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給你夾了魚尾巴,一個飯局,讓你明白自己還是太年輕

領導給你夾了魚尾巴,一個飯局,讓你明白自己還是太年輕

近期因為豬肉價格的瘋漲,身邊不少人已經把目光投向了雞鴨鵝還有魚。不過就烹飪的習慣和口感來講,魚還是大為受歡迎的。就我個人喜歡而言,離開了豬肉我更願意選擇魚,不僅是價格更是口感。當然還有營養價值和諸多的菜品都讓我不得不愛,但是!就拿魚來講,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遠很遠,並且衍生出來諸多文化,例如我們津津樂道的餐桌文化:

1、魚眼給領導,叫高看一眼。

2、魚樑給貴客,叫中流砥柱。

3、魚嘴給好友,叫唇齒相依。

4、魚尾給下屬,叫委以重任。

5、魚鰭給後輩,叫展翅高飛。

6、魚肚給新識,叫推心置腹。

7、魚臀給失意者,叫定有後福。

8、魚肉隨意吃,叫年年有餘。

以上是一個笑料而已,但是如果追溯起來,中國人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魚的,那我們還真可以好好聊很久,估計需要吃兩條魚的功夫:

領導給你夾了魚尾巴,一個飯局,讓你明白自己還是太年輕

這個叫人面魚紋彩陶盆,你可以理解為在陶盆裡畫著一個人臉吃魚的圖案,線條比較隨意,構圖呢也是很簡單的,畫作的水平也就是小學二年級的樣子,但是它卻大有來頭,這個是出土於陝西省半坡市的新時期物品,多作於小兒的甕棺蓋使用。距今6000多年以上,關於這個盆背後的文化文明意義以及考古意義我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有興趣的朋友自行百度,講的更明確。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這是有證可靠中國人在6000多年就開始吃魚了!

領導給你夾了魚尾巴,一個飯局,讓你明白自己還是太年輕

中國人和魚是這麼早就相遇了,作為文化大國兼吃貨大國的我們怎麼不會從中做點文章呢?於是吃魚他不單單是吃魚,它還是治國之道——"治大國若烹小鮮";它是哲學之問——"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它還是美好的期望——"年年有餘";它還有了自己菜品文字——"鱠";它還成為了造反的預言家——"陳勝王"......

領導給你夾了魚尾巴,一個飯局,讓你明白自己還是太年輕

中國人吃個魚,吃出了文化政治哲學....足以可見魚在中華民族歷史中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這其中就有著許多的習俗在裡面,不知道南北方有沒有一致,我就談談自己知道的

第一點就是魚不能翻

就是說吃魚的時候不能給魚翻身子,這個吧可能是沿海那邊的流傳過來的習俗,據說當時漁民以捕魚為生,吃的最多的也就是魚,他們在船上吃魚的時候最害怕聽到翻這個字,古人認為不吉利久而久之也就流傳成樣了~

領導給你夾了魚尾巴,一個飯局,讓你明白自己還是太年輕

第二點就是魚頭朝最尊者

就是說呀上菜的時候,魚頭的朝向必定是對著在桌最為尊貴的人物。這個在老一輩的人中還有講究。據說可以追溯到趙匡胤陳橋兵變的典故,但是現在這點在年輕人中基本是沒有了,像我是沒啥講究了的。

領導給你夾了魚尾巴,一個飯局,讓你明白自己還是太年輕

第三點就是主人動第一筷

有個好聽的說法就是一箸定乾坤,其實吧上面不是說魚頭對著尊貴者嗎?古代宴請的時候,客人是不好意思動筷子的,一般都是主人將魚身上最好吃的部分夾給宴請的主客人吃的。

領導給你夾了魚尾巴,一個飯局,讓你明白自己還是太年輕

至於其他的習俗我這邊就沒有了,不知道你那邊還有什麼關於魚的說法,煩請各位看官底部留言分享下,大家一起學習學習。我去翻個食譜,明天做糖醋魚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