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的聰明人,從不怕在工作中犯錯

01、該不該犯錯?


有人問過我一個問題:人生到底該不該犯錯?


這個問題從字面上是很容易回答的,當然不該!


明明知道是“錯誤”還去犯,這不有病嘛!


但問題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犯錯。


有沒有犯錯,我們都是事後拿結果來衡量的,結果沒發生前,誰都不敢說對錯。


比如,你畢業後進了老家的一個事業單位,人人都覺得你這個選擇挺好的,工作清閒離家近,而且一輩子都有了保障。


但不幸的是,你入職8年後,這個事業單位被撤銷了。


於是人人又開始替你惋惜:哎!你就是選錯了工作,你多好的條件啊,當時就應該去北上深的外企。


即便拿事後結果來衡量,也還有一個階段性的問題,曾經被認為的“正確”很可能反轉為“錯誤”。


比如聯想集團的“技工貿”與“貿工技”之爭,1995年堅持貿易為先的柳傳志勝出,堅持自主研發的倪光南從聯想出局。


在此後所有商學院的教學中,這個聯想集團的“成功”案例經常被拿出來分享。


但到了2018年,隨著聯想集團全球競爭力的急劇下降,風向就變了。


有很多人開始質疑沒有堅持以自主研發為核心的聯想是不是走了一條錯誤的發展路線。


特別是“美國製裁中興”的事件發生後,國人對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關注突然上升,於是輿論幾乎一面倒地認為聯想集團當年的“貿工技”路線錯了。


因此,不是“該不該犯錯”的問題,而是“犯錯”本身就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02、要敢於“犯錯”


既然“犯錯”本身不可避免,那我們就不應該畏懼“犯錯”,甚至對年輕人而言,更要敢於“犯錯”。


年輕最大的“資本”之一,就是可以“犯錯”。


每一次有價值的“犯錯”,其實都是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講得極端點,如果你能把每一種可能性都試一遍,萬一前面都試錯了,那剩下的最後一種可能性必定成功。


所謂成功的法則,就是在可承受的成本內,把犯錯的速度不斷提高而已。


職場中的聰明人,從不怕在工作中犯錯


▶ 從“犯錯”中獲得的經驗更多


犯錯後,人不可避免會受到“失敗”情緒的影響,而這種痛苦的情緒相較於成功的喜悅,更能讓人記憶深刻,從中反思。


在經典條件反射實驗(Classical Conditioning)中,一隻狗需要多次的學習才能對食物投放前的鈴聲產生唾液腺反應,而一次電擊就足以讓一隻小白鼠對電擊前的閃光產生恐懼。


認知神經心理學也充分證明,情緒會對記憶產生影響。


情緒會通過大腦中的杏仁核,對信息的編碼、記憶的鞏固、記憶的提取產生影響。


而激發負面情緒的事件相較積極情緒更容易加固記憶,以及激發記憶的提取。


這從進化的角度也很容易理解,


對痛苦經歷的記憶更深刻是為了避免將來遭遇類似的危險,對動物如此,對人亦是如此。


▶ 錯犯得越早,獲得的收益越高


越早犯錯,越早能吸取教訓,從而能應用於之後的職場,收益也會更高。


如果到了快退休,才犯錯領悟,除了告誡後輩外,恐怕對你已無太多收益。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


其實,犯錯更要趁早。


▶ 年輕“犯錯”的成本更可承受


不同於有家有室的中年人,年輕人可以說是一人吃飽,全家不愁。


在這樣一個輕裝上陣,試錯成本最低的年紀,不怕犯錯,才可以為以後積累更多寶貴的經驗財富。


而且不同於中老年人,可能犯一次錯,就沒有職場翻身的機會了。


年輕的時候即使因為犯了錯,職場暫時失意,也可以快速另起爐灶,東山再起。


雖然“犯錯”是年輕最大的資本之一,你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收益,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意犯錯。


在心理上要敢於犯錯,但在行動上你要做到,避免不必要的犯錯,控制犯錯成本,以及提高犯錯回報率。


03、避免不必要的犯錯


對於一些無謂的錯誤,以及完全可以避免的錯誤,絕對不要去犯。


① 失誤類的錯誤


比如,幫領導製作一份PPT,裡面錯誤百出,或者動畫錯亂、或者錯字一堆。


這種犯錯,你不但收穫不到任何經驗,而且還會失去領導的信任。


② 已預知的錯誤


已知道可能會有哪些錯,卻依然準備不足犯了錯,這樣的錯誤不管你多麼年輕,都不要去犯,因為毫無價值。


比如,第二天要跟客戶的高層做一個關鍵的彙報,已經知道客戶可能會提問哪些問題,但偏偏不提前做好準備。


結果在彙報現場,被客戶的高層問得啞口無言,項目也因此宣告失敗。


這種犯錯,除了消耗你的客戶關係、消耗你已積累的職場資源外,毫無價值可言。


04、控制犯錯成本


敢於犯錯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犯錯成本必須在可承受的範圍內。


之所以說,年輕最大的資本之一就是可以犯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年輕時對犯錯成本的承受力更高。


