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如何抵禦國際疫情的“二次打擊”?

這幾天一直在思考,全球疫情如此嚴重,在短期、中期和長期,對中國各行各業的製造企業究竟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剛剛經歷了中國疫情的製造企業,如何抵禦國際疫情帶來的“二次打擊”?帶著這些問題,我在時刻關注相關媒體報道的同時,也訪談了一些e-works創辦的中國製造業創新企業傢俱樂部的企業家朋友。

中国制造业,如何抵御国际疫情的“二次打击”?

一、國際疫情蔓延對中國製造業的短期影響

此次疫情蔓延導致的製造企業停工,首先是中國,然後是韓國,接下來是歐美和東南亞國家,中間有一定的時間差。

4月3日,新加坡宣佈要關閉非必要的商業機構(包括半導體工廠);美國已宣佈國家緊急狀態將持續到復活節(4月12日)之後;德國的緊急狀態至少要延續到4月20日,禁止兩人以上的集會;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昨晚發表電視講話,這是她在位68年來,在國家危機時刻第四次發表特別演講。

各個國家的製造企業關閉工廠,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同時,由於零售企業關停,導致除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產品之外,民眾對各類消費品的需求下降。因此,勢必對中國製造業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從短期(4月至5月)來看,國際疫情蔓延對中國製造企業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出口導向型製造企業大量訂單取消或延期。外貿企業首當其衝,製造業各行業中,紡織服裝印染行業、OEM代工企業(尤其是手錶和消費電子產品)和汽車零部件等行業受影響最大,不少工廠關停或長期放假。華南地區港資企業主要模式是承接歐美訂單,在內地工廠生產,因此受國際訂單取消的影響更大。

我國一些已經實現國際化的大型製造企業,由於海外工廠關閉,也會受到直接影響。第127屆廣交會已確定延期,這對外貿企業而言,將會影響全年的訂單。由於訂單下降,也會影響企業的支付能力,造成資金鍊緊張。此外,由於國內和國外疫情的雙重影響,今年造船行業將繼續下滑。

第二,由於國外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企業停產而影響企業的產品交貨。例如,機床行業的數控系統、光柵尺等關鍵的進口件不能到貨,導致企業的產品無法齊套。現在中國生產的呼吸機遭到歐美企業瘋搶,但由於渦輪風機、流量傳感器、比例閥等核心器件需要從歐美進口,導致一些國產呼吸機的核心企業的產量極大受限。

第三,由於物流運輸出現問題,而導致企業成品的交付出現問題。由於各國防控疫情,國際航班大幅度減少,使得國際快遞的交付出現很大問題。UPS、DHL等多家國際快遞公司宣佈停止面向疫區國家的投遞服務。涉及海運出口的單證寄送嚴重遲滯,給客戶通關帶來影響。海運服務也無法按期到貨。

中国制造业,如何抵御国际疫情的“二次打击”?

第四,由於交通阻斷,一些企業在海外的銷售和服務無法開展。一些製造企業的國際銷售和服務人員在復工之後,已經到達在海外的營銷和服務地點,卻由於當地抗擊疫情而只能就地待命。這顯然會影響企業的國際運營。

二、國際疫情蔓延對中國製造業的中長期影響

西方發達國家的疫情蔓延速度何時能夠下降?究竟何時能夠到達拐點?何時能夠平息?這是國際疫情對中國製造業中期(今年內)影響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如果4月中旬能夠到達拐點,4月底之前能夠控制,5月底能夠平息,對下半年中國製造業進出口的影響不會太大,但如果要到6、7月份才能平息,那對於下半年的影響也會十分巨大。這真是一個“生死時速”的問題。

全球新冠疫情已經對各國的服務業、航運業、零售業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從而對製造業帶來巨大沖擊,產生負面的連鎖反應,將導致眾多企業倒閉,失業率提升,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從而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有專家推斷,此次新冠疫情如果再持續兩三個月,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超過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和中國製造業也難以獨善其身。

從長期來看,國際疫情的蔓延很可能會導致全球製造業供應鏈和產業格局的重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疫情發生之前,就已經在推進製造業的迴流,此次疫情將會促進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進一步強化其國內的製造業供應鏈,而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等本來就十分重視製造業的發達國家也會更加重視本土供應鏈的配套能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蔓延的過程中,已經顯現出西方國家的很多基礎抗疫產品,例如口罩、醫用手套、防護服、護目鏡、消毒液等產品,乃至藥品、呼吸機都需要大量從亞太地區,尤其是從中國進口,因此,疫情之後這些國家將會加速擺脫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中國製造”環節。這種逆全球化的過程將導致世界各國的分工協作關係發生本質改變,深度影響中國製造業的進出口。

全國政協常委葛紅林(原中國鋁業董事長)近日指出:“不能天真地認為,中國防控疫情和快速復工復產的成效,會導致世界產業鏈的中心向中國轉移。而應理性地認識到,疫情之後,發達國家對各自產業鏈痛定思痛之後,將加快彌補和完善各自或區域化的完整產業鏈,有的甚至在重塑‘去中國化’。

因此,與其期盼海外資金流向中國股市,不如引導海外資金流入中國的實體經濟”。

中国制造业,如何抵御国际疫情的“二次打击”?

三、中國製造業,如何抵禦國際疫情的“二次打擊”?

