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上廣打拼了十年,我的家在哪兒?

在北上廣打拼了十年,我的家在哪兒?

文|柏祤

編|肆惜

在北上廣打拼了十年,我的家在哪兒?

1

自離家求學以來,轉瞬已經十年。

兒時父母總教導:

“要做一個有夢想的人,去更大的世界打拼”。

時過境遷,在外打拼已成現實,可是這離家後的歸途卻變得不知何時遇,不知如何求。

2

去北上廣深打拼,彷彿是一種對年輕人的褒獎。

遠離家鄉,為了夢想,奔赴前程。這字字句句中飽含了對未來的希望,對勇氣的誇獎,對年輕人的刮目相看。

可是這離家的苦楚中包含的不願,不甘和不得已又要如何自洽呢。

3

生命就像是一錐紡絲,父母在一端,我們在另一端。我們從父母的身體裡抽出絲,裹成線,一絲一縷的繞向自己。如此一來,最美的人生當是我帶著你的樣子,紡出另一錐絲,等待自己的孩子挑出頭,紡出線。可是,奔赴他鄉的我們,從邁出故土的那一刻起,就要揮劍斬絲,不再回頭了。

與其說是不再回頭,不如說是不敢回頭。從離家的那一刻起,多少帶有點“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悲壯。離家之後倘若不能衣錦體面,似乎就不能夠風光還鄉。所以一旦做出選擇,便也就只好奮不顧身的直奔南牆。只是選擇好做,道路難走,更何況揹負了太多的希望和人生的夢想。衣食能否足尚且不論,但是踏上火車後,“輝煌”就註定要成為必然。至於到底是輝煌在了早上的麵包還是在父母的微信上,便不那麼重要了。

4

奔赴他鄉以求前程,這話是真的。可是其中更包含著我們希望父母、子女因此享受優質生活的夢想。

凡事皆有代價,在此便是我們的不管不顧和揹負沉重。中國走到今天,讓年輕人能夠選擇自己希望的人生,不得不說是里程碑式的進步。只是,奔赴他鄉的代價不只是難同父母共進一桌餐食那麼簡單。你我生活之困苦,父母年老之病痛,子女成長之期盼,雖然在微信裡偽裝成一片祥和,卻騙不了任何人。在外拼搏的忙碌中,難以服侍父母於膝下之悔恨,恐怕是這輩子都難以磨滅的愧疚和遺憾。

5

十年離家,年年歸時皆離別。

開始那幾年尚有假期並不覺得不妥。可後來年年回去七天不足,每次回去便能夠清楚地看到父母的衰老。母親的皺紋,父親的銀絲,祖輩愈發糊塗而不再清楚的記得我這個孫兒。終於走到現在,老人們開始陸續告別曾經的舞臺,父母開始反覆叮嚀,轉臉便忘記自己剛囑咐過什麼。

時間這事兒是公平卻又不公平的父母衰老,祖輩辭世皆因時間已到。可是同樣的時間,我們的事業卻並沒有按照約定取得如何的成績。父母所在便是家,所以我無時無刻的希望著能夠將父母帶到自己打拼的城市,期盼這裡的一切能夠讓他們的晚年過得更好。可是,高昂的生活成本讓人望而卻步,甚至自己能否立足尚且未知。若不曾風光便不得歸家,可風光又談何容易?這家,到底何時能歸啊。

6

龍應臺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就在這“不必追”的背影之後,是含淚的決絕和對生活的不甘。我們提起行李如飛蛾撲火般走向未知。所求之事尚不明確,卻義無反顧的放棄一切。曾經有人說這是年輕的特權,實則這是在用年輕的生命向生活不公發出的抗爭。芸芸眾生,哪有那麼多的野心和抱負。所求之事不過是一粥一菜的平常和父母子女的平淡安康。

7

一切艱險皆可放棄,實若不行便回到那座小城生活,樂得清閒又有何不可。前些年事業受挫,我便和母親聊及此事。她說:

“你能回來,我們自然是高興的。誰不願意享受天倫之樂。可是,拋開好男兒志在四方的論調,今天你若放棄了你所堅持的,日後便將要由你的孩子來完成。而我們的隱忍將由你來承受。世事不會平白來,更不會平白去,不過是一代代人之間的接力罷了。

母親說的對。生命的力量在於傳承,其殘忍亦在於此。我們這些年輕人走在今天這個時間線上,若要打破原有的生活軌跡,就必然要在揹負對父母難孝順和對子女難慈悲之間的兩難。

師母曾對我們說:

“你們父母尚在,可我沒了。父母在便還有家,可我已經無處可歸了。孩子們,且行且珍重”。

從我踏上火車的那一刻起,我曾在日記裡寫下這樣一段話:

“這一別,便是要狠心斬斷自己的根,要重新找一片土壤,活下去了”。

8

從離家的那一刻起,我們便開始永無止境的尋找歸途。

我們在這繁華都市裡日夜勞作,銜土築巢。

到頭來所為之事怕早以不在乎是否光鮮,有無夢想。

所希望的,不過是找一處棲身之所,尋一條歸家之路吧。

只是,這回家的路,又在何處。


作者:柏祤,90後空巢痘奶,隨雨生,伴月亡。看盡晨光攜夕陽。

編輯:肆惜,女,身高174愛聽、愛寫故事的女神經,工科博士在讀,拼了老命在情懷和地氣之間尋找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