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是如何"壓"出胃癌的?


壓力是如何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佔消化道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有些地區,胃癌甚至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的首位。青年人患胃癌的比例在增加,15%的患者為40歲以下的年輕人。


原因


胃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根據流行病學及病因學的調查研究認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原因1:外因

胃癌發病與環境因素有關,其中包括食物、土壤、水源等。食用含有亞硝胺類化合物、高鹽及醃製食品可能與胃癌發生有關;土壤、水源中的有機物或微量元素缺乏或過多與癌腫發生可能有一定關係;有資料表明,吸菸者胃癌發生率明顯高於不吸菸者。


不良飲食習慣是許多胃癌前期病變(如胃炎、胃潰瘍)的直接誘因,而這些致病因素也是人們通過自我調節控制可以避免的。養成科學規律的飲食習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胃癌的發生。


Q1

該如何養成良好科學規律的飲食習慣呢?


1.應儘量避免進食粗糙的食物。對玉米、高粱米等粗糧,應該用高壓鍋煮爛,以免進食時由於食物粗糙損傷上消化道和胃黏膜。


2.少吃或不吃高鹽、醃製和熏製食品,如鹹魚、臘肉和含有添加劑的食品。


3.少吃油炸和燒烤食品。魚、肉、蛋在油煎和燒烤時,要經歷一個熱解過程,產生的熱解物中含有致癌物質。


4.飲食要有規律,定時定量進餐,特別要克服常吃夜宵的習慣。因為夜間睡眠時,胃黏膜處於再生修復的過程,如果經常在夜間進餐,胃腸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其黏膜的修復也就不能順利進行。同時食物停滯在胃中,會使消化液分泌旺盛,對胃黏膜形成刺激,長期下去會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抵抗力減弱,最終可能引發胃癌。


5.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飲牛奶。蔬菜、水果富含各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別是大量的維生素C。


原因2:內因

據統計胃癌患者家族中的發病率比對照組高四倍。日本高發區的土著人移居美國後,其發病率仍高於當地的白種人,表明胃癌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關。


原因3:癌前疾病

指能演變為胃癌的良性胃部疾病,包括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殘胃等。


原因4: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對於胃癌發生和發展所起的作用,現在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抑鬱、焦慮、恐慌等負性情緒與腫瘤發生發展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許多研究認為二者之間有關。研究發現,焦慮可降低人體的細胞免疫功能,可直接或間接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胃癌的發生往往和精神情緒因素有一定的關係,有關專家總結出有如下情況者易患胃癌:失去親人後過度悲痛、緊張、憂慮;對他人的憤怒無法發洩;極為強烈的自卑感,妄自菲薄,逆來順受;與父母一方或雙方關係緊張。目前長時間加班和熬夜玩樂成為年輕白領生活的常態,白領還普遍感到壓力和緊張。長期處於緊張、焦慮、抑鬱和疲勞狀態的人更易誘發胃癌。


國外有研究表明,性格剋制、壓抑情緒、好生悶氣,焦慮、抑鬱的人免疫力比較低下,容易患各種癌症。


臨床表現


起病多隱匿。早期胃癌可無症狀,或只有輕微之上腹不適,食慾缺乏,疲倦等,局部可無體徵,常誤診為慢性胃炎,直至癌腫發展至中晚期,方相繼出現下述表現:


1﹒症狀

(1)上腹疼痛:初為隱痛,後逐漸加重呈中至重度,多於飯後發生,無間歇期,服制酸劑不能緩解,但位於幽門部潰瘍癌,其症狀規律與消化性潰瘍相似。


(2)食慾缺乏:胃癌患者常有食慾缺乏,尤其既往食慾良好者,近期內出現食量銳減進行性消瘦、精神萎靡、疲乏無力,均應疑及本病。


(3)消化道出血:多為小量嘔血或黑便,少數以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為首症,乃癌腫潰破累及血管所致。


(4)進行性貧血:少數患者以貧血為首症就診,多為癌腫所致的慢性進行性失血。


(5)其他:因腫瘤的部位、大小、轉移與否而出現不同的症狀,如賁門部癌可較早出現吞嚥困難;幽門部癌可引起幽門梗阻;肺轉移出現咳嗽、呼吸困難;肝轉移可出現肝區疼痛,黃疸;骨轉移出現骨痛等。


2﹒體徵

晚期可有發熱、衰竭、惡病質等。上腹部可捫到質硬的腫塊,常有壓痛,幽門部腫塊可出現胃蠕動波、振水音。


胃癌的臨床表現並不典型,而且可以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因此就需要對出現的消化道症狀及時到醫院就診。目前的誤診或漏診原因多由於:存有僥倖心理或對胃癌認識不足。有些患者有輕微的進食阻塞感、上腹痛、食慾缺乏等症狀,不到醫院就診,而是隨便服用市售胃藥來對症治療。


有些患者出現不明誘因的消瘦、乏力等症狀,認為自己是由於工作疲勞、精神壓力過大等因素造成,並未及時就醫。認為胃病是中老年人的毛病,年輕人胃疼肯定是飲食不當引起的。


醫學研究顯示,胃從正常狀態到癌的演變,常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階段。一般都在幾年至十多年,即使發展迅速,也要好幾年時間。若在這段過程中進行檢查,就有可能及時發現並阻斷胃癌的發生或發展,其預後結果必定大不一樣。


生活中,胃痛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似乎沒啥大問題,但一檢查出胃癌,恐怕就有天塌的感覺。那麼,"胃痛"離"胃癌"到底有多遠?有沒有衡量和判斷的標準?其實,任何疾病治療的途徑都應該是先診斷,再給予相應的對症治療。事實上,早期胃癌的表現,類似於潰瘍病或胃炎的症狀,如反酸、噁心、厭食,隨著疼痛的加重,體重會進一步下降,且有消瘦、貧血等症狀。


儘管許多人的胃疼就是一般性胃炎,但最後發展成胃癌的亦不在少數。這就提醒有胃病家族史、又反覆出現胃痛症狀的人,應提高警惕。而那些生活無規律、工作緊張繁忙,且長期吃醃製品或發黴食物的人,更應及時體檢,進行排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