但這並意味著你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犯錯了,你依然需要去很好地控制犯錯的成本。


有的錯犯了之後,你十天、半個月就能彌補回來;


有的錯犯了之後,你可能要花幾年才能彌補回來;


還有的錯犯了後,你可能一輩子都補不回來,不論你犯錯的時候多年輕。


因此,如果你能學會控制犯錯的成本,甚至能做到以最低的成本犯錯,那你犯錯的性價比就更高了。


職場中的聰明人,從不怕在工作中犯錯


比如,人人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這並不代表你一定要自己去親歷下失敗。


你完全可以從別人的失敗中——看他們寫的書、跟他們取經——去汲取失敗的經驗教訓。


05 、提高犯錯回報率


同樣犯一次錯,不同人積累的經驗天壤之別。


有的人犯一次錯,只能積累一個經驗,甚至毫無經驗積累;


而有的人犯一次錯,積累的經驗抵得上普通人犯十次、百次錯誤才能積累到的經驗。


如何才能十倍乃至百倍地提高犯錯回報率呢?做到下面三步就可以了。


▶ 正視犯錯


有的人犯錯後喜歡唉聲嘆氣、怨天尤人,掛在嘴邊的總是“如果當時沒犯那個錯,我肯定……”,然後繼續在一遍遍的唉聲嘆氣中毫無寸進。


有的人犯錯後怕丟了面子,百般隱藏,甚至能將錯的硬是拗成對的,除了自欺欺人外,也是毫無所得。


要真正讓“錯”犯得值,就要承認犯錯,並願意從錯誤中學習。


我看過一個很勵志的真實案例。


一位貧困地區的女生,當年為了節省高中學費,沒去市重點高中唸書,而是留在了當地教學質量很糟糕的中學。結果大學只考上了一所很不入流的大學。


她不服輸,大學期間非常勤奮,成為學校歷史最優秀的學生之一,最後被校長親自挽留留校。


一般人的奮鬥可能到這兒就結束了,但她並沒有。


她從貪小利,選錯高中的錯誤中,認識到了環境對人的影響,並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因此她白天忙學校的事,犧牲了所有的晚上和假期為出國做準備,最後放棄穩定的留校成功奔赴美國留學。


因此,犯錯並不可怕,如果犯錯後能正視錯誤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反而可以變“錯”為“對”。


真正可怕的是,犯錯了但一無所得。


▶ 結構化覆盤


正視犯錯僅僅具備了從犯錯中獲益的可能性,但要提高犯錯回報率,你還要掌握結構化覆盤的方法。


所謂結構化覆盤,就是你要按一定的框架來回顧犯錯的經歷,系統沉澱犯錯後的經驗和教訓。


舉個例子。


假如你是一名負責創作文章的內容運營,如果某篇你寫的文章閱讀量未達預期,你會怎麼覆盤,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呢?


你可能覺得是文章標題沒起好,於是下一篇文章就重點修改標題。


採用這種方法,你一次就只能積累一點經驗。


萬一不是標題的問題,而是文章的發佈時間點不對,你這次犯錯可能就毫無經驗積累了。


換作我的話,我就不會只考慮一個點的問題,而是會用一個結構化的框架來全面覆盤可能存在的問題。


如下表所示。


表、文章閱讀量覆盤框架


職場中的聰明人,從不怕在工作中犯錯


根據上面的框架梳理出所有可能的問題後,我會再設計方案逐一驗證。


用這種結構化的覆盤方式,你從一次錯誤中反思的經驗和教訓是不是會更多?


▶ 更高層次反思


通過正視犯錯和結構化覆盤,你已經可以從犯錯中獲得多於一般人的回報了。


但如果你想要獲得超過常人十倍,甚至百倍的回報,還需要從更高的層次對犯錯做反思。


如何做到呢?還是舉個例子說明。


假如你是一名部門經理,某項工作因為安排錯了人導致沒完成。


從這次犯錯中,你可以反思出一個表面的經驗,就是下次類似的工作不再安排這個人負責了。


但這個層次的反思帶來的回報率就太低了。


你可以從更高的層次再反思下,為什麼我會錯誤地安排他負責這項工作呢?


原來你在安排工作時,沒有意識到要“因才適用”。


你看,有了這個層次的反思後,你不僅從犯錯中獲得了更高的回報,而且以後在安排其他人的工作時,也都不會犯錯。


如果有必要的話,你還可以進一步問下去,為什麼你沒有意識到要“因才適用”呢?


這種用5why的方法,從更高層次來反思錯誤,會極大地提高你的犯錯回報率。


也會讓你在未來少犯很多錯誤,不是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而是同類的錯誤不會犯第二次。


06、小結


“不要犯錯!”


這是從小到大,我們的父母、老師、親友一直在“善意”地提醒我們的一句話。


也正是如此,我們大多數人進入職場後,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生怕犯錯後,就影響自己在領導眼中的印象了,影響自己的職場晉升了。


殊不知,這種觀念恰恰是影響你快速成長的最大障礙之一。


從現在起,請轉變這種“怕犯錯”的觀念,用正確的方式犯錯,提高犯錯回報率,你就可以更多、更快地積累職場成長經驗。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