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會說話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不要直接說出你的想法

真正會說話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前幾天,公司裡兩個剛畢業的小姑娘,因為一件小事發生了爭執。

起因是,姑娘A希望姑娘B,把上月的某個財務數據,馬上統計出來給她,因為領導交代,下午開會,需要儘快給他財務分析報告。

此時,姑娘B正在忙著做自己的工作,並沒有馬上統計數據。A著急的說:“不就10分鐘的事情嗎?趕緊把數據給我。”已經忙得焦頭爛額的B聽了這話,直接回了句:“要你不來統計好了!”隨後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的,鬧得不歡而散。

我仔細想了想,姑娘A其實沒有惡意,根本原因是她想到什麼就直接說了,沒有顧及到姑娘B的感受,所以才會事與願違,致人反感,最終溝通成了互懟,既耽誤了工作效率又徒增嫌隙,何苦來呢?

其實,直接說出自己腦中的想法並沒有錯,但是溝通的意義不是純粹表達自己,而是在於對方的回應,如果在把想法直接說出來之前,能考慮對方聽到後的反應,以對方更能接受的措辭說出來,效果或許更好。

真正會說話的人,是把別人放在心上。

揣摩對方的心思

蔡康永在《說話之道》一書中提到,透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這就是我相信的說話之道。

在當今社會,精細化管理讓每個人的分工越來越細緻。在這個講究團隊協作,互利共贏的時代,沒有人可以單槍匹馬成為英雄。於是,情商高成了重要因素,會溝通成了必要條件。會不會說話也越發被重視。

其實,說話的藝術,自古有之。在現代社會,不會說話頂多是辦不成一件事,鬧僵了一段關係,在古代,會不會說話更關乎生死禍福。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是個貧苦出生的放牛娃,稱帝后,他的兩個發小前去找他,想討個一官半職。

第一個人前去找朱元璋時,朱元璋本來十分高興,誰知這人開口就提倆人小時候乾的那些偷雞摸狗的糗事。朱元璋現在身為皇帝,皇帝當然要面子的,聽到這些自然不悅,但那人絲毫沒有察覺到,自顧自的繼續說到“有一天我在蘆花蕩裡,把偷來的青豆放在瓦罐裡煮。沒等煮熟,大家都搶著吃,你把罐子都打爛了,撒了滿地的青豆,湯都潑在地上了,你只顧從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葉送進嘴裡,卡住了喉嚨。還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葉吞下,才把卡在喉頭的草葉嚥進肚裡去“聽到這兒朱元璋終於惱羞成怒,將他給殺了。

第二個朋友前來,見到朱元璋後,立馬下跪磕頭拜見。同樣是說吃青豆的事,他是這樣說的“皇上還記得嗎?當年微臣隨著你大駕都騎著青牛去掃蕩蘆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湯元帥在逃,你卻捉住了豆將軍,紅孩兒擋在了咽喉之地,多虧菜將軍擊退了他。那次戰鬥我們大獲全勝“。朱元璋心知肚明事情真相,卻覺得對方把當年的糗事說得既含蓄動聽,又面上有光,方憶起少時飢寒交迫、有難同當的情景,心情激動,立即封這位舊友為御林軍總管。

其實兩人心裡想的都是一回事,過去曾經是一起吃過苦的朋友,如今你做了皇帝,自然能夠幫襯老友,敘舊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說話的時候可不能忘記對方的身份是皇帝。

只有準確揣摩對方的心思,將自己的目的和對方的利益搭成順理成章的線,才能最終實現共贏。

既然會說話如此重要,你或許會說,我天生就是說話直接,想到什麼就說了,如果我穿越到那個時代,恐怕幾顆腦袋也不夠砍的。

措辭其實有譜可循

佐佐木圭一在《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一書中提到,很多人以為會說話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其實,說話的措辭是有譜可循的,可以通過後天的練習掌握。他本人原先就是個笨嘴拙舌的人,因為掌握了語言的法則,人生髮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日本頂級溝通專家、廣告鬼才、文案寫作大師,首位獲得美國廣告大獎“金鉛筆獎”的日本人。

書中提到,當你希望對方把“拒絕”變成“同意”時,有三個步驟:

第一,不要直接說出你的想法

第二,揣摩對方的心理

第三,考慮符合對方利益的措辭

毫無疑問,最難的一步莫過於揣摩對方的心理了。為此,他為讀者提供了7個心理突破口,分別是投其所好、儆其所惡、選擇的自由、被認可欲、非你不可、團隊化、感謝。

工作中,當我們覺得跟別人合不來,難交流的時候,試著問問自己,我考慮過他的心理嗎?總是做不好工作的下屬,是否更需要你的認可和鼓勵?總是難溝通的領導是否更需要你的信賴和尊重呢?

在我看來,措辭有譜,所謂的“譜”,便是心中有他人,用恰當的措辭讓對方接受你的請求,才是真正的會說話。

真正會說話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