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東 : 李莊行——文化體驗及感悟

楊旭東

多年前在宜賓參加一次會議之際,匆匆去過一趟李莊,但時間太緊,看的不全,體驗不深,中國營造學社和慄峰山史語所兩處重要舊址都未走到,僅留下一點廟宇及抗戰文化的初略印象。自看完了嶽南先生的大作《南渡北歸》後深受感染,久久不能平靜,大師雖己遠去,但留下的風範、趣事、佳話猶存。

為了進一步加深瞭解,實地接近那段難忘的歷史,觸摸小鎮特有的文化遺產,緬懷先賢,回望遠走的大師,感受其獨特的文化氛圍,遂產生了再訪李莊村的念頭。

楊旭東 : 李莊行——文化體驗及感悟

近日正好借國慶假期從上海回到自貢探望父母機會,帶著已久的心願,一大早便攜家人驅車前往李莊,先是經過一段G85高速,到達宜賓市後跨越了岷江、金沙江上兩座大橋,從蜀南大道轉入鹽李路,沿長江邊一路行駛17公里便很快抵達了萬里長江第一古鎮——李莊。

深秋時節的川南地區秋高氣爽,氣候宜人,李莊位於長江南岸,山青水秀,民風淳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據史料考證有1460多年的建鎮史。這裡文物古蹟眾多,成規模的古建築群臨江排列而建,小巷院子巧妙佈局其中,樓臺亭閣隨處可見,極具明清建築風格,古樸、深邃的韻味讓小鎮的人文氣息顯得更加濃郁。小小的李莊獨具魅力和影響,聲名遠播,頗有名氣,它承載了一段國人難以忘懷的歷史,增添了特別的色彩,既是一處充滿傳統文化涵養和歷史遺蹟沉澱的川南古鎮,更是訴說抗戰風雲與滄桑的一個特殊名鎮,有人稱道“東部有周莊,西部有李莊”。

楊旭東 : 李莊行——文化體驗及感悟

抗日戰爭期間,神州山河破碎,民族危難,李莊人展示了博大的家國情懷和歷史擔當,在之前同濟大學派人與南溪縣洽談遭婉拒的情況下,李莊方面獲悉後主動伸出援手,羅南陔先生邀請鎮上多位士紳、權貴人物到家中廳堂商議,經過一番議論最終達成共識,隨後便發出了“同濟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電報。短短十六字電文簡明清晰、擲地有聲、字字千鈞,其遠見、膽略、大義與情懷著實令人佩服,心生敬意。

李莊人主動相邀,盡其所能,鼎力相助,讓同濟大學大為欣喜。經過簡短籌劃和安排,很快同濟大學率先遷來,緊隨其後中央研究院、中國營造學社、中央博物院、金陵大學、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相繼遷駐於此。與此同時從北京故宮博物院南遷輾轉運來李莊的上千箱珍貴文物也放置在張家祠內保存,長達五、六年之久。

可以毫不誇張地講,那個時候古老的李莊小鎮成為在戰火紛飛年代一處難得的安穩的“諾亞方舟”,為保護和延續國家文脈起到了重要的支點作用,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一個註定在中國現代文化歷史上留下深刻標記的新的文化中心在此偏僻之地孕育而成。

一時間內,一群群、一路路的“下江人”通過水陸交通迅速匯聚到這裡,原來僅三千多人的小鎮最多時接納安置了上萬名外來人口。在當時十分落後的交通條件下,較短時間內那麼多人員及部分重要的科研、教學物資的遷移其艱險與曲折過程真是難以想象。

在滾滾而來的人流中,全國一批大名鼎鼎的專家、學者雲集小鎮,群星薈萃,李濟、傳斯年、董作賓、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童第周、吳定良、勞乾等等。他們在戰時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依然不忘學術追求,潛心堅持科研教學,著書立說,傳承文化,培養學子,真可謂碩果累累:梁思成大師的槓鼎之作巜中國建築史》、“甲古文之父”—董作賓的名著巜殷歷譜》即在此完成;“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舉債從小鎮舊貨攤上買回一臺舊的德國製造的顯微鏡,借用乾電池和煤油燈,甚至窗臺上的陽光做實驗,居然取得了領先世界的生物胚胎實驗研究成果;

