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紹興是歷史文化古城,名人故居很多,規模比較大的有魯迅故里和書聖故里。其中書聖故里歷史街區是目前紹興市區歷史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區域,“書聖”王羲之和“學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就坐落在這裡。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書聖故里

參觀完古樸典雅的蘭亭,再來書聖故里踏尋王羲之曾經的足跡。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首先來到蔡元培廣場,廣場上有蔡元培的全身坐像。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曾任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蔡元培塑像

廣場後就是蔡元培故居。

故居是一座具有明清風格的紹興傳統臺門式建築。故居免費參觀。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故居的門廳三間,坐西朝東,門廳大門上掛著藝術大師劉海粟書寫的“蔡元培故居”牌匾,兩側掛著楹聯:

學界泰斗,人間楷模。

“學界泰斗,人間楷模。”是一幅輓聯,是毛澤東主席為蔡元培先生題寫的。1940年3月,蔡元培先生逝世,延安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撰送了輓聯,表達了對蔡先生的崇高評價和景仰之情。

門廳裡側門楣上方懸掛著一塊“翰林”匾。因為蔡元培出身科舉,為清末翰林。

故居共三進,一次為門廳、大廳、坐樓,磚木結構,花格門窗,烏瓦粉牆,青石板地。中間有天井相隔,天井兩側有若干廂房,系蔡元培祖父購置,共三代人合住。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誕生於此。1987年、1999年修復,闢為蔡元培紀念館。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第二進一堂兩廳,坐北朝南,東西兩側為廂房,前有明堂,明堂兩側也有廂房。大廳正中央立蔡元培半身塑像,上掛“學界泰斗”牌匾。現在是蔡元培生平簡史陳列展。系統的介紹蔡元培的生平、主要成就、歷史評價。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第三進是兩層坐樓,坐北朝南,內有蔡元培的書房和臥室。現在是故居原狀陳列展。

參觀完故居,出來旁邊是錢業公所,是當時當地錢業同行的聚會和交易的場所。會館建於清末,是紹興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會館建築。整體建築坐西朝東,前後兩進。第一進門屋,第二進正樓。如今這裡是錢幣博覽館,介紹紹興錢莊的發展歷史。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我沿著一條老街,踏著街上的青石板前行,這些小街弄堂,具有濃郁的江南特色。煙雨小巷,粉牆黛瓦,石路白牆,月門花窗,風景獨特。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不經意間來到了臨鵝池,池上方的石壁上,有王羲之“鵝”字手跡的石刻。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這裡曾經是王羲之家的後花園,是王羲之閒暇之餘,和好友飲酒、賦詩、戲鵝之所。相傳王羲之與友飲酒賦詩,正欲潑墨揮毫,忽聞靈鵝一聲長鳴,見鵝梳羽鳧水,如雲流水,頓悟,終集書法之大成。戲鵝悟道,傳為美談。

再往前走,是曲水流觴,這裡挨著蕺山,有山有水,是靜心練字的好地方。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文筆塔

順著山路向嶯山上走去,不一會,來到了文筆塔。蕺山山不高,又名王家山,源於王羲之故居就在山腳,為紹興古城內三座主要小山之一,也是紹興的主要歷史名山。文筆塔,是八角形磚木結構,外觀五層,內實七層。歷史上的文筆塔又叫王家塔,曾多次被毀, 2003年復建。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銅毛筆

拾級而上,來到頂層,見塔正中放一鐵質書案,案上置一支一米多長的銅鑄“毛筆”,筆頭已經被摸得鋥亮,此筆正和了文筆塔的塔名。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站在塔頂遠眺,紹興城的風貌一覽無餘。一邊是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古老街區,一邊是高樓大廈、立交橋飛架的現代化城市。

下了塔沿著山路下行,路過蕺山書院,書院的外牆上寫著“浙學淵源”四個大字。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蕺山書院在歷史上很有名氣,著名蕺山學派的發祥地。

蕺山學派,是指明代末年由著名儒家學者劉宗周創立的一個學派,劉宗周的思想體系,基本上可以認為是信奉王陽明"心學"的。但他又提出了許多不同於王陽明"心學"的思想,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前行,路過狀元亭,下山就是戒珠寺和墨池。

