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懷疑是批判性思維的根本特徵

批判性思維最為突出的特性是,懷疑和質疑觀念和做事方式,特別是它們背後的假設,運用合適的標準或規範做出有充分理由的判斷。

彼得·法喬恩認為,擅長批判性思維的人培養一種健康懷疑意識。我們不能輕易隨便相信一個人告訴我們的任何事情。因為有些人撒謊,有些人說的東西他們自己都不懂。有些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說假話,有些自己也是被騙了並無意中傳遞了錯誤的信息。[1]

與彼得·法喬恩健康的懷疑的提法不同,斯特拉·科特雷爾把批判性思維的懷疑稱為“禮貌”的懷疑和建設性的懷疑。他說:我們可以利用批判性思維來建設性懷疑,這樣就可以分析眼前的事物。我們可以用更充足的信息來更好地判斷一個事物是否真實、有效或者多產。[2]

批判性思維的基本理論預設是:在理性和邏輯面前,任何人或思想都沒有對於質疑、批判的豁免權。一是,任何思想都沒有受質疑的豁免權,任何觀點或思想都可以、並且應該受到質疑和批判;二是,任何觀點或思想都應該通過理性的論證來為自身辯護,任何思想都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反思和質疑就是憑什麼這麼說/做?首先對別人的思想言論甚至行為進行反思和質疑同時對自己的思想言論甚至行為進行反思和質疑。反思可以針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和觀念及其後面的假設前提進行質疑。

批判性思維的懷疑精神不是神經質。具有神經質特徵的人疑神疑鬼,但批判性思維是理性的,它可以幫助人們達成一種理性的態度。斯特拉·科特雷爾指出:“有的人似乎比較多疑,有的人則更容易產生信任。這種區別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經歷或者性格的不同造成的。但是批判性思維不是天性,而是一套以特別的方式尋找證據的方法。多疑的人需要系統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去信任,天性容易產生信任的人同樣需要方法來幫助他們建設性地懷疑。”[3]

一個缺乏獨立思考的人是不可能具有批判性思維的。

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我們知道,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是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認為美德是需要進行探討的知識,人間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質疑和挑戰的。任何以往或現實的道德認識和行為都不是最高權威,人們可以而且應該運用自己的智慧對它們進行審查。蘇格拉底是一個批判者,他希望通過毫不留情的批評,刺激人們改善自己的行為,刺激社會改善道德風尚。他大聲宣佈:“[希臘]城邦雖然偉大高貴,就像一匹駿馬,但由於它龐大,所以容易懶散遲鈍,需要牛虻叮它、刺它,才能使它活躍起來。我想,神把我給予這個城邦就是讓我做這樣一隻牛虻。”

蘇格拉底倡導一種探究性質疑(probingquestioning)。通過提問和反駁,人們被要求澄清他們思考或研究的目的和他們的意思,區分相干和不相干的信息,然後檢驗其可靠性和來源,質疑他們自己和他人所言包含的假設,按照合作的精神,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推理,探查他們自己和他人所思考東西的後果或意含,整理他們知道或以為知道的東西的理由和證據,也對他們面前的證據和理由保持敏感。通過提問,揭示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信念背後的假設所包含的不一致性,以探求新的可能答案。

當然,提倡懷疑精神並非鼓吹否定一切,採取所謂相對主義的立場。唯物主義認為,真理就是我們發現的真相。當我們的信念和斷言與現實相符時,它們就是真實的,而不符合時就是虛假的。真理之為真理,就在於它的確實性,它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它的真或假不依賴於思考者認為它是真還是假,它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打扮成什麼樣就成為什麼樣。真的就是真的,假的並不因為刻意包裝而變成真的。藝術的贗品在人們受騙時並不變成真貨,在欺騙被揭穿時就顯出是偽造物。香菸不會因為我們喜歡抽菸而變得對我們的健康無害。[4]縱然所有的人都認為真的有上帝的存在,上帝是否存在並不依賴於人們對它的認知。

但相對主義否定真理的真實性。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東西。所有的觀點都是主觀的,每個理論和觀點與其他理論和觀點一樣好,任何理論和觀點的爭論,不能通過任何理性方法得到解決。如果有人試圖證明某事是真的,相對主義者就會說:“你談論的是誰的事實?我的也許與你的不同。”[5]哈姆雷特就是一個典型的相對主義者,他有一句名言:“世界上的事並沒有好壞之分,是人的想法做了這樣的區分”。

如果持相對主義的觀點,就不會有批判性思考。因為批判性思考的要旨就在區分真與假,合理與不合理;如果不存在假的、壞的或不合理的事情,那麼,批判性思考就沒有意義。同樣,如果任何人想要做的每件事都是好的,那也就不存在壞的事情,道德的言說也就毫無目的了。而且,如果選定做某事就是對其正當性的證明,那麼,針對強姦、兒童性騷擾和兇殺的法律就是對加害者權利的侵犯。[6]

學會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並不意味著成為懷疑論者。懷疑論者認為一切知識都沒有根據,這種對知識的徹底否定態度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實際上是在鼓吹自己通曉一切知識,而我們是不可能無所不知的。與此相反,批判性思維的精神是需要態度謙遜,它要求我們靈活運用其理論基礎,並增強對人類失誤性的意識。

如果我們停下來認真思考,就會發現,我們的很多經驗都可以證明自己常犯錯誤,而要找到這些證據,就必須克服自己的自我中心思想。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往往容易受到別人操縱以及自己偏見和誤解的矇蔽。然而,經驗和思想都沒有提供一套現成的方法,使我們能夠判斷所有知識門類的可信度。所以,我們必須逐個檢驗各個知識領域,以評估它們的價值。

有些人似乎天性比較多疑,有的人則更容易產生信任。這種區別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經歷或者性格的不同造成的。但是批判性思維不是天性,而是一套以特別的方式尋找證據的方法。多疑的人需要系統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去信任,天性容易產生信任的人同樣需要方法來幫助他們建設性地懷疑。

懷疑不是否定。懷疑只是表明懷疑者對事情的真相不能確定。

我們的社會上存在著一種無端懷疑他人搞陰謀的一類人。

懷疑的反面是盲從遵從。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法律、倫理等規則是要遵從的。不尊重這些規則,無疑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例如不能把手伸進火爐和油鍋裡,不能無故殺人,等等。然而,在遇到新情況和新問題時,盲從他人往往得不到事實的真相。

我們的社會,與疑神疑鬼相比,更多的是盲從。

儘管批判性思維要求人們只相信有確鑿證據的結論,對各種權威和新觀點持懷疑態度,但是人們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促使人們接受大量沒有經過檢驗的結論,從而也就為盲目迷信和盲從打開了方便之門。

人的本性有一種習慣於儘可能快捷地建立確定性思維的偏好,而不是在多種思維方式中進行不確定的選擇。當人們具有證實偏見的愛好,即只注意那些贊同和肯定的證據而忽視反對或者批判其理論的證據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接受許多特別是星座、算命、占卜、詐騙、權威講話中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陳述。在利益和權力的驅使下,人們的認識更容易發生偏誤。

[1][美]彼得·法喬恩:《批判性思維:思考讓你永遠年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67頁。

[2][英]斯特拉·科特雷爾著《批判性思維訓練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

[3][英]斯特拉·科特雷爾著《批判性思維訓練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

[4][美]文森特·魯吉羅:《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頁

[5][美]文森特·魯吉羅:《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頁

[6][美]文森特·魯吉羅:《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