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數量的劇增,自然資源就顯得越來越匱乏,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現如今,人們大多生活在與自然環境割裂的世界裡。因此,建築設計師開始重新審視原有的發展價值取向,重新思考和設計新型的綠色生態建築,充分利用植物、水、太陽能和風能等自然資源,以及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與人文特徵,為人類塑造一個能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環境。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01

做街上最美的縫隙

如果你住在東京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想擁有一套帶室外花園的房子簡直是在做白日夢。但是建築師RYUE NISHIZAWA,就在這個寸土寸金的街道中做了一場白日夢。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在僅僅4米寬的空間裡,他設計了一棟五層樓高的商住兩用空間,最重要的是,每一層都有個室外花園。通過錯層和樓板不規則的切割,讓身材高大的植物也有施展的空間。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雖然只是生存在夾縫中的一個空中花園,但卻通過合理利用空間,和在水平面上採用透明材質的方法讓整個建築不顯得侷限。最重要的是,半開放式的設計讓植物享受到更多自然光的同時還能接觸到自然風。

02

一面可以呼吸的牆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這塊被切得方方正正的植物千層蛋糕,是VO TRONG NGHIA建築師事務所的作品。環保的自灌溉系統通過收集雨水來澆灌植物外牆,充沛的陽光和雨水使得植物外牆完全融入當地的生態系統,無需太多人工照料。同時這些植物也起到遮陽、隔音和阻擋外界汙染的作用。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不僅整個建築的外觀與眾不同,從屋裡看也超有情調。透過葉片投進室內的光線更加柔和,就像一層天然的紗簾。而整個房間也不用更多裝飾,只是盯著那些散落在地板和牆上的植物輪廓的影子,就足夠讓你發呆一整天了。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03

綠地中的寶藏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深圳香蜜公園科學圖書館具有成為城市公園的潛質,能夠使市民與當地氣候、植物乃至動物形成連接。它所鼓勵的是一種全新而積極的生活方式:健康、具有本地特色,並且能夠促使人們建立對生活環境的責任意識。在總體規劃中,大部分的綠地被保留下來,為人們帶來跟多體驗自然的機會。公園中還加入了新的景觀,既可作為開放的休閒空間,又能調節氣候,還可以用作教育的場地。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公園內的建築物以多種方式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這些建築並非以入侵者的姿態而存在,相反,它們揭示出了當地自然環境的本質,在延續中國園林建築傳統的同時,也為現代化的開放式公園賦予了新的活力。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它與公園中的“樹頂步道”形成連接。鋼結構和全玻璃立面構成了建築明亮而通透的基礎。巨大的懸臂式結構覆蓋以金屬塗層,被用於遮擋陽光,其形態參考了當地建築。建築中包含會議室、閱覽室、書籍雜誌區、露臺以及行政辦公室。公共空間從地面抬升,形成一個全景露臺,強調出對於自然環境的體驗。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生態建築設計一直也是設計師孫小明致力研究的範疇。不管是室內生態還是室外生態,他研究的都是自然環境與人的關係,強調現代城市建築應該適應自然規律、結合自然。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建築與自然共生的美學

在滿足功能和空間需要的同時,完善建築空間使用的靈活性,將建築與自然融合在一起。未來的建築已不再是鋼筋混泥土的堆砌,而是一種獨立的生態系統體系,也是我們一直嚮往的生活,在享受城市發展便利的同時,也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無窮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