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成長進步清晰的腳印才能“學而不厭”

看到成長進步清晰的腳印才能“學而不厭”

育鄰夢

看到成長進步清晰的腳印才能“學而不厭”。腳印就是自己相對與同伴的成長排名、獲得獎勵次數的多寡、來自同伴的認同和讚譽,也就印證了“人多飯菜自然香”。激活孩子學習興趣的辦法就是給予他們找到學習路上的同伴兒,讓同伴兒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讓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馬拉松”之旅上隨時都能找到與自己同步的團隊,有團隊前進之路才不會掉隊。因為,人類所進行的一切運動都屬於相對運動,學習成長也不例外,學習進步是自己今天相對昨天的進步,成長、成才是相對同伴兒獲得了更多來自社會的認同與讚譽。

《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學而不厭”意思是學習沒有滿足的時候,比喻非常好學。然而在無論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還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真能做到“學而不厭”的人是極其稀少的。因為,學習並不像飲食和穿衣那般,能夠即時見效、不能解決當下的溫飽問題。同時,生活中人們因食物缺乏而感到餓、缺少了水會感到渴、缺少了休息會感到困,這些都是缺乏已經發生之後神經系統給予的反饋。知識同樣如此,只有“書到用時方恨少”,對於童年期、生活被家長周全照顧的孩子很難感受到知識對生活的價值與意義。

孩子熱愛學習的基礎是有促進學習的環境和學習氛圍、有來自外界的持續監督和促進、有能夠即刻實踐驗證知識有效收益的機會,正是基於此現代學校應運而生。學校創造了專注學業的學習環境、學生之間相互“攀比”學業共同促進的學習氛圍;提供了來自專業老師的授課監督,採取了考評測驗、排名評優等一系列促學手段;學校提供了與社會對接參與實踐檢驗知識的機會,學校與學校之間也會通過運動會、各種賽事綜合檢驗孩子們的學習情況,讓孩子們有機會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查找自己與同伴之間的學習差距。學校是孩子們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小社會,它讓孩子們能清晰看到自己成長進步的清晰腳印、看到自己與同伴之間的成長差距,運用孩子之間追求成長“相對優越感”的攀比心態,以不斷促進孩子們釋放學習潛能量、發掘新的學習興趣,以達到“學而不厭”的目的。

看到成長進步清晰的腳印才能“學而不厭”

學習儲備智慧

學習為儲備

學習為成長活動儲備“糧草”,不比吃飯、睡覺解決當前實用“燃眉”之急。學習的基本邏輯是今天使用昨天已掌握的知識,今天的學習活動實為明天的生活實踐補充知識能量。學習活動最根本問題就是要克服當前生存難題的“應急”式動物本能需求,讓人學會儲備、為應對明天可能遇見的成長問題儲備解答方案。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擁有抽象智慧能力、能通過製造工具、與同伴協作、通過想象改善自我生存環境的生命體,人們通過彼此相互借鑑讓人類智能疊加,進而將世界改造的越來越符合人類意志標準,讓生活變得越來越輕鬆、越來越幸福。

1、人類文明發展必然導致諸多內容“學而無用”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提出人類生存“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些需求分層是根據現代文明而定的,即便是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追求最多的還是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因為,這些需求是人得以存活的基礎,是開展一切人類活動的基石。

原始人時期,人們為了存活而學習捕獵、採摘、防禦,這些技能都是耐以生存的本能,是學而有用也必須用的技能。隨著人類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傳遞,人類開始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經過彙集之後通過語言傳授給下一代。如此代際相傳,知識內容越來越豐富。同時,很多內容也越來越抽象,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等學科都來源於生活,但它們有在某些領域高於生活,它們屬於自然規律的“集大成者”。

人類智慧、經驗的彙集形成了眾多的文明,文明源於人們多生活經歷的總結。然而,世界總在不斷變化之中,而且人類本身也在積極的改造世界。因此,生活中很多知識內容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當它們獨自存在時人們有感覺不到它的用處,比如英語在中國被實用的幾率就非常之少,同理漢語在英語國家同樣不被廣泛實用。但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世界文明的融合業已成為必然,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活動越發頻繁,那些看似“學而無用”的知識逐漸成為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2、學習活動多為儲備

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學習的核心在於儲備知識,以備後用。學習不同於飲食、行走,吃下飯食就能立刻感受到飢飽變化,行走的步數能夠立刻呈現出距離。學習活動在於增長見識,是抽象的技能增長活動。如果把人生的成長活動比作蓋房子,那麼孩子時期的學習就是前期的準備工作,這些準備工作就包括選址、設計、尋找合作單位、收集建築材料等等。

