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不一般|搭好高台唱好剧 为高质量发展坚实筑基(三)

搭好高台唱好剧

为高质量发展坚实筑基

大埔不一般|搭好高台唱好剧 为高质量发展坚实筑基(三)

大埔县高陂镇土地利用规划图(2015-2020)


一纸蓝图绘新城

要想园区发展好,规划布局要做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实上,要有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有高端的谋划。

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大埔县中心镇——高陂镇,由广州市海珠区、梅州市大埔县两地政府合作共建,距离大埔县城约32公里路程,梅州市区约80公里路程,潮州市区约115公里路程,交通便利、产城相融、产业基础良好。园区总体规划面积5006.6亩,首期开发面积2700亩,首期起步区规划建设500亩,全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

一开始,园区发展的路径就特别清晰。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发展步骤,分板块规划建设。以6.2公里赤山至留田一级公路(高陂大道)为发展主轴,规划于2014年至2020年分三期实施完成,前期(2014-2016年)开发面积2700亩,中期规划(2017-2018年)开发面积1500亩,远期规划(2019-2020年)开发面积806.6亩,全力打造广东省重要陶瓷生产基地。

严格规划指引,园区深刻实践。

前期以主干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开展启动区建设,落实重点意向项目,为工业园区后续开发打下坚实基础。主要包括6.2公里赤山至留田一级公路、园区市政道路和管网设施、商业配套等,并重点引进一批大项目来带动工业园区的大发展。

自2017年以来,以前期开发的工业园区为基础,园区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有效向周边延伸,重点引进和建设一批特种陶瓷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示范平台,完善区内生产功能区和生活配套服务,形成功能完善、特色初显、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

到目前,一个以完善产业链条、扶持一批大型企业、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品牌为重点,全面建成高效集约、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正在人们的惊喜的视野里日益浮现。

这一些,离不开源于对规划的严格执行,海珠对口帮扶大埔工作队以自身勤勤恳恳的行动和高端谋划,把纸上的蓝图变成光芒闪闪的现实。事实上,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原是2015年5月批准依托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带动产业园区发展的工业发展区,在园区人的积极努力下,抓住开发区审核公告的机遇,于2018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认定,成功申报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发展规格,从而迈上了更高层次的舞台,为园区的发展赢得了更大空间,全力打造大埔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大埔不一般|搭好高台唱好剧 为高质量发展坚实筑基(三)


载体优化构佳园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产业园区是海珠、大埔产业共建的主要载体。为了提升载体、优化载体,两地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经过多年的建设,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初具规模,高陂、县城园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园区总体规划面积5006.6亩,首期(500亩)基础建设“七通一平”已全面完成,安置区平整工程、连接园区的高陂大道正在建设之中。目前园区二期652亩土地的规划设计征地工作有序推进。县城工业小区总体规划面积约5810亩,首期工程约790亩,已全面完成“三通一平”,目前已有鸿富瀚、旭平等3家企业入驻,其中2家已经动工。

通过建设标准厂房,起到了良好的“筑巢引凤”效果。2018年以来规划建设标准厂房8万平方米,目前在建6.67万平方米,已基本建成1.33万平方米。

园区还将大力做好这几项工作:一是建设新老园区连接道路提升改造工程;二是建设大埔高陂青花瓷展示中心项目建设;三是建设陶兴路。园区管委会主任陈表宇介绍,这样将有效的优化园区环境,结合原有行政区划以及陶瓷产业集聚现状形成三处工业片区,借助乌槎、陂村现状基础设施,形成两区配套服务片区,打造成“一轴五片”,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更优质载体。

另一方面,注重围绕园区产业特色做文章,营造园区“软实力”。海珠、大埔两地在这方面也可谓是煞费苦心、好戏连连。

一个是推进高陂青花瓷特色小镇核心区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大埔县产业集聚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平告诉记者,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将通过实施道路提升改造,扩宽路网、铺设沥青路面、完善绿化、融入青花瓷元素等,打造特色景观道路带,总长约3.5公里(含陶艺园道路提升改造),总造价约2000万元,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园区还对五条道路进行青花元素打造,总造价396万元,目前高陂青花瓷特色小镇核心区提升改造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80%。园区还对X001线高陂大道口至陶艺园道路和老园区道路进行提升改造。

青花流淌,大埔传情。步入园区可以看到,道路两侧墙壁、路灯杆和供电铁塔等均喷绘有青花元素的各式图案。一路上,色彩雅致庄重的红色宣传牌映入眼帘,别具特色的青花景观小广场建设基本完成。

另一个重头戏是建设高端陶瓷智慧产业园,打造海珠、大埔产业共建新载体,积极推动由广东德达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打造“智慧园区+智能化生产企业+创业孵化器+旅游观光区+产业教育基地”,发挥高陂陶瓷园区产业优势,建设为高新技术陶瓷产业基地、陶瓷文化创意基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智能生态社区。

好马配好鞍。由此,大埔陶瓷这一张名片将越擦越亮,形成更大的品牌效应。


加强服务无止境

产业共建,项目带动是关键。

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招引适合的项目?服务是重点。着力优化项目引进服务,两地先从政策入手,实施鼓励优质企业(项目)落户园区的招商优惠政策,在厂房建设、厂房租赁、融资贷款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符合条件的落户企业补贴。

其中,尤引人注目的是计划制定激励建设新型企业的奖励办法。如展厅(馆)建设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展品500件(套)以上且在2019年9月30日前经验收合格的奖励25万元;智能化工艺陶瓷生产线建设工艺自动化陶瓷生产车间,规模2000平方米以上,设备及技术投资2500万元以上,取得广东省技术改造项目备案证,2019年6月30日前完成生产线建设,申报验收合格的企业奖励20万元;青花瓷旅游主题酒店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2019年底前开业。申报验收合格的企业,每平方米奖励100元。园区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费降税政策,发挥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创造,不断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推动实体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事实上,项目不仅要“引进来”,要真出成效、早出成效,还得看审批和落地服务。海珠、大埔两地在招商引资、科技支撑、技术创新、行政审批等方面实施“一条龙”的政务服务,当好企业的“服务员”。

一方面,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完善“办事不出园区”一站式服务体系,优化项目建设审批流程,缩短项目审批时限,推动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开工。

另一方面,两地持续优化项目落地服务,完善企业跟踪服务机制,实行“五个一”服务机制(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职服务人员、一张作战图、一抓到底),全面协助入园项目做好开工建设和生产运营的各项前期工作。园区要求入园企业必须服从管委会的统一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与管委会园区管理人员进行对接;入园企业应按照入园协议要求时限完成协议内容,逾期按照法律法规执行并追究法律责任,倒逼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各类问题,加快项目落地建设进度。

在优服务、强服务之下,一个园区的发展步伐踏上了快节奏,成为一个个优质项目迅速成长的温床与沃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