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力》,鏈接孩子世界的“解碼器”


《遊戲力》,鏈接孩子世界的“解碼器”

嬰兒是最具有魔法的生物。TA只是躺在那裡,一瞬不瞬地盯著你,你的心就會被融化。

然而,嬰兒依戀期很快便會過去。隨著孩子的成長,TA們不再是縮在你懷裡的“毛茸茸”的一小團,而是變成了精力旺盛的“小魔王”。在你已經困得睜不開眼的時候,TA會硬拉你起來陪TA玩;TA也可能突然怒氣衝衝或情緒低落,把自己關進“小黑屋”,搞得你一頭霧水;或者在你全力以赴不要遲到的時候,TA依然慢吞吞地,像只烏龜一樣地吃早餐。你會不會常常很想把TA拉過來教訓一頓,希望他們從此言聽計從?

但你可能發現事情總是事與願違。當你長篇累牘地跟他講道理時,他早已經用 “特異功能”把耳朵“吱”地一聲關閉起來了。

處理危機,需要溝通專家;鏈接孩子的世界,需要一個“解碼器”,它就是科恩博士發現的“遊戲力”。

《遊戲力》,由美國資深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撰寫,原名《Playful Parenting》,曾獲得美國國家親子出版獎金獎。書的封頁上寫著,(用)“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遊戲力》,鏈接孩子世界的“解碼器”

據說,科恩博士為他女兒舉辦三歲生日聚會時,邀請了很多小朋友來參加。為了讓孩子們玩得盡興,他專門設計了很多複雜的遊戲。可當他講解時,卻發現孩子們面面相覷、毫無反應。正當尷尬之際,科恩博士的妻子、一位聰明的母親,走上前來對孩子們說:“所有人,衝到公園的那一頭,再衝回來吧!”孩子們尖叫著、歡笑著、打鬧著、喘著粗氣,跑來跑去。孩子們問:“太好玩了,我們可以再來一次嗎?” 那一瞬間,科恩博士恍然大悟:原來,很多看似簡單、信手拈來的遊戲,對孩子們來說,卻樂趣無窮。孩子們需要在遊戲中盡情釋放;父母們也需要藉助遊戲的力量鏈接孩子的世界,走進他們的心。

《遊戲力》,鏈接孩子世界的“解碼器”

我們之所以成為父母,是因為我們放棄了成為“永無島”上的“彼得·潘”。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不再相信天上的每一顆星星代表一位精靈;我們也忘記了蹲下來,看見的世界該有多廣闊。我們的“杯子”空了。

因此,科恩博士認為,父母需要不斷“蓄杯”,才能融入孩子的世界,保持與孩子的感情鏈接不斷裂。本書由很多真實的心理學案例串聯而成;每個案例背後,都藏著專業的兒童心理學知識。

用遊戲的方式來化解成人和孩子之間的對立、矛盾,這不是一個大發現。然而,如此強調遊戲的“力量”;強調它可以修補親子關係,讓親子溝通變得簡單、高效;還輔以了很多實操案例,這卻是史無前例的。


書中主要談及了幾個方面:

1. 任何遊戲都可能是鏈接的開始,如“鏡子游戲”、“我們都是木頭人” 等——你也許會發現,看似簡單的小遊戲,孩子們常常玩得樂此不疲;

2. 與大人的權利鬥爭,如“停走停”,“讓孩子控制節奏” 等遊戲——我們要學會裝作很“笨”的樣子,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3. 角色置換和共情, 如“莎士比亞死亡場景”等——也就是孩子們常玩的“過家家”遊戲(Role Play)。

4. 引發笑聲的“愛之槍”、“爭奪孩子” 等遊戲——肢體接觸較多的“瘋狂遊戲”更適合爸爸們呢!