學習活動如同引水入池、積沙向海灘,是點滴、顆粒積累的過程,在短期內無明顯變化可見。學習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過程,如同1的N次方始終等於1,而1.001的N次方卻趨近於無窮大,而每天的學習活動的作用就是1.001中的那個0.001。學習之用在於不斷的儲備,通過日積月累達到“學以致用”的成效。

3、學習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文明由一個一個的文字組成,知識點就是一串文字的綜合表達,文化內容更是眾多知識點的集合,知識本身就是文字通過量的積累到質變的過程。學習活動同理,人們認識單獨的文字和詞彙幾乎是沒有意義的,文字和詞彙需要經過重新編排組合、運用到具體的場景才能表達確切的意義。

學習活動的量變到質變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知識內容本身在個體大腦中的積累,比如一個人認識了數字1-9,當僅有這幾個數字的時候它們不能表示任何訊息,需要等到這個人繼續學會數字組合、與生活交易活動中的物價對等之後才能表達一定的生活訊息;二是,運用該知識的個體數,也就是實用人群,比如某村一個人講漢語他是一個“怪物”、全村人講漢語的時候,漢語就成為了大家日常交流用語,一國使用漢語的時候它就成為了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人是社會性的,達爾文當年就已經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絕對不能單獨存活。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人類相互協作、分工的基礎工具就是信息交流工具——語言,只有個人完全掌握、同伴共同使用的語言才能被廣泛使用,從而完成從量變到質變。比如英語因為英國的殖民活動得以大範圍推廣,漢語在華人聚集的地方通行.......

4、實踐性學習最高效

學習的本質是為更好的生活,知識源於對生活的抽象性總結。知識是抽象化的生活經驗,在學習過程中因為每個人閱歷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理解,甚至誤解或完全不解。那麼,最好的學習活動就是將抽象化的知識還原到生活實踐之中,用實驗的方式呈現。這也正是孩子們對於生活中接觸知識內容容易習得,而課堂上的知識難以理解的重要緣故。因為,生活中接觸的知識要麼是自己實踐得來的有親身體驗;要麼,是具體環境下見到的有場境。

學習活動遵循“母語效應”,同樣遵循實用原則,即生活中所能切身體驗到的內容最容易習得。學習活動在於豐滿成長的羽翼,所以,學習活動並完全能“學以致用”,學習更多的在於儲備,以備急需。

看到成長進步清晰的腳印才能“學而不厭”

學習獲得相對成長優勢

學習為追求相對更好

俗話說:“學而優則仕”,人類社會自文明誕生之日起,文化水平的高低就一直影響著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高低。古有楚人“問鼎中原”,今有抱得名校證書便能獲得更為優越的工作環境,放眼身邊所有的社會性工作沒有一個對適用者不要求“....學歷”。學習成績的好壞,成為標識孩子童年時代好、壞的標籤;學歷高低成為標誌個人才學與能力的標誌,這些都與童年是否專注於學習,是否被“精養”有關。

學習本質是追求某個特定環境中的相對更好,無論是目的性極強的升學考試,還是生活中的工作選擇,無一例外都是選擇相對更好。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人在遇到了一頭老虎,誰能夠活下去,身體強壯的?個子高的?長的漂亮的?都不確定,唯一可確定的就是奔跑相對更快的那個人能夠存活下來。”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教育孩子的成長活動依然遵循。且看高考錄取制度,它並不是一個絕對值,而是根據當年學生整體考試評定的一個相對錄取分值,並且同一所高效在不同省市所採用的錄取分數線還不相同。這也就是說,無論過您學習好與不好,只要您是當年本地區【錄取分區】考生中最優就好。

學習好壞是一個相對概率,人生的成長行為是社會性的,每個人都必定生活在一個公共的社會環境之中,這個環境受時代、地域、鄰里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而人生的學習成長活動也是基於這個環境展開的。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內容來自這個環境人們所具備的生活經驗、認知自然世界的水平、製造工具改善生活的水平以及同齡人的學習能力,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人們對孩子學習好的期待是不相同的,比如有地區更加註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社會實踐、有些地區更加註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有些地區更強調孩子們完成試卷的能力......

生活是正真的“馬拉松”,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與自己、與同伴競爭相對更好,比如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是不是更好,在同樣的成長賽道是不是比同伴跑的快一步。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而幸福感卻是對比出來的;優秀是自我成長出來的,優越感卻是與同伴對比出來;學習進步是努力出來的,成績的好壞卻是對比出來的,誰能夠上更好的中學、誰能夠上雙一流大學、誰能夠獲得高薪的工作同樣也是相對比較的結果。生活中存在各種對比,而只要存在對比就必定追求相對更優,教育引導孩子成長相對更優就是孩子人生追求更好之旅中邁出的第一步。

看到成長進步清晰的腳印才能“學而不厭”

分享促進成長

培養孩子的學習成長自信心

自信,是個體對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項活動而呈現出的心理特質,是面對問題時對自己進行積極、樂觀的心理暗示,是遇事對自身能力做出充分分析後得出戰勝困難的積極心理導向。它是對自我已具備能力和完成任務決心的充分肯定,自信心具有個體差異性,同時深受學習經驗、生活閱歷等綜合成長行為影響。教導孩子成長必定經歷給孩子示範,而後孩子學著做;告訴孩子做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動手做;放手孩子自主完成任務,也就是常說的由你跟我做——>我教你做——>我看你做——>你自己做。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自信心呢?