一批莘莘學子在此艱難求學,後來許多人士成為新中國的棟樑之才:古建築大師羅哲文1940年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著名的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等,建國後擔任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長期從事古建築的研究,創立了中國特色的古建保護理論,對長城、大運河等一大批重點古遺址、古建築的保護與申遺事業作出了卓著的貢獻,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學界泰斗、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宗教學家任繼愈大師,在學術領域多有深入研究和重大貢獻,1959年10月毛主席與任繼愈之間還進行了一次關於宗教問題的談話,1987年起長達18年擔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他曾在李莊度過了自己的北大研究生階段,獲得了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的文學碩士;當今知名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從醫70餘年,97歲高齡仍站在手術檯上、享有“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國醫於1940年春從馬來西亞回到祖國,先期在昆明同濟大學附中學習,後來被同濟大學醫學院錄取就讀一段時間後,於1946年初轉來李莊繼續就讀。

楊旭東 : 李莊行——文化體驗及感悟

小鎮雖地處偏遠,但戰時與外界也多有交流溝通,這裡曾舉辦過小型文物展覽和《日出》、《雷雨》戲劇演出。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校長、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梅貽琦於1941年6月不辭辛苦從昆明專程趕到李莊走訪慰問,與多位學者交流,還親自指導完成了對幾位北大文科研究生的論文答辯考評。美國著名學者、“中國通”費正清教授、英國知名學者李約瑟博士等國際友人也不遠萬里前來訪問講學,他們的到來是對中國文化抗戰的同情和支持。

楊旭東 : 李莊行——文化體驗及感悟

漫歩在李莊的古寺廟、殿堂、巷道、樓臺、民居、村落之中,在有的民居大院中還不時會看到一些當年遷駐文化機構的標牌(如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長江委水文局上游局)和知名學者舉家租借民宅生活之處(如李濟居住之處),我邊走邊看,若有所思。

80年前這些本該是李莊周邊民眾平時求神拜佛,當地一些大家族和商業幫會等的聚會的重要場地(據說有九宮十八廟之多),竟然成為戰亂中遷駐於此的科研、教學工作場所,雖然擁擠簡陋,物資饋乏,生活異常艱苦,倒也十分僻靜,相較西南聯大常常遭受敵機轟炸的威脅而顯得更為安全,也勉強能夠支撐學者們從事基本的科研教學,這在無意中成為難得的庇護寶地,這些古老的廟宇起到了之前從未預想到過的另類功能。

我想啊,這也許正是在那個戰亂時期發生的小鎮傳統文化與戰時特殊需要的歷史性和諧交匯,在外敵大舉入侵、民族危難之際菩薩也大顯慈悲,幾年間一直保佑著這些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眾多學者學子以及國家文化薪火。雖然一瞬之間有此番神靈作用的想像,但我沉下心來,思來想去,更願意相信這正是幾千年來歷盡劫難、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的顯現。

通過實地觀察與思考,我以為 可以用“既小又大”四個字來形容和概括戰前古老的小鎮與抗戰爆發之後文化機構遷駐的李莊。

之所以說它小,一則是範圍小、人口少,之前小鎮的主要街巷、廟宇、殿堂、民宅等主要分佈在一公里左右的區域內,鎮上人口也只有區區三千多,長期以來大多數當地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及活動往來的地理空間一般不會超過方圓幾十公里;

二則是沉寂已久並不知名,除宜賓地區外,外地、省外的知之者甚少,該處與全國眾多的鄉鎮一樣,在一般地圖上難以找到其標識。

為什麼又說它大呢?理由有三點:

其一是小鎮人胸襟大、情懷大。那幾年李莊主動騰出了那麼多廟堂公共場合,最多時安排接納了上萬名外來人士,一時人滿為患,之前平靜的生活狀態被打亂了,可李莊人並沒有怨言,與“下江人”和諧相處,共克時艱,共度國難,並盡力提供種種幫助和方便;

其二是影響大、能量大。這裡在長達五、六年時間裡活躍著一大群民族的文化精英,甚至可以說是藏龍臥虎,國家級的大師雲集,他們在十分清貧的艱難生活中依然保持著特有的思想情懷和精神風骨,在科研領域和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的重要成果,這實在是小鎮千年大幸。

