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的甲骨文中國,都開始裁員了,你離“危機”還有多遠?

引言:不要當海嘯襲來之時,才後悔沒有在意潮退。

“養老”的甲骨文中國,都開始裁員了,你離“危機”還有多遠?

4月23日,騰訊發佈了《2019國人工資報告》報告,指出經過全面的全國性深度調研,發現工作十年以上的受訪者中月薪過萬人數比例僅為22.44%。也就是說,近八成人工作10年月薪未過萬元。看完相當扎心。

“中年危機”是近幾年來,社會上呼聲最高的問題。絕大多數人年齡超過三十,依然拿著微薄的薪水,做著最基礎的執行工作,工作是越來越熟練了,但成長卻越來越緩慢了。絕大多數人想跳槽,卻發現並沒有什麼優勢技能和成功操盤案例傍身,最後只能暗自興嘆,看著其他人機會越來越多,可自己卻原地踏步“十年如一日”。

5月7日甲骨文中國區電話會議確認裁撤中國區研發中心以及相關員工,首批裁員約900人,第二批裁員將在七月份進行。而這批被裁的員工平均年齡為37歲。與此同時,畢業季來臨,一大批新鮮血液將湧入就業市場。這部分被裁掉的員工,將和這群職場新人正面交鋒。

無獨有偶,除了互聯網企業之外,“裁員浪潮”也席捲著全球車企公司。

5月20日,國際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宣佈,將在今年8月底前全球裁減7000個受薪崗位,佔全球員工總數的10%,裁員波及中國市場。在業內看來,福特裁員與其銷量盈利大幅下滑不無關係,尤其是中國市場,福特汽車的裁員不可避免,而車企之中中年員工的佔比不言而喻。

當資歷失去優勢,當年齡成為負擔,步入中年的人才猛然發現原來職場法則如此殘酷。殘酷到悄無聲息!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職場危機呢?70、80、甚至是90的我們又該如何擺脫職場中“只會基礎”的邊緣化處境呢?成為一個複合型綜合性人才,通過MBA的學習會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根據清華大學2019級在職MBA學生入學前基本數據情況我們可以瞭解到,2019年清華大學在職MBA學員中,平均年級33.6歲,平均工作經驗9.8年,平均年收入69萬 (77%的人在30-100萬之間)而教育背景更是本科985院校比例55.36%、研究生(含博士)比例32.44%、海外院校比例2.68%。由此我們可以看出MBA的學習確實能給職場帶來極大的助力,而越是優秀的人越是注重自我的職場綜合能力的提升。

“養老”的甲骨文中國,都開始裁員了,你離“危機”還有多遠?

那麼MBA究竟能夠給“基層”職場人帶來哪些助力呢?我們通過它可以獲得增益又是什麼呢?

MBA教育誕生於美國哈佛的商學院,旨在培養更多務實型、複合型和應用型高層次管理人才。

通過MBA的學習,首先可以學到全面、系統的管理學專業知識,對於學習者來說,無論是戰略、組織、管理,還是財務、營銷、生產運營,抑或是人力資源、資本等方面都會是一個系統學習的過程。而這些恰好正是所有“中年危機”的職場人所缺少的。

其次,是思維模式的改變,長期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觀念讓諸多中年職場人受困於現有的工作行為之內,無法突破,難以成長,然後導致被新人“淘汰”。俗話說,只有改變了一個人的觀念,才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與做事方法,而MBA的學習可以極大程度上改變和擴充一個人固有的觀察、分析、思考和決策的思維模式。讓職場中年人也能在工作時保持極佳的活力,和先人一步的遠見。

最後,是最重要亦是最直接的增益,那就是人際關係網絡的擴充。“跟著老虎學吃人,跟著耗子學打洞”,你的朋友圈決定著你的發展和成長。MBA學員中,很多人都是在其領域較為優秀的人,有著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成功案例。同時,他們也都會有著各自不同的見識和資源。集眾人之長,補一己之短,如此以來,在個人職場中還會無法突破,時刻被動嗎?

“良禽擇木而棲”,職場人亦應如此。其實,“中年危機”並不是什麼可怕的問題,優秀的人之所以越發的優秀是因為他有清晰的目標。作為職場的“基層”中年人更應該及時的為自我做規劃。因為學習是最廉價的投入,卻能收穫最豐厚回報的事情。MBA的學習能讓諸多職場人保持職場生機,進而擁有一個美好的職業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