1、與孩子一起參與社會實踐

人們常說:“實踐出真知”“理論聯繫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切智慧與經驗成果都源於生產、生活實踐,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事物才具有傳承與學習的價值。孩子的學習活動就是為了掌握使用社會生產、生活的工具的技巧,

人類社會生活是集體性的,每個人都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通過獲得他人的幫助成長自己,同時又通過幫助他人獲得更多人的幫助。教學活動教會孩子使用人際間交流的工具語言,認知、標記事物的工具數學,瞭解自然世界方法的生物學、物理學、地理學、化學.....教學活動就是給予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的工具,這些工具並不像生活中餓了享受美食那樣獲得立刻的溫飽反應,需要孩子們跟隨家長和師長一起反覆練習、反覆實踐。

人生的成長活動就是學習並傳承人類社會的文明智慧成果,教學內容來自於人類的生活、生產實踐,是人類總結勞動智慧成果的結晶。教學形式是家長或師長的“言傳身教”,教學內容的載體是語言文字與書籍。語言文字與書籍是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所創造出的最重要的工具,它讓人類之間的信息交流傳遞有了標準化的統一符號與特定的寓意,讓人類文明成果跨時空、跨地域傳播成為可能。語言文字和書籍的出現,讓人類有了種族的差別,同時還第一次讓人大踏步的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成為真正的高等級動物。俄國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世界上書籍有千萬種,每一種都記錄了人們對該領域的認知探索歷程,如史書重點記錄歷史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醫學典籍主要記錄藥物功效、病因、病理以及醫治方法;生物學彙集人類對自然生命的認知;物理學與天文學講述人類觀察自然、總結自然規律;心理學、教育學集中闡述人生成長活動與教學活動規律......不同類型的書籍蘊含了人類成長所必須的不同精神營養。書是人類成長進步的階梯,為前行指明前行的方向,為成長儲備能量。

2、給予孩子獨自成長實踐的機會

人是社會性的生命體,同時也是經驗至尚的動物,人們根據曾經的生產、生活經驗預判並處理當前發生的事情。期望培養孩子的成長自信心,那就需要在孩子平日完成成長任務之時給予他們適當的激勵,讓他們生活中學會如何應對各種不同的生活挑戰。所以,培養孩子的成長自信心就是要給予孩子自主完成成長任務,讓孩子從完成一個個小目標中獲得戰勝困難的信心,讓孩子從易到難適應自己解決成長任務,比如孩子學習語言是從認識單個字開始,逐步經歷詞語、短句,最後形成流利的交際能力;孩子學習走路從扶著物體直立起步,一小步、一小步發展到行走自如......

自信是通過不斷實踐積澱建立起來的,孩子的成長自信不會憑空而生,它是積極參與生活實踐積澱的結晶,腳踏實地的參與社會生產分工勞作才能獲得第一手的成長自信。

看到成長進步清晰的腳印才能“學而不厭”

小馬、松鼠、牛伯伯

《小馬過河》:

馬棚裡住著一匹老馬和一匹小馬。

有一天,老馬對小馬說:“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媽媽做點事嗎?”小馬連蹦帶跳地說:“怎麼不能?我很願意幫您做事。”老馬高興地說:“那好哇,你把這半口袋麥子馱到磨坊去吧。”

小馬馱起麥子,飛快地往磨坊跑去。跑著跑著,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水嘩嘩地流著。小馬為難了,心想:我能不能過去呢?如果媽媽在身邊,問問她該怎麼辦,那多好哇!

他向四周望望,看見一頭老牛在河邊吃草。小馬嗒嗒嗒跑過去,問道:“牛伯伯,請您告訴我,這條河,我能趟過去嗎?”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趟過去。”

小馬聽了老牛的話,立刻跑到河邊,準備趟過去。突然,從樹上跳下一隻松鼠,攔住他大叫:“小馬,別過河,別過河,河水會淹死你的!”小馬吃驚地問:“水很深嗎?”松鼠認真地說:“深得很呢!昨天,我的一個夥伴就是掉進這條河裡淹死的!”

小馬連忙收住腳步,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他嘆了口氣,說:“唉!還是回家問問媽媽吧!”小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媽媽問:“怎麼回來啦?”小馬難為情地說:“一條河擋住了,我……我過不去。”媽媽說:“那條河不是很淺嗎?”

