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

一、引言

國際社會要捍衛反法西斯戰爭為世界贏得的民主、自由、和平,最好的紀念莫過於回首歷史,看看法西斯主義是怎樣興起又怎樣滅亡的,想想戰爭是為什麼發生、戰火又是怎樣蔓延的,再看看全世界正義的力量是怎樣聯合起來並最終奪取勝利的。回首歷史的方式之一是讀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書籍,尤其是第一手的史料,而溫斯頓·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不錯的選擇。

歷史資料中,當事人的記述比後人編纂的傳記、紀實更真切,而瞭解事件核心內容的重要人物的回憶又遠勝於處於外圍的一般人的回憶。丘吉爾是“二戰”盟國的“三巨頭”(如算上蔣介石是“四巨頭”)之一,在盟國高層運籌帷幄,詳知戰爭的全過程。同為“巨頭”的羅斯福沒有活到戰爭最後勝利的一天,還沒來得及回憶 ;斯大林不是那種想把自己所作所為暴露給別人的人,就是有條件他也註定不會寫回憶錄 ;近年有蔣介石的日記公之於世,但蔣介石有中國士大夫內斂、隱忍的傳統,日記很簡略,許多事情是半說半藏,真實想法很難揣摩。對立面軸心國的罪魁禍首都死於非命,希特勒失敗前畏罪自殺,東條英機被遠東國際法庭處以絞刑,他們都沒有寫回憶,墨索里尼寫了一些回憶,但遠沒有完成時,就和情婦被游擊隊暴屍街頭。如此說來,丘吉爾六大卷(中丘吉爾筆下的戰爭風雲袁晞21文本約三百六十萬字)完整而充分的回憶錄更顯珍貴。

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


二、丘吉爾的親身經歷

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以自己親身經歷寫成的,記述從一九一九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一時期的重大國際事件和大戰的進程,主要敘述了英國在戰爭中的政治和軍事活動。這幾十年中,丘吉爾擔任過軍需大臣、財政大臣、海軍大臣等重要職務,直至大戰時期五年的聯合政府首相。他在書中引用了大量政府文件、會議記錄、來往函電和他個人保存的記錄等檔案材料,丘吉爾說:“與現在事實真相大白後我可能寫出的任何著作相比較,這些文件是更加確實可靠的記載,而且,我相信,它們能更確切地說明當時所發生的事件和當時的看法。在這些文件中,雖然包括一些後來證明是未曾言中的意見和預測,但是我希望通過整個文件可以判斷我個人在這次戰爭中的功過。”“它們所描繪出來的當時發生的事件,較諸事後追憶的任何東西,更為逼真。”除去觀點不說,僅他個人的親身經歷和這些史料就使回憶錄價值非同一般。丘吉爾回憶錄英文原版於一九四八至一九五四年陸續出版。六卷分別是《風雲緊急》、《最光輝的時刻》、《偉大的同盟》、《命運的關鍵》、《緊縮包圍圈》、《勝利與悲劇》。商務印書館版的中譯本是根據一九五四至一九七一年各卷新版翻譯的。

丘吉爾為本書寫的名言是 :“戰爭時 :堅決剛毅 ;失敗時 :頑強不屈 ;勝利時 :寬容敦厚 ;和平時 :友好親善。”體現了一位政治家的氣質和胸懷。

回憶錄的第一卷同其他各卷不同,從一九一九年寫到一九四○年五月,時間跨度二十餘年。雖然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說起,但都是圍繞著為什麼會爆發又一次世界大戰的這個主題,論述《凡爾賽和約》的不合理、納粹黨上臺和德國重整軍備、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讓希特勒得寸進尺,最終釀成了慘絕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凡爾賽和約》不合理不公正,為德國的重新崛起埋下了伏筆,法國福煦元帥在和約剛簽訂時就說 :“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從一九一八到一九三九年,福煦不幸言中。

