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正當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好醫生?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北京最近出了新通知,疫情防控將要“常態化

”。這釋放了一個全新的信號,新冠病毒短時間內可能不會消失,疫情防控措施會伴隨人們的日常生活。結合北京遙遙無期的開學時間,我們這一次可能要跟新冠病毒共同相處一些日子了。

疫情當前,醫生和護士的地位突然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作為醫學院老師,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心和致敬。業內相關工作人員,面對疫情,一方面感受到了深刻的挑戰,一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思考。

如果疫情防控常態化,如果新冠病毒不能徹底在人類社會消失,我們需要怎樣的醫務工作者?《醫生的精進: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這本書給了我一些啟發。

【疫情正當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好醫生?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作者是誰?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美國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他的履歷很有意思。葛文德醫生出身於一個醫生家庭,父親是著名的泌尿外科主任,但他們是印度裔。這裡插播一個冷知識,總有人詬病,中國人太愛挑選醫生,看個病恨不得把醫生的簡歷研究個遍。美國人比中國人更誇張,他們認為只有世代行醫家庭出身的醫生,才能獲得真正的“名醫”認可。

換句話說,葛文德醫生雖然父親也是著名主任,但是跟美國人民所認可的“世代行醫”還是有那麼一點點說不清道不明的差距。不過,這不妨礙他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葛文德先後就讀於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他不僅在醫學方面造詣頗高,在哲學經濟學方面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疫情正當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好醫生?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阿圖·葛文德醫生


話說到這兒,這還只是一個優秀外科大夫的故事;他除了工作之外,還在紐約客上發表文章。他一篇關於美國醫生過度醫療的文章,被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看到。此時此刻,葛文德醫生變身推動“奧巴馬醫改”的關鍵人物。不論這個稱號是否有水分,奧巴馬本人肯定是讀過葛文德的作品,還推薦給了辦公室的其他人。當然,獲此殊榮的,還有我們的《三體》對不對。各位讀者,對葛文德本人的影響力,自行判斷啦。

但是他寫的這本書,本人認為,還是挺有意思的。既包括他的行醫心理歷程,也討論了一些熱點問題。作為印度裔,他也沒有所謂“白種人傲慢”,姿態很謙卑,觀點很中肯,討論相對客觀。

為什麼用相對呢?他畢竟是個美國人嘛,他對於“好醫生”的看法,多多少少還是帶著一些美國文化為基礎的價值觀。

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就採用我們祖傳的辯證法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放下基於文化壁壘的刻板印象,我們看一看葛文德醫生心目中,“好醫生”的標準。

【疫情正當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好醫生?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葛文德醫生的外科醫生三部曲

好醫生的標準是什麼?

如何成為一個好醫生之第一條,勤奮。

眾所周知,能夠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可以笑傲紫禁之巔。博士學位並沒有高低之分,一樣都要“頭懸梁錐刺股”,順利畢業誰都得脫層皮。只是,醫學生要學的科目、要參加的考試,數量上在諸多專業中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如果不勤奮,拿到醫學博士很難;但是,葛文德醫生談到的“勤奮”,是我們印象中一般意義上的“勤奮”麼?並不。

他講了個小故事,圍繞著“洗手”

展開。熟悉麼?這次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歐洲給出的防疫指南中最重要一條就是“洗手”。但是,歐美國家真的非常重視“洗手”這件事麼?歐美國家醫生護士對“洗手”的認可度高麼?葛文德醫生勇敢地給我們講述了發生在他所在醫院的真實故事。

【疫情正當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好醫生?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每年有200萬美國人在醫院裡受到感染,9萬人死於院內感染。作為醫院的感染防控工作人員,最困難的部分不是對抗傳染病,而是敦促臨床醫生們去做一件事:洗手,及時洗手。

怎樣洗手才能合格呢?葛文德醫生這樣描述:

“首先,必須摘下手錶、戒指和其他珠寶首飾(這些物品最容易藏汙納垢);然後,用熱的自來水溼潤雙手,塗抹肥皂並使肥皂泡覆蓋手部的所有表面,直到手臂1/3的位置,肥皂泡的停留時間要遵照生產商的建議(通常是15到30秒);沖洗整整30秒;用乾淨的一次性毛巾徹底擦乾,最後用擦手毛巾關閉水龍頭。”


【疫情正當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好醫生?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我國關於正確洗手的示例

這樣的過程,相信在閱讀本文的讀者中,能做到的有1%就已經很不錯了。(當然,這是本文閱讀量超過100的情況下)

歐洲會用酒精凝膠,而美國是2010年前後才開始逐漸普及。在普及過程中,還會有醫護認為酒精凝膠產生有害氣體、傷害皮膚等等。直到現在,新冠病毒教全世界做人,不僅美國醫護,全世界都認識到了洗手的重要性。

上海華山感染的張文宏醫生在公開採訪中也提到:“戴口罩一方面防止飛沫傳播,另一個功效就是防止你用手接觸嘴巴。”因為我們普通人對“洗手”的標準並沒有醫護那麼嚴格。所以,手儘量不接觸嘴巴,是杜絕傳染的一種方法。讀到這裡,放下你一邊劃手機一邊吃東西的手好嗎?