小馬說:“是啊!牛伯伯也這麼說。可是松鼠說河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夥伴呢!”媽媽說:“那麼河水到底是深還是淺?你仔細想過他們的話嗎?”小馬低下了頭,說:“沒……沒想過。”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會明白了。”

小馬跑到河邊,剛剛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來:“怎麼,你不要命啦!”小馬說:“讓我試試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了過去。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獲得真實的成長體驗,比如孩子不可能躺在嬰兒床上學會行走、不可能在陸地上學會游泳、不可能不通過模仿學會任何新技能、坐在實驗室裡始終無法瞭解植物的自然生長狀態……自信源自於生活實踐,源自於不間斷的積澱,自信的力量如同滴水,只有不斷的彙集才能成為溪流、大江、大海。

3、借道表揚

讚揚人也是一項藝術活兒,同樣的精神或物質表揚經過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人傳遞出去,其效果是不相同的。個人成長自信源於外界對成長行為的肯定,人生成長活動可如電子計算機分為輸入與輸出兩項核心功能,輸入是人生成長活動從外界獲取資源,輸出則是利用自生能力為社會建設做貢獻。任何人的成長活動都是社會性的,從社會獲取成長資源,產出又服務社會。因此,個人的成長成績均由外界給予評定,學習成績、社會公信力、個人名望、榮譽稱號等等都源於社會,是社會給予個人成長情況給予的綜合或單項社會貢獻評價,這些被評價的稱謂成為個人自信最核心的來源。也就是說個人成長自信並不是自封、自給自足的,他來自於社會並反饋到社會行為實踐之中。

人們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吸引力法則”會引導孩子向著人們所期待的方向前進,而周圍人【主要是家長和師長】給予孩子的成長評定就如同陽光指引植物生長一樣,會悄無聲息的把孩子引導向設定的那個目標。比如家長誇讚孩子愛好運動,一方面家長就會願意引導孩子去完成各項體育運動,同時孩子也會在被鼓勵的情況下認真的模仿、練習;如果家長認定孩子學習積極、上進,就會樂意用自身的言行引導、鼓勵孩子學習,被激勵的孩子就會更加熱愛學習,這就是虛擬遊戲會時不時給予玩家升級、收益的基本原則。虛擬遊戲給予您升級、收益的本質就是獎勵您參與遊戲的行為......那麼,想要孩子擁有成長自信,同樣不能缺少不間斷的外部激勵,特別是家長和師長生活中的言語激勵。

生活中,人們總有愛照鏡子的習慣,這其實是完成對自我形象認同,也就是通過鏡子完成類似於外界對自身形象的認同。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後天的培養,需要用社會的“肯定”來施肥,需要用“鼓勵”來澆灌。多數人認為因為自信,所以才敢大膽展示自我、表現自我。其實不然,自信的人首先是獲得了自我“照鏡子”式的行為激勵,大膽的展示自我;接下來就是不但的從少數人的肯定哪裡獲取力量、繼續成長,最終成為自信滿滿、受人敬重的公眾人物。因為,當您邁出展示自我的第一步時才開始信任自己,才值得被人肯定或讚譽,不管您在臺上的展示是否成功,敢於站上舞臺就是成功、就有人為您鼓掌。自信源於外界的掌聲和肯定,成長為自信的人,一方面要善於挖掘自己的成長優勢自我肯定;另一方面就是不斷的上臺展示、實踐,聽到掌聲和意見。金子需要先亮出自己的色彩,才能被關注、成為萬人敬仰的寶貝。

看到成長進步清晰的腳印才能“學而不厭”

進步源於被讚譽

同時也積極總結經驗教訓,讓自己做的事情一次比一次好.成功的次數多了,自然對事情就胸有成竹,說話有底氣,緊張的現象就不會發生頻繁了。所以,是先敢於展示自己,才擁有自信。是金子總會發亮沒錯,但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蒙上灰塵的金子。如何擦拭掉自己身上的灰塵?這就看你是否敢於抹掉心中那份灰塵化身的自卑,是否敢於展示自己,然後自信地發出屬於自己的光芒。

借道表揚,對於家長而言就是對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須即時進行表揚,同時要做好藉助老師、親屬、鄰里以及孩子同伴兒之口予以肯定,藉助外界對孩子成長的關懷,促使孩子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進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成績【也就是利用孩子成長活動中的羅森塔爾或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學活動就是播種行為,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人生。每個孩子都是一粒亟待成長髮育的種子,將他們種植於知識的沃土之中,給予、激勵他們獲取成長養分的行為,他們就能長成參天大樹、結出豐碩的果實。

看到成長進步清晰的腳印才能“學而不厭”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看到成長進步清晰的腳印才能“學而不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