丘吉爾認為和約有幾個重大失誤,一是和約中關於經濟的條文“苛狠和愚蠢,竟達到顯然不能實現的程度”。逼著德國人走上絕路。二是徹底拆散了奧匈帝國,成立了許多中小民族國家,而“這些民族沒有一個有足夠的力量和活力能夠以自己的力量抵抗來自重新振興的德國或俄國的壓力”。對德國來說,丘吉爾認為魏瑪共和國並不是德國人民自己的選擇,“魏瑪共和連同它所有的自由主義的裝飾和祝福,都被視為由敵人強加給他們的,它不能取得德國人民的忠心和吸引他們的想象力”。政治家的軟弱和民眾的彷徨,使德國政治出現真空。“一個具有殘暴天性的狂人,前所未見的侵蝕人類心靈的極其刻毒的仇恨的集中代表,就大踏步地跨進了這個真空—這個人就是下士希特勒。”丘吉爾為本卷定的主題是 :“英語民族如何由於他們的不明智、麻痺大意和好心腸而聽任惡人重新武裝。”他用大量筆墨寫英法兩國政府對法西斯國家懷抱幻想、懦弱退讓,讓希特勒做大做強。作為英國政治家,丘吉爾認為 :“英國人民的最大利益,似乎在於調和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紛爭,此外似乎沒有其他利益可以與此相比或與此相牴觸。”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丘吉爾一直致力於他認為的這一最大利益。而希特勒的崛起和法國人的恐懼使“調和”以失敗告終。

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


三、兩次世界大戰的親歷者

丘吉爾親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他說 :“我也許是唯一的身居政府高位並經歷了有歷史記載以來兩次最大劫難的人。”正是因為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切實瞭解和深刻認識,有對戰後國際局勢的獨到而全面的分析,他對戰爭的預判遠比當時內維爾·張伯倫為首相的英國政府高明。在議會、在媒體,他或大聲疾呼或苦口婆心,向英國政府和民眾一遍又一遍地說希特勒的和平言辭不能相信、戰爭就要到來,可響應者寥寥。

丘吉爾說協約國把德國軍隊限定為十萬人,但不能控制這十萬兵員的素質,以這十萬人為骨幹,一旦需要,“小兵就會變成軍士,軍士就會變成軍官”,極大地擴充軍隊。他認為:“至少到一九三四年,我們還可以不損一兵一卒來阻止德國重整軍備。我們所缺少的,決不是時間。”但國際社會卻無所作為,並且在德國加緊重整軍備的同時,英國和法國卻還在大談和平、裁軍,以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以為英國是一個已被嚇倒的、精神萎靡的老婦,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也只是嚇人而已,無論如何也沒有發動戰爭的能力”。以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為代表的英國政治家誤判了歐洲局勢,英法兩國先是默認了德國強奪奧地利,接著又在慕尼黑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如丘吉爾的聲明所說 :“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兩國的壓力下被分割,這無異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從慕尼黑回來,連性格懦弱的墨索里尼都敢譏諷張伯倫一夥,他對擔任外長的女婿齊亞諾說 :“這些人同創造了大英帝國的弗朗西斯·德拉克船長和其他偉大的冒險家不是用同樣的材料做成的人。說到底,他們不過是富貴世家的沒出息的末代子孫而已。”而張伯倫卻信心滿滿地在首相官邸的窗戶前向英國民眾揮動著他從慕尼黑拿回的那張紙說 :“在我國曆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到唐寧街,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不到一年,槍炮聲就驚醒了沉睡的夢,張伯倫的和平夢想成了歷史笑柄—雖然張伯倫生前已十分懊悔,並在戰時內閣的崗位上鞠躬盡瘁。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向德國宣戰 ;

一九四○年五月德國進攻法國和荷蘭、比利時,戰火從東歐燃到西歐,全面戰爭開始,重任落在丘吉爾肩上—戰時內閣首相。“我終於獲得指揮全局的大權了。我覺得我好像是正在和命運一同前進,而我以往的全部生活,不過是為了這個時刻,為承擔這種考驗而進行的一種準備罷了。”從這一時刻起,丘吉爾領導英國直到戰勝法西斯德國。