【疫情正當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好醫生?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圖片中泡沫需要覆蓋1/3手臂

那為什麼,葛文德醫生會認為,勤奮體現在“洗手”上?其實他想說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嚴格遵守職業標準,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見微知著。這也是老祖宗教我們的。葛文德醫生關於“勤奮”的標準,我十分認同。

洗手的步驟那麼複雜,是為了杜絕院內感染,為了保證患者健康,醫生一定要勤洗手。理論上,接觸一個病人之後,就要洗一次手。能有多少醫生做到呢?不論中外,能做到的鳳毛麟角;而且他們,確實當得起“勤奮”二字。

如何成為一個好醫生之第二條,正直。

這一章,勇敢的葛文德醫生,直接挑戰了每個醫生都會面對的問題“醫療官司”,醫患糾紛的最高級。在美國,外科和產科這種高風險科室,每個醫生平均六年會遇上一次醫療官司。他在書中自嘲:“雖然本人目前尚未經歷過真正的訴訟,但是我知道自己早晚也得有此一劫。”

似乎每個醫護,都會經歷一些不可思議的醫療官司。

【疫情正當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好醫生?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葛文德醫生的母親,在小兒科工作。一次被人起訴,原因是她為一個兩個月大的嬰兒做了體檢,一週後嬰兒突發猝死綜合症死亡,嬰兒父母就將葛文德醫生的母親告到法院,認為她應該可以阻止悲劇發生。

在他還是醫學生的時候,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一位老人在公交車站等車時,在他附近摔倒了,肩部骨折。出於好心,他留了自己宿舍的電話,想關心一下老人後續的病情。結果,老人的律師發現,那個號碼隸屬於醫學院,就選擇了“醫療過失”來指控葛文德。但是他當時只是一名醫學生,並沒有對老人採取任何醫療措施,更談不上醫療過失。法院沒有受理這個訴求;老人的律師居然重新提起訴訟,理由是葛文德“騎自行車碾過他的委託人”。

那麼問題來了,葛文德當時並沒有自行車。為了證明這一點,他花費了一年半時間,還有一萬五千美元律師費。

以上莫名其妙的醫療官司,任何醫生遇見了都會頭疼吧。畢竟,這種無妄之災簡直是飛來橫禍。但是,葛文德醫生只是在書中訴苦麼?他還講述了醫療官司的另一面。

【疫情正當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好醫生?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患者為什麼會提起訴訟?一部分是因為確實受到傷害;一部分是想要知道真相。

醫生也是人,醫療過失是確實存在的現實,只是比例不同。如果一個球員在球場上失誤了,觀眾可能會對他失望,也可能對他充滿同情;但是醫生的失誤,不會得到患者和家屬的同情。因為,這樣的失誤很有可能造成了某個人的死亡、或者終身影響。

葛文德醫生用盡量溫和、客觀的語言描述了這樣的現實。但是,為什麼還是會有一些醫生遇見莫名其妙的官司呢?葛文德醫生認為,這是制度的問題。真正需要幫助、需要賠償的人,不一定能通過漫長的訴訟贏得賠償;而一些本不該出現的醫療官司,卻贏得了大筆賠償,從而加劇了醫患的對立。

葛文德醫生的觀點非常中肯;回想一下中國的情況,不同的國家同一個現實。醫患糾紛中,肯定有患者受到傷害需要賠償的情況,但是,是不是所有糾紛都是“應該”存在,“應該”發生的呢?

【疫情正當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好醫生?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為什麼我說葛文德醫生勇敢,是因為他敢於說真話,關於“醫療官司”,講真話會得罪幾乎所有人。

得罪自己同行,也得罪患者。因為一旦鬧到法庭,醫生和患者都是“輸家”,都受到損失;奇怪的是雙方都不認為自己會輸,因為“我沒錯”。

關於醫療官司的最後,他只是描述了這樣一個畫面:患者家屬敗訴,律師匆匆收拾文件離開;而被官司折磨了很久的醫生,完全沒有時間再次出庭,因為又有了新的病人。

歐亨利式的結尾,令人深思又回味無窮。引用最近很火的一句話:“這就是生活。”

【疫情正當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好醫生?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如何成為一個好醫生之第三條,創新。

葛文德醫生是印度裔,他曾經也回到印度去工作一段時間。這在他們家是傳統。當他第一次動身去印度時,覺得自己是美國醫生,接受過系統、正規的訓練,在美國大型醫院中工作,應該可以傳授給印度醫生一些經驗。

結果,他抵達之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印度一般的外科醫生,本領不輸任何他認識的美國外科醫生。為什麼呢?印度雖然醫療資源匱乏,但是醫生的技術更加熟練。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依舊運轉的醫院,靠的是醫生們精湛的技術和對患者的瞭解。

葛文德醫生深受震撼,他認為,一名好的醫生,一定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狀態;一定要時不時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瞭解世界醫療水平的發展。

越是身負重責,越是要打破刻板印象,始終追求科學。

【疫情正當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好醫生?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中國醫生的路該怎麼走?

讀完這本書,我更多的思考在此。作為中國醫生,作為面臨疫情長期考驗的醫務人員,我們該怎麼辦?時代呼喚怎樣的醫護人員?

勤奮,那是一定的。我們要恪守職業標準,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正直善良,是每一個醫護的追求;在疫情中,我們表現不錯,是真的不錯(我很想再誇一誇他們)。

作為中國醫生,我們要做的,是始終保持勤奮,堅守從醫初心。更重要的是,遇見挫折,遇見挑戰,依舊堅持,依舊勇敢。仁心仁術,追求卓越。

書雖然讀完了,思考不能停下。一點淺顯拙見,分享給大家。我們下一本書,繼續。


大家好,我是不長胖,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學老師,專注醫學教育、科研和信息傳播。歡迎關注、留言、點贊互動。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