5. 情緒控制,如“故事治癒”等——很多道理可以在故事中學會;很多傷痛可以在故事中被修復。

另外,書中還講述了用“遊戲提升情商”,以及處理“手足相爭”的問題,特別適合二胎、三胎的家庭。

《遊戲力》,鏈接孩子世界的“解碼器”


父母看到孩子們的成長,本來應是歡心雀躍的。但我很多時候卻有一種莫名的無力感:大寶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聽話:變得敏感又脆弱。常常我要是猜不到他做某件事的原因,他便會開始上演“生悶氣-大哭-尖叫”三部曲。

發現《遊戲力》之後,我開始實踐這個“解碼器”,嘗試深度瞭解大寶不聽話的原因。比如,我放棄了用說教勸說他吃西蘭花的想法,而是和他來了一場給西蘭花“剃光頭”的比賽。

“媽媽,你看,這個髮型怎麼樣?”

“我覺得很時尚呢。”

結果大寶創紀錄地突擊完了一盤西蘭花。

《遊戲力》,鏈接孩子世界的“解碼器”


又比如二寶剛出生時,大寶很缺乏安全感,開始出現心理“退行”的行為。有一次,我送他去幼兒園,他硬是要我抱。可我剛出月子,根本抱不動他。就在我快“火山爆發”時,突然想到了《遊戲力》中的案例,便馬上加工成“走蛇形”的遊戲,陪他玩。

我們兩個倒退著像蛇一樣蜿蜒前行,看看誰先到達幼兒園門口。結果原本需要花5分鐘的路程,我們只用了2分鐘就走完了,一路上歡聲笑語的。

《遊戲力》,鏈接孩子世界的“解碼器”


自從有了“遊戲力”這個“解碼器”,我和大寶之間的溝通也順暢多了。或者說,我感覺到自己被“蓄杯”了,更能敏銳地覺察到他的想法。

一天,不愛做手工的他突然急切地跑過來拉著我的手,對我描述他計劃用很多鐵棒搭建一個“小屋子”的想法。換作平時,我肯定立刻否定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小孩子用鐵棒太危險了! 鐵棒之間怎麼連接呢?還有,哪裡去找那麼多鐵棒呢?

但是那天清晨,我好像突然變回了那個愛穿粉紅裙子的7歲小女孩。我渴望在家中的一角擁有屬於自己的“秘密小天地”,我可以在裡面堆滿零食和布娃娃,貼滿各種秘密的小紙條。

我也突然理解了,他為什麼總喜歡爬到髒兮兮的床底下去“探險”。

《遊戲力》,鏈接孩子世界的“解碼器”

當孩子覺得被理解後,他就會更加信任你、愛你。有秘密時,願意和你分享;有好吃的糖果,願意塞到你嘴裡;有趣的計劃,也想拉著你一起執行。當然,對父母來說,最省心的莫過於,他願意跟你溝通了,聽你的指令,不再那麼蠻橫不講理。

當然,雖然這本書有很多好處,但由於它的作者是美國人,存在一定文化差異,書中的案例偶爾也會顯得不那麼“接地氣”。比如,孩子間吵架時,科恩博士建議說“拜託你們打個架吧!” 我想,這樣真的好麼?會真的打起來吧?

所以在閱讀這本書時,大家還需要稍作“本土化”改良,領悟其精髓。

另外,光看目錄,讀者可能會覺得本書的框架比較混亂,很難一下子get到重點。

但也許這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相比“清單體”,如“提升專注力”需要做到一、二、三......這類寫法,我更偏愛《遊戲力》這樣,閱讀時像老朋友在給你講述故事、娓娓道來,不知不覺你便收穫了許多。

最後,建議大家閱讀完幾遍後,列出思維導圖,再補充上自己的所見所思,這樣思路就更清晰、完整了。

擁有了“遊戲力”這個“解碼器”,我們彷彿能隨時“穿越”回快樂的童年時光,和孩子一起,不斷“蓄杯”,真正體會到孩子成長的樂趣。


我是愛啃書蟲,一個擅長教授中英文的海歸二寶媽媽,陪你看世界、聊教育、悟真情。您還知道哪些極具“遊戲力”的實操方法呢?期待你的【關注】和【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