第二卷時間段是法國淪陷到一九四○年底,僅僅有七個月,第三卷是寫一九四一年,兩卷所記錄的時間雖短,卻是英國和丘吉爾最艱難的時期。從英國單獨堅守、歷盡艱辛,直到蘇聯和美國參加這場大戰。

“我沒有別的,我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貢獻給大家。”剛擔任首相的丘吉爾對下院說的話,鼓舞著英國人民併成為一個時代的名言。《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評價丘吉爾在“二戰”中對英國的作用時說 :“他滔滔不絕的辯才,旺盛的精力、不屈的堅毅性格,鼓舞了英國人的人心。”其實丘吉爾也不是時時堅定而有雄心。他自己在回憶錄中坦陳,在法國軍隊土崩瓦解、德國轟炸倫敦並準備入侵英倫三島,而美國又在孤立主義的影響下為是否通過租借法案糾纏時,他和英國真有些扛不住了,準備在本土戰敗退到海外殖民地。是希特勒利令智昏轉向東線進攻蘇聯,是日本喪心病狂轟炸珍珠港,才讓大英帝國緩過一口氣來,看到了光明的前景。自認為對世界局勢瞭如指掌的丘吉爾也不是事事都料事如神,一九四一年夏天,他擔心在嚴寒的冬季到來之前蘇聯會被德軍攻陷,他也承認,他曾經毫不遲疑地相信日本不會進攻美國。

第四卷和第五卷記述“珍珠港事件”後到諾曼底登陸前,是盟軍從轉折走向勝利的歷程。走向勝利也遠非一帆風順,用丘吉爾的話說,經常是生死攸關、危機四伏,還有極端難熬的等待,中途島、阿拉曼、西西里都是苦戰,考驗著智慧、力量和堅韌。丘吉爾對盟國官兵多加讚揚,從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和韋維爾、蒙哥馬利等將軍到普通士兵,對於敵方也有恰當的肯定。他對隆美爾的軍事天才,對進攻克裡特島的德軍傘兵的戰術素養評價甚高 ;他說進攻馬來半島的日本人“有勇敢而熟練的戰術和制空權”,“日本海軍航空戰術的成功與力量是可怕的”,並認為德意空軍沒有這樣高的水平。

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


四、敦刻爾克大撤退

對於一些具體的戰例,丘吉爾也有自己的見解,僅舉敦刻爾克撤退一例。一般史料多認為是希特勒出於政治動機,留下與英國單獨媾和的機會,暫停了在海岸對敵軍的最後一擊。丘吉爾則依據繳獲的德軍文件認為,是前線司令官龍德施泰特對來到前線的希特勒說,他的裝甲部隊已前進了那麼遠,力量已大大減弱,需要停下來整頓、重新部署,以便對敵人進行最後的打擊。希特勒“完全同意”。德軍停止了進攻。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曾命令裝甲部隊繼續前進,“龍德施泰特仗著有希特勒的口頭答應,竟對這道命令置之不理”。以致本以為只能救出四萬多人的盟軍有三十三萬八千多人登上英國海岸,這些官兵後來成為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主力。

外交博弈也是貫穿全書的主要內容,在美國參戰前,丘吉爾以大量信件向羅斯福陳述英國失敗對美國的不利,力促美國增加援助並儘快通過租借法案 ;“珍珠港事件”後,丘吉爾又敦促美國加快出兵的速度和規模。在法國陷落後,丘吉爾奉勸日本不要在亞洲打擊英國,並在信中告訴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德國不會給日本任何好處,離間德日。而滑頭的日本人總是模稜兩可,在歐洲列強的紛爭中鑽空子。丘吉爾還重點描述了爾虞我詐的蘇德關係,一九四○年十一月,希特勒對來訪的莫洛托夫說,英國完蛋了,蘇聯應參與德國劃分新的勢力範圍的安排,“一切對這份破產者的財產感興趣的國家,彼此都應當盡棄前嫌,專心考慮瓜分英帝國的問題”。剛說過這話一個月,希特勒便親筆簽署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莎”作戰計劃,背信棄義、寡廉鮮恥。斯大林對希特勒一直將信將疑,若即若離。丘吉爾詳述了英美和蘇聯在戰時物資分配、第二戰場開闢、戰後國界劃分的爭議。書中評述的希特勒與墨索里尼的關係可以說是罪惡的同謀者既勾結又爭奪的範本。還有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對德意口是心非,他的惡劣品質反而有利於盟國。

