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擺拍”第一人,大清最後一位太后為何受盡世人唾棄?

【導語】


泱泱華夏,幾千年文明史,自從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有了皇帝,也就是一國之君,便有了太后這一稱謂。歷朝歷代的太后大都默默無聞,最多隻在史書上留下寥寥幾筆;然而,有一位太后,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她有頗具爭議的傳奇一生,她就是清王朝最後一位太后——慈禧太后。


她是中國“擺拍”第一人,大清最後一位太后為何受盡世人唾棄?


那是新舊文化交替,東西文明碰撞的年代:滿清王朝的統治持續了幾百年,舉國上下都沉浸在“天朝上國,物產豐盈”的迷夢中,清朝皇帝認為自己的國家應有盡有,再也用不著和其他“蠻夷小國”進行貿易往來,互通有無,於是下令“閉關鎖國”,嚴格限制人員貨物出入,漸漸地,當時世界上擁有幾億人口、疆域無比遼闊的最大的國家“關起門來過日子”,真正可以稱得上“兩耳不聞窗外事”,最終錯失了發展良機,慢慢落後於世界大勢。

而此時的西方世界呢?以英國為代表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剛剛推翻了延續幾千年的腐朽的教會和封建王朝統治,資產階級的登上歷史舞臺,他們實行更先進的憲政、用大機器生產產品、大大小小的工廠日夜轟鳴,從曼徹斯特一直能夠延伸到偏遠鄉村,舉國面貌煥然一新。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生產力大大提升,本國有限的市場和原料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巨大的胃口,他們開始把眼光轉向海外,掠奪、殖民、擴張......

毫無疑問,此時的“清國”是一塊令他們垂涎的肥肉。

於是西方的書籍來了,新奇的玩藝兒來了,鴉片來了,最後,戰爭也來了,中國被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而此時的中國,正可以說是慈禧的年代。


她是中國“擺拍”第一人,大清最後一位太后為何受盡世人唾棄?


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照相技術傳入,伴隨而來的還有照相機能攝魂的謠言,好奇的她先是命令幾個太監宮女好好“試驗”一番,看是否對人體有損害,靜靜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並無大礙,謠言真的只是謠言,於是她開始放心大膽地“擺拍”——嬌嫩的花卉爭奇鬥豔,金碧輝煌的飾品,眾人的陪襯,還有她自己那個端莊又隨意的倚在座位一側的標誌性動作,神色淡定又不失威風。

汽車引進國內,中國最早的一批汽車司機經過了長時間的繁瑣訓練,已經能夠基本掌握如何駕駛汽車了,作為中國地位最尊貴的人之一,尊卑有別的等級觀念已經深深地刻在她的認知裡,她想要體驗這一新型交通方式,卻無論如何都不能忍受——平民百姓竟然坐在自己的前面,於是她想出一個好方法,直到今天人們還沒有停止對她這一做法的攻擊——讓司機跪著開車。

......


【正文】

慈禧太后在晚清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幾百年來,人們對她的討論似乎從來不曾停歇,其中嬉笑怒罵,正史野史,在她生前死後,眾說紛紜,譽毀不一。有人為她塗脂抹粉,唱讚歌,甚至頂禮膜拜;也有人痛恨她,詛咒她,極力醜化她的人格與靈魂。 從來都是批評者多,贊同者少。作為歷史人物的慈禧太后有多重面相。從個體生命史與個人命運來看,她看似無限輝煌的人生背後,其實頗有悲劇性意味。

一、慈禧生平

慈禧太后(1835—1908) 身歷晚清道、鹹、同、光、宣五朝,幾乎與一部晚清歷史相始終。 從咸豐十一年(1861)辛酉政變上臺,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去世,慈禧太后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這是慈禧太后的時代。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她還只是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她已經生下了同治皇帝,成了咸豐皇帝的懿貴妃。她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同時也超過入關後滿清所有皇帝的諡號。


她是中國“擺拍”第一人,大清最後一位太后為何受盡世人唾棄?


