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講臺

在期末監考的時候,對於老師們來說又是一次自我認識和反思的良機。趴在講桌邊的我,望著窗外搖曳的樹枝,回想起小時候的讀書時光,經歷了學堂在我家和學堂在離家90分鐘左右徒步山的那頭。家的學堂和山那頭的學堂有一個共同點,都有著一道高高的臺階。家裡的學堂臺階在屋門口,足足有50cm高,而山那頭的學堂在屋裡面,有20cm左右高的臺階,每一個小夥伴都很喜歡從檯面上縱身跳下,感受空中飛翔的感覺,長大後才知道那叫講臺。

可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已經消失了,跑遍全校教室才知道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我想嘗試著尋找講臺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答案卻只是數筆帶過,"寺則晉王氏昆弟司徒珣、司空珉所施之別業,生公講臺處、點頭石、千人坐在焉。”我想講臺的出現一定是伴隨教學的出現而產生的,可能剛開始是一塊石頭、一根木頭……那為什麼沒有它更多的記載呢。百思不得其所的我又在思考著,似乎歷史中這樣的講臺是給教師們劃了一個囚籠,教師的表演僅只在講臺上,永遠都很艱難的邁下那只有20cm不到的臺階,走不到學生的身邊,似乎“臺階”的高度象徵著這一方寸土教師的地位,其權威是不可觸碰的。


方寸講臺、三尺講桌,站在講臺之上的教師手持三寸粉筆在差不多講臺大小的黑板上揮斥方遒,真正意義上的用(粉)筆書寫著自己的人生。查閱資料才知道,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教育改革,要求教師從講臺上走到學生中心去、走到學生身邊去,可能正是這樣,講臺才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更為精準的表述中“講臺從中消,講桌旁邊移”。雖然說講臺的消失從形式上來說是很簡單的,但所具有的意義是不可小覷的。


體現了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行為。在形式上保障了師生建立平等的關係,消失了師生之間人為的隔閡,師生之間的距離近了、互動交流多了,更有利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體現了教學思想的轉變。講桌可以放教具,而講臺卻是平地裡突出來的一個平臺,代表著一種地位和權威,隱喻著教師和學生的不平等的。從這個層面來理解,講臺的消失更是教育教學思想的轉變和改革。


體現了安全意識的落實行為。其實每年在教室內發生的傷害事故不少,因講臺引發的也不佔少數,各種絆倒、磕碰、摔倒……從學生們的安全角度考慮,講臺的消失在一定程度減少了教室內傷害事故的發生,為學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消失的講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