楊旭東 : 李莊行——文化體驗及感悟

這一特殊的避難人群給古鎮帶來了新的文化、信息和風氣,極大的提高小鎮的地位和知名度,打開了與外界的窗口,增多了人流、物流,中研院史語所開辦小學,除解決自身需要外,還招收當地的適齡兒童,還有多名研究機構的“下江人”與當地女子通婚交融,同濟大學的部分學生投筆從戎,參加入緬遠征軍,投身抗戰前線……。這些都給古老的小鎮打上了戰時特有的文化烙印,其影響力遠遠超出小鎮狹小的活動空間和地域範圍,不僅在國內,乃至戰時的美國、英國等盟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據說從國外寄來信件只要寫上“中國李莊”即能送到。這一時期李莊所發生的事件與活動充分展示了以文抗戰的堅強氣節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文化抗戰歷史,增添一道中國文化的厚重色彩,使小小的李莊成為當時聞名遐邇的、並與重慶、成都、昆明齊名的大後方抗戰文化中心之一;

其三是潛力大、意義大。李莊戰時留下的文化教育遺產十分豐富厚重,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力,流傳的一些故事(如童第周舉債、變賣衣物從舊攤上買回一臺顯微鏡做實驗)仍有很強的感染力,可以說是民族文化和抗戰歷史上一個尚有待繼續深入挖掘的重要寶庫,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以文抗戰,既是一段特殊的文化史,也是抗戰中的一部分。

從目前各景點、舊址展示情況看,主要以圖片文字介紹為主,舊物件、舊資料等比較缺乏,有的復原場景的人物形象及聲光效果還不夠理想,舊址舊貌的保護和維修水平也有待提高,商業服務配套設施的佈局也要適當、適度、適配,避免影響小鎮的文化氛圍。當務之急應抓緊搶救、挖掘、蒐集、整理相關歷史信息、資料及實物,從更大歷史背景和多維視角全面審視、深入研究李莊這段歷史,給國人更多的啟示和教育。可以釆用以文相通、以文連通的方式,聯絡彙集包括大陸、臺灣、海外有關知名專家學者進行高層次的研討,獲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以便進行利用和宣傳。

進入新時期,李莊又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整體環境與建設在科學保護遺產與舊址的同時將會有新的改善和提升。已經欣喜看到在同濟大學的參與和幫助下,李莊的規劃與建設又有新的亮點,有望在打造特色小鎮、保護古蹟、傳承文化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方面探索出一條最佳途徑。

這次在李莊一天的參觀行程中,一改以往走馬觀花的方式,滿懷敬仰,整天浸泡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之中,慢行細品,興致盎然,跑遍了各處各點。

楊旭東 : 李莊行——文化體驗及感悟

先是去往李莊鎮附近的上月坡月亮田,走過一段田間小道,穿過一片竹林來到營造社舊址及梁思成、林徽音舊居,看到復原當年的營造學社的工作場景佈置,栩栩如生,感覺大師好似歸來,十分逼真,令人感慨。隨後按照景區參觀圖的指引依次踏進張家祠、東嶽廟、祖師殿、慧光寺、胡家院子、羅家院子等逐一參觀。慢步走過古街小巷,徘徊、駐足羊街,不時左右環視搜尋,小心翼翼觸摸古宅門窗,大有留戀忘返、意猶未盡的感覺。中午過了許久才有一點飢餓感,於是找到一家小店特意品嚐了當地傳統美食—李莊刀口蒜泥白肉,既是飽腹,也可算是另一文化體驗吧。隨後再次驅車,經過五、六公里蜿蜒曲折的山路終於到達了慄峰山莊,先是爬上山坡察看了殘缺不堪的書院側門,然後再轉去正門沿臺階而上進入舊址展廳參觀。

在一天各處的參觀過程中,還不時聯想起巜南渡北歸》書中描述李莊的部分故事和情景,常常進行對照和思尋,並與家人交流分享。透過細心觀看這些當年遷駐機構和人員活動的舊址、一件件的舊物、一張張的照片和詳實文字介紹,不時還向現場的導遊、工作人員諮詢求證,試圖獲得更多一些歷史點滴信息,盡力尋找早己逝去的大師們的一絲蹤跡,此時此刻彷彿間穿越了時空,大師們的風采重現眼前,真是感慨萬千,滿滿收穫。

李莊之行令人撫今追昔,思緒萬千。新中國70年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鉅變,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當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偉大祖國的地位,李莊那段特殊的歷史也決不會重現。展望未來,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之夢仍須我們銘記歷史,居安思危,珍愛和平,傳承文化,接續奮鬥,把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別了李莊,但內心依舊不捨,我還想再來,三訪李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