模者,要麼是帝王將相,要麼是達官顯貴,要麼就是世家弟子;為什麼?

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道理很簡單,一是“無以果腹,何以藏金”,二是“居無定所,無以藏笈”,三是“目不識丁,何談文化”。

愛好的多寡和資金的多寡,決定了收藏的品味和藏品的等級,我們總說古代的文物如何重要,可是我們的文物多如牛毛,如何保護、如何傳承、甚至如何使用都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比如北京首都博物館藏有明宣德的‘灑藍缽’,這件東西非常稀有,國內已知現存沒幾件,在受到徵集之前,被農民拿去餵雞。

農民為什麼會拿這麼重要的文物去餵雞呢,因為該農民不懂文物的價值,一般人對價值的認定,是有價才有值,沒有價就沒有值。

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我們說‘宣德灑藍缽’多麼珍貴是沒用的,沒有價錢來證明其珍貴,任何東西必須要有市場,在市場中發生交易,價錢就被訂出來了,不然依舊會出現拿著“國寶”去餵雞,餵豬。

我們手中的文物,成本甚至低於一件普通的工藝品,由於它的不流通,變現能力為零;我們其實並不會在乎它的製造成本有多高,只在乎它的變現能力。

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拿‘唐三彩’來說,過去中國人認為這些陪葬品不吉利,因此大量遭到譭棄,現在館藏的,都是後來別人捐贈或館方購買進來的。

由此可知,從宮廷到民間,沒人要這種陪葬品,後來外國人開始收購,唐三彩才獲得重視跟保護。

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因為‘沒有市場’,會被社會大眾解釋為‘沒人要’,商業價值低,會被解釋為‘不值錢’。

‘沒人要、不值錢’的東西自然得不到民眾細心去保護,古代藝術品要徹底得到保護,歸根結柢,就是要有市場,能反映出其價值。

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除此之外,還要重視民間收藏家的愛國情懷,上下的共同努力,才能營造出一個偉大的文化立國、文化強國之夢想。

事實上,在民間收藏家中,收藏一二件珍稀上等級文物的還大有人在,他們為補充或者校正歷史文化作出的貢獻,理當得到社會的認可。

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民間收藏是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民間收藏文物做為其中最有潛力的一部分,探討了文物的資本價值,我們更不能忽視這一特殊商品的特殊價值,那就是文化。

文物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更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這股力量有一種巨大的凝聚力,所以必須充分挖掘和發展文物的文化歷史價值。

讓民藏文物“流通”才能體現價值

除此之外,還不能忽視民間收藏家的功能,收藏家購藏文物,就為文物設定了價格。

而且,收藏家買文物要花錢,自然會仔細研究文物的真偽與價值,所以文物要得到保護,歸根結柢,就是讓文物民間‘流通’體現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