就個人生活經歷來說,慈禧太后一生是很不幸的: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這人生三大悲劇的苦澀,磨礪了她超人的權力意志。

二、三次垂簾聽政,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

慈禧太后三次垂簾聽政,把太后專權體制發揮到極致,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咸豐皇帝去世時,尚剩下慈禧太后與同治皇帝這對孤兒寡母,慈禧開始了首次“垂簾聽政”,把握朝野上下大小事宜;同治皇帝去世後,慈禧太后便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其心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她的心裡只有皇權,只有絲毫不可動搖的絕對的皇權。正如溥儀《我的前半生》所說:

慈禧是個權勢欲非常強烈的人,絕不願丟開到手的任何權力。對她說來,所謂三綱五常、祖宗法制只能用來適應自己,決不能讓它束縛自己。為了保持住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什麼至親骨肉、外戚內臣,一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此後慈禧太后煞費苦心選擇年幼的光緒皇帝繼位而繼續垂簾聽政,並在光緒皇帝親政十年之後又通過戊戌政變實現其第三次垂簾聽政。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年僅38 歲的光緒皇帝悄然走完了短暫而暗淡的一生。

因為光緒皇帝也沒有子嗣,此時已經74歲高齡的慈禧太后再次為這不幸的兒皇帝料理後事。這一次,她選擇了光緒皇帝的弟弟醇親王載灃四歲的兒子溥儀為皇位繼承人,也就是宣統皇帝。

至此,人們認為或許到了生命盡頭,慈禧對於權力的渴望能夠稍稍減弱,事實恰恰相反,一生要強的慈禧太后似乎又不甘心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在彌留之際,她念念不忘的主要是如何給自己“垂簾聽政”一個恰當的說法。當軍機大臣呈上草擬的遺詔時,她特意加上“不得不再行訓政”等字句, 並且臨終遺言有云:

“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自己既如此,又不許別人如此,這就是慈禧太后至死不渝的強權邏輯。

三、頑固保守,錯失中國近代化機遇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她是中國“擺拍”第一人,大清最後一位太后為何受盡世人唾棄?

戊戌六君子


本來,慈禧太后並不反對變法,她起初對變法是持冷眼旁觀的態度。但是,康、梁維新派全變、速變的激進思想,尤其是以圍園劫後的計謀將矛頭直指慈禧太后的過激策略,使慈禧太后轉而堅定地支持守舊勢力。她阻撓進行憲政改革, 極力維持君主專制政體, 發動的戊戌政變使光緒皇帝被囚於瀛臺,康、梁逃亡海外,譚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維新力量遭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轉瞬間便煙消雲散,只留下並未見諸實施的一紙維新藍圖。

且在戊戌變法之後, 慈禧太后還禁止言論自由, 查封報刊, 不準改革科舉考試辦法。 進而, 由於她對中外局勢不甚瞭解, 支持義和團, 圍攻使館, 後而向八國宣戰, 導致聯軍入侵, 幾乎亡國。

就此而言, 慈禧太后的很多舉動都是逆歷史潮流, 扼殺改革,殺戮志士。


四、奢侈享樂,間接導致甲午戰爭慘敗。

我們都知道皇室的用度處處講究,耗費巨大,慈禧太后身為皇室一員,其奢侈享樂的程度達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程度。

就拿慈禧的六旬萬壽來說吧。

慈禧太后非常重視其六旬萬壽,提前兩年即行籌辦。此次萬壽採用乾隆母親崇慶皇太后標準,這對當時的清政府及內務府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萬壽之前,更是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慈禧太后卻依然積極籌辦慶典。這一切都使得這次籌辦困難重重。

一道諭旨下來,上到禮親王世鐸、慶郡王奕劻、大學士額勒和布、張之萬、福錕、戶部尚書熙敬、翁同龢、禮部尚書崑岡、李鴻藻、兵部尚書許庚身、工部尚書松溎、孫家鼐總辦萬壽慶典等人為總辦萬壽慶典大臣,下到內務府、戶部、禮部、工部共同辦理慶典事宜。

具體而言,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下列數據均來源於故宮博物院考證記載,真實可信)

其一,緞匹。江南三織造是清宮緞匹的主要製造者。據內務府統計,為籌辦慈禧六旬萬壽,僅宮內及宮外園囿各處殿宇門座即應掛架彩 110 面,綵綢 1114 處,總計約需要各色彩綢 10 萬匹。

其二,用瓷。順治朝始,清政府開始在江西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並派駐官員管理。光緒十九年,為籌辦慈禧太后六旬萬壽,景德鎮御窯廠僅燒製上色圓琢器多達 19968 件,至光緒二十年,又增加至 42757 件,用銀多達 21 萬餘兩。

其三,點景。點景的佈設是清代帝后萬壽最為浩大的工程,而土木工程是其中的基礎。至慈禧六旬萬壽時,其土木工程亦必不可少。西直門外有石路工程,城內道路亦擇要修繕。其中,僅景山南門西山路至壽皇殿前門道路修繕,即用銀 5. 8 萬餘兩,而內務府修繕的房屋多達 3400 餘間。慈禧太后六旬萬壽點景共分 60 段,其每段所需費用亦多達白銀 4 萬兩,共需銀 240 萬兩。

其四,大戲。戲劇演出是宮中娛樂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慈禧六旬萬壽之際,昇平署置辦了大量的切末道具,合計用銀 50 餘萬兩。

......

