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文,別放棄

讀論文,別放棄

這一年,你讀了多少書?

去年,回答這個問題,我會拉出長長的清單,滔滔不絕。

今年,我的讀書清單短了,論文的目錄多了,我的知識結構悄悄改變了。

讀論文,要求高麼?我也是學術小白,既沒專業背景,也不做科研,讀論文,依然給了我樂趣。


學海有扁舟


如果把知識比作水流,從源頭山巔,到江河湖海,百轉千回,流遍大地。從小河到大江,到大江到湖海,知識離你更近了,也漸漸失去了源頭的甘洌。

書讀的越多,我越來越嚮往水源秘境,論文是駛向那裡的扁舟。

這葉舟,更快,論文來自科研一線,是學者交流的工具,學會讀論文,好比加入了他們的私聊群。

這葉舟,更齊,論文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接力,講新觀點前,要講清前人的脈絡。讓你輕易從一個點,穿梭到一個面。

這葉舟,更穩,論文有嚴格的審核,有同行的把關。學者用行動說話,不斷傳承那些優秀的作品,衡量一本書的好壞比較主觀,衡量一篇論文的好壞更客觀。

不誇張地說,站到源頭,讓你的知識領先5~10年。


功夫在詩外


論文這麼好,為什麼讀的人這麼少?

從中國知網下載一篇論文,新手的第一感覺是每個字都認識,但連起來看不懂。

複雜的句式,繁多的術語,冗長的註釋,每一個都挑戰著閱讀者的神經。

這麼枯燥的東西,還有人讀得津津有味,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別放棄,好東西總有代價,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讀論文,先站的更高。


第一個障礙,主題,你得知道論文寫的是什麼?知其所以然,才易知其然。

作者主攻的方向不同,寫法也不一樣,雖然都是論文,但差別不小,就好比你不能用議論文的法子讀散文,校準定位,你才不會跑偏。

如果你一頭霧水,先從綜述論文上手,尤其是國外權威的綜述,這類論文,類似領域的百科全書,先縱覽全貌,再按圖索驥。

有的論文是理論研究,作者在開腦洞,提思路,重在邏輯嚴謹和思維創新。比如耳熟能詳的進化論、相對論,都屬此類,思考著探索世界。

有的論文是定性研究,探討的是人文事件,類似調查研究,會列舉很多案例,並歸納原因,比如從高效能人士的案例中,提煉出七個習慣。

更常見的論文是實驗研究,定量驗證某些理論、效應,會提供很多數據和圖表。無論是探索自然,還是洞察人性,實驗是開路先鋒。

論文和書籍不同,書籍常由上向下展開,而學術往往由下至上摸索,好比盲人摸象,一篇論文聚焦一個側面,聚集在一起才現全貌。身為新手,起步別陷入細節,而是先擴大邊界,再找到焦點就好。


第二個障礙,結構,你知道論文怎麼寫的,也就知道怎麼讀了。

有人說論文堪比八股文,有一定道理,寫論文,有格式規範。這是把雙刃劍,讀起來千篇一律,讓人覺得枯燥,讀起來整齊劃一,也會提升提取信息的效率。

相比書籍,論文舉例很少,也不用什麼修辭,只是休閒地掃視,你容易被催眠。論文不提供休閒,也不滿足好奇,論文的價值是傳遞信息,如果你渴望信息,願意投入注意,會讓你用更短的時間得到更多。

一篇論文動不動幾萬字,通篇去讀挺反人性。你需要利用捷徑:摘要。這是張知識的縮略圖。

你要帶著問題求知,第一遍我會讀得很快,只是想知道這篇文章能否引起我的興趣。如果決定讀第二遍,我就會放慢速度並關注細節。

經濟學家豪澤談到,讀摘要時,嘗試回答五個問題:

第一是論文在文獻裡的定位,定位是指這篇文章屬於哪支文獻,第二是這篇文章做什麼,第三是為什麼做,第四是發現了什麼,第五是這些發現有什麼意義。

然後這五句其實各自對應文章的一部分,第一句是引言,第二句是研究設計,第三句是待檢驗假設或文獻討論,第四句是研究結果,第五句是結論。也就是說,摘要每一句話都是正文一個部分的總結。

