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不是挑刺和找茬

CriticalThinking在中國被翻譯成“批判性思維”,似乎帶有批評、否定和攻擊的意涵。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誤解,是因為“批判”這個詞在中文語境中有攻擊、否定的含義。經歷過大批判的人們都知道,所謂大批判,就是一種上綱上線的相互批評、攻擊和聲討。只許批之者說有,不許辯之者說無;只許批之者無線上綱,不許被批者據理申明。它成了斷章取義、顛倒黑白、無中生有、以勢壓人、以權整人的代名詞。

撥亂反正後,“批判”一詞尚使人心生餘悸,因其聯想意義,著實叫人不敢輕言“批判”。不過,改革開放,世界思潮再次湧進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力圖防止悲劇重演,這種新的環境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人們對“批判”的害怕和警覺,至少在學術界,如今批倒鬥臭的聯想意義已逐步淡化,這就消除了“批判”譯法的社會障礙。所有批判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意思:質疑思想或行為背後的假設,分析和評價其合理性。

批判,本來是哲學上常用的語言,意指對一種理論觀點進行分析,肯定其正確的部分;系統地指出其錯誤部分,加以否定。

批判性思維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蘇格拉底所倡導的一種探究性質疑,即“蘇格拉底方法”。蘇格拉底方法的實質是,通過質疑通常的信念和解釋,辨析它們中的哪些缺乏證據或理性基礎,強調思維的清晰性和一致性。這典型體現了批判性思維的精神。因此蘇格拉底被尊為批判性思維的化身。[1]

批判性思維的現代概念直接來源於杜威的“反省性思維”。杜威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反省思維,是在對某一問題進行合理處理後,能夠決定自己應該相信什麼的能力。杜威強調,信念建立在堅實的理由基礎之上,相信什麼或不相信什麼要有理由依據;假定的知識一出現就被接受,這意味著沒有進行反省。反省性思維是持續、系統的探究,能克服人們依據表明價值接受假定知識形式的傾向。他提出“疑難情景、提出問題、制定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這五個階段的反省思維教學法。

我們中國人對於批判性思維有著最簡潔的理解,用八個字就可以概括之: “大膽質疑,謹慎斷言”,和胡適提出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有相似之處。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建軍把批判性思維態度概括為“合理懷疑、合理置信”。這也是八個字。

批判性思維強調懷疑,但不是找茬,不是吹毛求疵。

GeraldM.Nosich認為,“批判”這個詞經常帶有否定的意思,一個“有批判性的人”是一個喜歡挑剔的人。但“批判”這個詞在“批判性思維”中根本沒有否定的涵義。它與單詞“標準”相關,它意味著滿足合理性高標準的思考。要就要學會仔細考慮問題,即準確、清晰、充分、合理地思考。[2]

布魯克·摩爾指出:批判性的思考更多的是幫助別人,而不是攻擊他們;在我們能就自己的觀點進行批判性思考的範圍內,批判性的思考是一種自我幫助。我們的目標是獲取知識和理解,而不是爭強好勝。《批判的思考》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

“批判性思維不是一味攻擊人們的觀點以顯示自己有多聰明。批判性思維也不是利用我們的能力去捍衛我們自知是不真實的信念或不正確的決定。批判性思維旨在明智、正直、誠實地探索真相。”[3]

董毓教授認為,批判性思維不是“盲目批判”,而是批判盲目;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合理判斷;不是壓倒對方,而是澄明自己。“批判性思維不是負面批判,也不是專門針對別人的。其實,批判性思維首先是針對我們自己的觀念的反思,而且它的過程和目標都是找到更好的觀念,做出合理的行動。”“爭論不是為了爭個你輸我贏,顯得我比你聰明,而是為了完善我們的理性和思想。交鋒不是為了打倒對方,而是為了追求真理,完善自己。”

質疑、批判是為了尋求理由或確保正當性,為我們的信念和行為進行理性奠基。因此,批判性思維也是建設性的。批判性思維使人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世界中的價值、行為和社會結構的多樣性。

[1]周建武、武宏志主編:《批判性思維教程——邏輯推理與論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頁。

[2] [美] Gerald M.Nosich:《學會批判性思維——跨學科批判性思維教學指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6頁。

[3] [美]彼得·法喬恩:《批判性思維:思考讓你永遠年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7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