“二戰”軍事鬥爭、實力比拼、外交博弈的結果是丘吉爾將戰前大英帝國的世界霸權拱手送給了美國,這樣的結果大概非丘吉爾所願,但也無可奈何。早在戰爭初期丘吉爾就意識到美國崛起的必然,到一九四二年秋天英美製訂在北非登陸的“火炬”計劃時,他向羅斯福明確表示 :“我認為,我在整個‘火炬’計劃中,在軍事和政治方面,都是你的副手。”從此,丘吉爾一直注意保持這個“副手”的身份。英美早先曾商定,“霸王”作戰計劃的司令官應該是英國人,到魁北克會議時,丘吉爾感到,即使英美兩國以相等兵力在法國登陸,但之後美軍將在戰鬥中佔巨大優勢。“戰略處的指揮權,通常主要操在兵力比較雄厚的一方手中。”“我自己主動地向總統提議,應當任命一個美國司令官來指揮對法國的進攻。”隨後,這一光榮的使命落到了艾森豪威爾肩上。在英美意見不同的事情上,丘吉爾大多是說服美國人,但羅斯福堅持不讓步的,他都依了美國人。丘吉爾在回憶錄中強調,說他要放棄“霸王”計劃,想用英美主要力量在巴爾幹半島發動戰役是“無稽之談”。戰後許多史家說美國人想更快戰勝德國,堅持從法國登陸 ;而丘吉爾更深謀遠慮地想到戰後的勢力範圍,主張從南歐向北進攻,以便西方比蘇聯控制更多的歐洲。丘吉爾說他要求在東南歐用兵,是為了戰略上配合諾曼底登陸,更好地使用英美在地中海地區的兵力。

第六卷的記錄時間是從一九四四年六月至大戰結束,丘吉爾更多寫到英美之間、英美和蘇聯之間的戰略分歧及對戰後的影響。關於對德的最後戰略,美國人更想德國儘快崩潰,丘吉爾則更多考慮戰後歐洲的格局,想讓美英軍隊儘量向東深入德國。雖然英美和蘇聯有許多爭議,但在戰時還是保持著盟國的合作和友誼,從德黑蘭會議到雅爾塔會議,三巨頭都相當坦誠,既討論戰爭方針,也議論戰後如何維持和平。談到德黑蘭會議時,丘吉爾說 :“我們三人的會26議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不僅對於我們當代的人民,而且對於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否生活在和平世界裡,都是關係重大的。”“這次會議大約代表全人類中十二億到十四億的人民,他們的命運取決於我們達成正確的結論。”

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


五、戰後新秩序

關於戰後的世界,丘吉爾在盟軍已佔上風的一九四三年就同羅斯福探討建立聯合國式的國際組織,自視甚高的丘吉爾也不敢妄測未來,只是希望英美“同俄國和睦相處,並保持一種友好的均勢。再往後的事情,我就不能用凡胎肉眼去預見了”。在丘吉爾筆下,斯大林、羅斯福和杜魯門都非常生動有趣,雖性格各異,但都具有大國領袖的魅力,也都有高超的智慧和決斷的魄力。

戰前和戰後的內容在全書佔的比重不大,但對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關心國際政治的人卻很有教益,如何認清國際形勢?如何區分眼前利益和長遠戰略?政治家的遠見和短視對國家的益損如此分明,丘吉爾和張伯倫是正反兩方面很好的例子。而戰後世界格局的變化一直影響到今天的形勢。“在億萬人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和犧牲並取得了正義事業的勝利之後,我們仍然沒有得到和平或安全。”這是丘吉爾對戰爭結果悲觀的總結。

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