論文不是一篇一篇的讀,而是一批一批的掃,當讀過更多論文時,你會更快地答出這些問題。

數量上來了,優勢也就出現了,弱水三千,獨取一瓢。


第三個障礙,語義,論文寫的是什麼?讀時隱約有些感覺,但又磕磕絆絆,講不清楚。

論文中有專業術語,還有看起來古怪的表述。理解它們,不是盯住術語本身,而是要明白背後的思考路徑,站在作者角度思考。術語是無窮的,認知方式是有限的。

專家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在領域內約定俗成,但領域外卻無從察覺,也是新手面前的無形壁壘,打破了這個壁壘,也就踩上了入門的階梯。

在《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中,珀金斯教授用四位偉人來類比四種主要認知方式。

歐幾里得式認知:為我們提供了形式化的演繹推理,就是廣義上的猜想與證明。以定義、公理、已證實的定理、廣泛概括的各種數學對象和系統為基礎,藉助於證明機制,嚴謹的數學才得以建立。

培根式認知:是實驗的思維,從假設開始,即基於觀察和思考提出的一個概括性命題。即大膽假設, 然後小心求證。

牛頓式認知:是建立數學模型。通過構建數學模型來描述現實情境。並通過數學推理得出各種含義及預測,最後再回歸現實生活。

修昔底德式認知:是歷史學的認知方式,解釋原始資料、批判性地探討其中可能的偏見、拼接多元資料,進而建構歷史敘事。

讀論文,別放棄

其中,學校裡教的不多,但論文中廣泛使用的是培根式認知,實驗思維是科學研究的基石。

如劉夙老師所說,實驗的本質,就是通過人工手段來控制自然,構建一個暫時的、局部的「人工自然」。構建人工自然的好處是,在正常狀態下受到種種干擾和遮蔽的自然規律,可以在受控的環境下暴露出來。

人類通過發揮求力意志來「拷打」這種被人為控制的自然,就可以求得可靠的自然定律,從而能夠讓人改造自然、為自己造福。

實驗是一種「人工自然」,介於想象世界和現實世界間,從生活而來,又與生活分離。

哪怕同一個主題,也有多種認知方式,互相沒有可比性。作為新手,先走穩,再起速,把握住主線,不隨意跳躍。


功夫在詩外,搞清規則,打牢基礎,讀論文時,底氣就足了。


行動中精進


邁過這幾座大山,你面前已是平川,若要全速前行,你還會面臨歧路,別蒙著頭衝,選一條省力的道路。


讀英文還是讀中文,是不是學好英文,才開始讀?畢竟學術的中心在國外,大多經典論文都是英文寫的。

我的英文就不咋樣,我選擇翻譯後閱讀,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翻譯軟件已經能解決大部分翻譯問題。

推薦最近火起來的翻譯工具 DeepL Translator,準確率相當之高。如果文獻較老,無法提取文本,你也可以使用 Bob 截屏翻譯。


找到了方向,繼續前進,但論文這麼多,從哪裡下手?

這早有答案。論文有載體,載體分等級,處於「靠譜」到「不靠譜」的兩極之間,等級越高的越靠譜。

優先選擇幾本耳熟能詳的「神仙妖怪」級別期刊,各領域也都有公認的頂級期刊列表。

讀論文,別放棄

你還能從靠譜的專家出發,找到他們寫的綜述和專著。比如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在決策領域編了一些科研專著,他篩選了領域內優秀論文,提煉了關鍵信息,從這裡入手,你可以坐享其成。


論文讀完了,但感覺蜻蜓點水,無法讀深,該怎麼辦?

這時候,你該跳出論文本身,看看各方評價。論文有著全世界共享的唯一編號,讓你方便地追蹤各方評價。多去讀一些反對意見,做些正反對比,容易啟發思維。

反對者是最瞭解作者的,提出反駁,要先吃透原作的思想,比如德國科學家吉仁則在《適應性思維》中反駁了卡尼曼的很多研究,卡尼曼也奮起回應,跟蹤這整場交鋒,你將有更全面的認識。


小問題,有時是大麻煩,感覺到阻力,繞個彎,別放棄,學會聰明地偷懶。

目視遠方,不計較方寸的得失,勿失初心,在行動中持續精進。


讀論文,別放棄


讀論文要多長時間?新手可能需要一個小時才能理解一篇相對容易的論文,需要三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繼續深入。

讀論文,你要相信時間,剛開始速度慢,但會越來越快,產生複利。

讀論文,你要付出努力,這是少數人才做得到的事,逆流而上,即是優勢。

從工作生活著手,找到興趣話題,學習思維習慣,由一個點出發,展開到一個又一個面。

你可以選擇向麻煩妥協,去擁抱自然的體驗,你也可以向知性靠近,去解鎖廣闊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