據統計,慈禧六旬萬壽期間共用銀 540 餘萬兩。

若是放在太平盛世,我們對她這一舉動或許不會如此憤慨,可此時正處內外交困、“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自咸豐始,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對江南經濟的極大衝擊,兩淮鹽政收入銳減,使得內務府的財源急劇萎縮。再加上購買西洋船炮,建造新式兵工廠等等,這給本屬困難的財政帶來極大壓力。為此,內務府借貸於京中銀號。光緒二十年,內務府即向銀號借貸銀 100 餘萬兩。

甲午戰爭爆發,慈禧太后仍然以萬壽慶典為重,北洋水師在前線奮勇抗爭,拋頭顱、灑熱血,薪俸被重重剋扣,軍備被貪汙縮減,走投無路,以鄧世昌為代表的一批勇敢的愛國仁人志士只好選擇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


她是中國“擺拍”第一人,大清最後一位太后為何受盡世人唾棄?

清末海軍傑出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

兩相對照,平民百姓在國家危難之際尚且有如此豪壯之舉,作為統治者的慈禧避戰求和,罔顧國家利益,對戰爭進程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結語】

自古到今,我們已經習慣了眾多對慈禧太后的譴責和聲討,似乎她就是一個不折不扣、十惡不赦的壞蛋;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慈禧太后身上也有不可忽視的人性閃光點,她也為中國進步做出不少貢獻,舉兩個例子吧:

一、知人善用,重用漢臣。

自清軍入關以來,整個朝廷明顯出現了漢人官員不受重視,滿人官員則節節高升的情況,位居高位,手握重權的基本上清一色都是滿人。

直到慈禧太后,她手下有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駱秉章等當時的一大批能人,縱觀歷史,瀏覽朝朝代代名臣賢達,他們都可無上下之分。

我們應該肯定她具備一定的政治才能,早年協助咸豐皇帝處理國是,確立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是咸豐年間政策方針的實際制定者。開創了同光中興的基礎。以當時內憂外患情形之下,實為中國數千年來之異彩。

二、關注婦女,興辦女學。

婦女纏足陋習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延續千年之久,對婦女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摧殘。1906年, 慈禧太后下禁纏足令,開中國解放婦女之先河。

慈禧太后默許下,開辦女子學校,教授新學,逐漸風行於開埠較早之上海、廣州等沿海之城鎮。慈禧之舉,代表了當年倡導開啟中國女學興辦之門先行者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普遍為維新派開明官僚與士紳所接受,儘管它與“男女平等”、婦女徹底解放的距離仍相差甚遠,依然與根深蒂固的幾千年封建傳統道德觀念相左,受到擁有強大勢力封建衛道士的強烈毀謗和抵制,但女子興學卻如同星火燎原般漫延開來,體現其對中國近代化的重要貢獻。


她是中國“擺拍”第一人,大清最後一位太后為何受盡世人唾棄?


總結一下,

置於宏大歷史場景之中,從革命史的角度來看,慈禧太后種種諸如殘酷鎮壓各種反清武裝起義和革命的舉動,均可予以大張撻伐; 但從清史的角度思考,如果她對這些反清武裝起義和革命無動於衷,那未免不可理喻。

慈禧太后既有頑固保守的一面,也有順應潮流之舉,你心目中的慈禧太后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樣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不妨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歡迎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來交流分享!

井井在這裡先拋磚引玉:我認為今天我們還是應該理性看待,辯證分析,以史為鑑,才能創造更美好的現在和未來!


這裡是@井井有聊,精選書和影視,用最真誠的分享,為親愛的你賦能。這篇文章從選題構思到修改定稿耗時三天,如果它有幸能幫到你,別忘了花一鍾轉發給你的親朋好友。

茫茫人海,我們找到彼此,你的每一個喜歡都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