“墨池”就是傳說王羲之洗筆硯處。水池西側牆上有“墨池”二字。水池的水終年呈墨色,當年王羲之練字後在此洗筆,致使池水變黑。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墨池”旁是戒珠寺,戒珠寺依山臨街,為紹興城中八大名寺之一。

建寺前,是王羲之的住宅,后王羲之棄宅為寺。初名“昌安寺”。到唐大中六年起開始叫“戒珠寺”意思是“戒律潔白,猶如珠玉”。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寺廟山門有石獅把守。

山門兩側,有一副楹聯:

此處既非靈山,畢竟是什麼世界;

其中如無活佛,何須用這樣莊嚴。

歷史上寺廟屢毀屢建,現存山門、大殿和東廂等建築,為1924年重建。1983年又重修了山門、大殿和寺外的墨池。2012年增設地藏殿、三聖殿、東配殿、西配殿。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如今戒珠寺中堂供奉著王羲之的畫像,兩側廂房設王羲之史蹟陳列展覽和書法作品。

離開戒珠寺,沿著嶯山街前行,看到一個木構牌坊,叫“嶯坊”,兩側楹聯:

六朝雅韻蕺坊故里客常來;

千古流芳書聖才情人皆慕。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嶯坊後是嶯坊橋,這條街的佈局為前街後河。

再往前走,又來到一座石橋前,只見橋頭立一塊石碑,上刻“晉王右軍題扇橋”。橋側有一組雕塑,曰“羲之題扇”。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題扇橋”。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題扇橋晉代就有,原橋具體始建年代不詳。據載,現橋始建於宋嘉泰之前,保留至今的題扇橋是清道光八年(1828年)按前樣重建的。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橋為單孔半圓形石拱橋,橋長約20米,寬約4米,橫跨於府河之上。橋上有龍門石7塊,均鏤空雕刻“蛟龍噴水”等圖案。在清光緒年代的《策府統宗》一書中的《浙江古蹟》條目裡僅列“題扇橋”為紹興古橋代表。

題扇橋的名字,因王羲之為賣扇老嫗題扇而得名。

《晉書·王羲之傳》第五十中曾記載: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買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王羲之的這個善舉,便把老姥賣扇,王羲之題扇的這座石橋,取名叫“題扇橋”。

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老婆婆此後就常常拿著百十把扇子在路邊等著求王羲之題字。王羲之一看,這不是辦法,每次外出見到老婆婆,就穿過旁邊的小巷子走掉。所以這條小巷後來被稱“躲婆弄”。躲婆弄位於蕺山街西側,距題扇橋僅百米之遙。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橋的南側,府河在這裡拐了個彎,水流向東而去。橋下現在有烏篷船碼頭。橋側有一半亭,叫題扇亭,為四角單坡半亭結構,亭內靠河側有美人靠。

亭上有楹聯:“橋外清波至今獨憶題扇情,亭傍風月當年偶遇王右軍。”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站在題扇橋上,望去,河畔小弄幽深狹窄,民居枕流而築,遠處是蕺山,山上樹木蔥鬱,塔亭樓閣錯落其間。

在題扇亭西面的斜山弄裡有“王羲之陳列館”。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陳列館專門展示陳列王羲之生平事蹟和書法作品展,以及歷代受王羲之影響的書法家作品。

隨後還去了三槐堂(尚德當鋪)和越釀工坊

尚德當鋪建於清代,坐西朝東,平面規整,格局森嚴,住商合一,功能清晰。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屋、儀門、前樓、後樓,兩側連以廂樓。門屋經商,前樓、後樓住人,中間有儀門相隔,周封以高牆,高牆內設避弄(更道),層層設門,為一處不可多得的商賈宅院。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越釀工坊,是一家介紹紹興黃酒釀造工藝的老酒坊,可以免費參觀,瞭解古法釀造紹興老酒的傳統生產工藝,並可免費品嚐,也可買到酒坊釀造的正宗紹興黃酒 。


六朝雅韻---書聖故里

漫步在故里的小弄古街上,粉牆黛瓦、小橋流水,構成了江南水鄉之美景。四周的古民居和嶯山上的古塔青山、亭臺樓閣,渾為一體,顯透出整座紹興水城的古樸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