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校:安徽大學


每日一校:安徽大學

安徽大學鳥瞰圖

每日一校:安徽大學

安徽大學(Anhui University),簡稱“安大”,坐落於安徽省會合肥市。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教育部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國家”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華文教育基地、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文明校園。是涵蓋理學、工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的安徽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

學校將1928年4月在當時省會安慶市創辦的省立安徽大學作為建校開端。1958年,現安徽大學以合肥大學、原安徽大學物理系為基礎建立;同年9月16日,毛澤東主席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

據2018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四個校區和一個大學科技產業園,佔地面積3200餘畝,建築面積125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350餘萬冊;有1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8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設有26個院(系、部),95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2600餘人;在校生規模約28000餘人,其中研究生7000餘人,全日制本、專科生21800餘人。

院校代碼1035

知名校友

政界

張平、曹其真、駱惠寧、王厚宏、喬傳秀、袁曙宏、吳嘉、王萬賓、楊多良等人。

學術界

汪旭光、穆穆、李揚、焦丹、朱力行、陶農建、丁宏強、聞海虎、夏業良、李嘉禹、李曉光、徐學江、彭樹傑、孫嘉陽、汪田、張俊穎、陳乾旺、傅海安、顧海良、朱勇、陳和本、丁任重、萬輔彬、李進華、蔣傳海、費樹岷、朱新民、韋偉、匡光力、黃德寬、程樺、 王源擴、李仁群、牛立文、許繼榮、吳先良、鄭漢華、陶登松、丁家雲、凌有江、芮必峰、張旺熹。

商界

桂四海、汪靜、張樹武、柏士珍、陳朗、鳳良志、許家貴、餘漸富、陳基華等人。

作家

六六、潘軍、王世停、彭樹傑、盛明富、汪家駟、徐東平、胡野秋、楊黎光、劉傑等人。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60年,安徽省教育廳主管,安徽大學主辦,是面向全國的綜合性學術期刊,雙月刊,大16開,逢單月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南京大學)、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武漢大學)、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國內外以下十餘種重要檢索性文摘和數據庫收錄: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PD)、《化學文摘》(CA)、《劍橋科學文摘》(CSA)、德國《數學文摘》(ZM),俄羅斯《文摘雜誌》(AJ)和《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電子科技文摘》、《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E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文電子期刊服務》(CEPS)等。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

對外交流

學校堅持走開放辦學之路,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是國家公佈的華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獎學金留學生的高校之一。截至2013年,學校與馬里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格林威治大學(University of Greenwich)、哥廷根大學(Goettingen Univer sity)、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等美、英、德、日國家和地區的近92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關係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拓展;先後主辦或承辦15次高水平國際和區域學術交流會議;共有287人次赴國(境)外參加學術會議、開展合作研究、進修、講學等學術交流活動。學校是22個國家華文教育基地和84所接收政府獎學金留學生的高校之一。與智利聖托馬斯大學和烏克蘭哈爾科夫大學、阿塞拜疆的巴庫大學建立孔子學院。


每日一校:安徽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