對於面向國內市場為主的製造企業,二月份的業務運營雖然受到較大影響,但三月已開始復甦。例如,由於賣場關閉,也無法進行空調的安裝,導致格力空調的銷售被“隔離”,營業額基本為零,損失了兩百億的收入,但三月已開始迅速恢復。隨著各地商場開業,福建的一些品牌服裝企業三月份的營業額已恢復到去年同期50-70%的水平。

一個有趣的預測是,此次中國的疫情在短期內會刺激更多消費者購車和購買二套房(在發生疫情時便於交通和隔離)。此外,各地已開始發放消費券,刺激生活消費。我相信今年政府會出臺更大的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減免稅費、貼息貸款等扶持政策,幫助企業抵禦國內疫情的“首次打擊”。

面對三月以來國際疫情的“二次打擊”,我國適時推出“新基建”重大方略,加速推進5G基站建設、特高壓輸電、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預計每年都將帶來數萬億的“大蛋糕”。目前,5G商用步伐已經加速,中國移動已經進行了兩期無線通信主設備的招標,華為、中興通信、中國信科(烽火科技+大唐電信)等國內企業獲得較大份額。而其它新基建項目也在陸續展開。

加速基礎設施建設是政府提振經濟的重要舉措,相關板塊的眾多製造企業將受惠於此。近期,總部位於武漢的中國信科集團旗下的烽火通信、光迅科技等企業就一直在快馬加鞭,加速復工復產。此外,前期的中國疫情也帶動了在線教育的井噴,間接地促進了PAD、便攜電腦的銷售,迅速清空了庫存。

據中國民航局3月29日的消息,中外航空公司的貨運航班每週恢復到930班,接近中國發生疫情之前的水平。海運公司正在恢復中國業務,中歐班列已經開行。其中,3月28日開行的武漢至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帶去了長飛光纖的產品,還帶去了武漢生產的汽車零部件、電子產品、鐵路建設物資和無紡布等產品。這些措施有助於中國製造企業應對國際疫情帶來的短期困難。

從長期來看,國際新冠疫情的蔓延,將會使各行業的訂單向頭部企業集中,因為領先企業的產品性價比和服務能力更強。因此,中國製造企業還是要更加專注於提升創新能力,把握核心技術,立足於成為行業隱形冠軍,建立國際競爭力。例如,縫紉機行業龍頭企業傑克縫紉機在此次國際疫情蔓延期間,還承接到來自意大利的訂單,充分體現了其國際競爭力。

中国制造业,如何抵御国际疫情的“二次打击”?

為了應對西方發達國家推進製造業迴歸,我國製造企業也應當加強與國內上下游企業的協作,實現關鍵零部件、原材料,乃至核心工業軟件的自主可控;我國製造企業要主動加強與國際合作夥伴的協同創新,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型製造企業要繼續推進國際化進程,開展國際併購,實現跨國經營;中國要繼續開放國內市場,繼續放寬對外資股權比例和參與領域的限制,吸引外商投資;繼續務實推進“一帶一路”,讓企業賺到真金白銀;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千方百計提升中國製造業的產品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儘量避免或延緩一些發達國家的產業鏈“去中國化”,要“粘”住其它國家共同發展。

近期,我國已經在開展與日本和韓國的自貿區談判,這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與日韓和東南亞國家加強互惠互利的經貿與技術合作,有助於我國保持在全球供應鏈上的樞紐地位。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培養了全球其它國家難以匹敵的龐大的工程師隊伍,這是中國製造業非常重要的比較競爭優勢。未來,中國應繼續加強面向製造業的創新型人才、工程師隊伍和高級技工的培養,從而提升中國製造業應對各種全球性災難事件的底氣。

每當災難襲來,受打擊最大的肯定是缺乏核心技術,僅從事加工製造的OEM代工企業。因此,企業還是需要從OEM走向ODM,逐步提升產品研發、設計、工藝、製造和供應鏈管理能力。進而樹立自己的品牌,成為OBM企業。例如,富士康就具有強大的ODM能力,而前幾年成功併購日本SHARP,也使富士康擁有了強大的品牌實力。前期中國疫情期間富士康自主製造口罩的實踐,也促使富士康未來可以將在電子製造行業積累的豐富的製造和管理經驗帶入到其它行業。

李培根院士指出,對於中國製造業而言,與其面面俱到,在各個領域都作為跟隨者,補足所有短板,不如把某些我們具有優勢的技術領域和產品做專做精,練出殺手鐧,做到全球的客戶都離不開我們。日本的製造企業將一些已經成為大路貨的消費電子產品和家電產品的主機制造廠賣給中國企業,自己卻向高精密零部件和關鍵原材料轉移,做到全球第一。

去年日韓發生貿易摩擦,日本對韓國限制出口用於半導體清洗的氟化氫,用於智能手機屏顯的氟化聚酰亞胺和半導體基板的感光劑“光刻膠”這三種材料,導致韓國蒙受巨大損失。此外,日本的兩家公司Nabotesco和Harmonic Drive佔據了機器人行業精密減速機75%的市場份額。這些案例值得我國製造業深入研究。

中国制造业,如何抵御国际疫情的“二次打击”?

我國在電子商務方面的實踐全球領先。應對國際新冠疫情的“二次打擊”,我國製造企業應當更好地利用國內各個行業的電商平臺,以及國際電商平臺,進一步提升我國優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例如,我國在模具製造行業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價廉物美。因此,未來應當進一步通過電子商務提升我國在全球的市場份額,提高接單能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經強調指出,在疫情之後,中國製造業應當更加重視數字化轉型,主動推進智能製造,開展智能服務,強化人工智能和5G等新興技術在製造業的應用,實現數據驅動的決策,通過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深化應用提升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和盈利能力,從而有更多資金能夠投入R&D。

一位廣東東莞的企業園區負責人告訴我,現在廣深高速上已經又是車流滾滾,到處都是滿載貨物的卡車,這是華南製造業作為“世界工廠”的復甦信號。衷心希望在此次國際疫情二次打擊的“隆隆炮聲中”,更多的中國製造企業能夠挺住,並把握住危中之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