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我崇敬的育兒公號要推“遊戲力”課程,這次我選擇踩在她的肩膀上。

——小7媽

一招解決90%的育兒難題?

呵呵。

“遊戲力”火了好一陣,最近被我一向崇敬的教育公號做成課程了,準備大力推廣。號稱一招解決90%的育兒難題。

“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我躊躇了好一陣,還是決定爬上去踩在這位教育巨人的肩膀上,潑兩滴冷水。

這個課程的靈感來自於《遊戲力》這本書。書的原名叫《Playful Parenting》,美國人勞倫斯·科恩在2001年寫的。轉眼已經快二十年了,在我們這裡還這麼火爆!

乍一看,嘿!這遊戲力還真不賴!

女兒不願意剪指甲,這個遊戲叫“停走停”,爸爸握著指甲刀朝女兒方向走,只要女兒喊停,他就會立刻停下來,當她說走,那就再往前走,最後指甲修剪好了,更重要的是他們玩的很開心……

結果女兒很快就學會了不停喊停,逼著爸爸“打臉”自己之前定好的規則——把“只要女兒喊停,他就會立刻停下來”,改成“女兒不能連續說停—停—停”。

最終,女兒嘻嘻哈哈地讓爸爸剪到了指甲。作者總結說:“爸爸決定要不要剪指甲,而女兒決定剪指甲的速度。”

咳咳,怎麼沒說這次剪指甲到底花了多久?這個遊戲能管用多久?然後,還有然後嗎?

“遊戲力”是不得不出的殺手鐧,才不是平日用來解決問題的慣用武器。不然,我們很快會發現自己被迫加入了一場無休止的“軍備競賽”。



育兒兩大難題:

“對著幹”和“做不到”

從小7兩歲開始,這兩大育兒難題變得愈發突出——“對著幹”和“做不到”。

“對著幹”是因為有一隻叫“叛逆”的小蟲子,從孩子開始獨立走路開始,就在他們心裡慢慢長大。

比如讓小朋友自己收拾東西、過來刷牙、不要把鼻涕蹭在媽媽裙子上,他們就非得對著幹。小7這麼做的時候,我便喊她“叛逆小公主”。

“做不到”是因為有時我們提出的要求會略高於孩子們發展的進程。

比如要求他們像大人一樣專心吃飯,要求他們分房獨立睡覺。他們雖然已經具備了能力,但可能還沒有做好心理建設,有個適應過程。

“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上面兩種情況幾乎每天都要發生無數遍。我們還想保命,怎麼辦呢?

有人說,來做遊戲吧!

孩子賴床,做小飛機遊戲;不刷牙做尋寶遊戲;不好好吃飯做小怪獸遊戲......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好遊戲的標準就是孩子嘎嘎笑了,還把眼前這事給辦了。

要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我舉雙手同意。可要說我是他們最好的“玩具”,啊呸!

當爹當媽也是人,也有人格有底線啊!況且,我們的教育責任不就是為了儘快“脫手”,讓孩子自己學會承擔和負責麼?

小飛機飛完了,小朋友明天還賴床嗎?他明白了賴床和遲到直接的邏輯關係嗎?他會自己去承擔“遲到”的後果嗎?

尋寶遊戲做完了,明天還願意繼續尋寶麼?自己看到了刷牙本身的益處嗎?清楚了不刷牙的後果麼?

我倒是覺得,孩子哭很多時候是假哭,鬧也是假鬧。他們就是想看看我們能有什麼招?能拿他們怎麼辦?不能打又不能罵,急死的反正是“你們”。嘿嘿。

我們做父母的是要上班和睡覺的,和孩子耗不起啊!所以,既然不能使用暴力,我們只能進化出十八般武藝。

光“戲精”這一種身份顯然已經不夠用了,還得把自己變成一臺行走的遊戲機。從4合1,到8合1,48合1,114合1,再到......

“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即使變成了9999999999合1又如何?最終不還是他打怪,我升級。早晚都有捉襟見肘最終火山爆發的那一天?

其實,質疑遊戲療法“治標不治本”的並不止我一個人。在那個課程預告片推出的評論區,已經有讀者這樣評論——

“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遊戲療法的癥結:

遊戲力≠遊戲

為什麼大家會有這種擔心和反饋呢?

因為只講“遊戲”不講“力”,等於把“遊戲力”變成了“遊戲”。

其實,對於習慣用成人思維去解決小孩問題的家長來講,遊戲力的加入是絕對必要的!但是,如果對遊戲力斷章取義,變成了一個個“見招拆招”的遊戲,就有點東施效顰了。

《遊戲力》的作者是這樣闡述一個完整的“遊戲力”流程的。

當親子衝突出現時,我們應該:

1. 冷卻自己

2. 翻譯真實需求

3. 重新建立聯結

4. 避免冷處理,溝通解決方案

5. 開始遊戲!

6. 給出明確的界限,事先預防,而非事後懲罰

這裡的1、2、3、4步都沒問題,到了第5步就出了問題——

用遊戲一葉障目、自我麻痺。既沒有讓孩子看到事情的原委,也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還因為用遊戲轉移了注意力,剝奪了孩子主動思考和承擔責任的寶貴機會。

更討厭的是,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個遊戲上時,可能連第2步“翻譯真實需求”這麼關鍵的一環都省掉了。

這很有可能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希望用一招儘快解決孩子問題的家長,害怕孩子哭和生氣。恨不得在孩子還沒產生負面情緒之前,就能把孩子逗笑。

也許笑能解決一時的問題;而讓他哭一哭,說不定能解決長遠的問題。

“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我就問這一句:

到了幼兒園不吃飯,老師還和不和你家孩子玩小怪獸遊戲了?

“遊戲力”的真正出路——

不當戲精,當編劇!

“遊戲力”的真正出路,並不在於當一個戲精附體的n合一遊戲機。

“戲精爸媽”越演越累,“編劇父母”才越編越嗨!

“編劇父母”勝出,靠的不是演技,而是靠講故事的能力。要把故事講好,也需要用到遊戲力。所以,為了更好地說明劇情,導演客串演員也是可以的咯!

正因為“講故事”要使用遊戲力,所以我說“踩”在國內這個遊戲力課程的“肩膀”上,而不是站在它的對立面。區別在於,解決問題是靠“講故事”,不是靠“玩遊戲”。

故事應該怎麼講?記好這三步——

· 描述現狀(“爸媽理解你”)

· 告知因果(“後果很嚴肅”)

· 建議行動(“給個臺階下”)

為了說明以上三步如何實操,我會用小7生活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是叛逆期“對著幹”的例子,另一個是成長期“做不到”的例子。

【就不刷牙】剛開始給小7刷牙時不用牙膏,她一點也不抗拒。可後來開始給她用牙膏,她就變得不願刷牙了。現在用牙膏沒問題了,但一到晚上她就拖拉著不去刷牙。

【就不關“門”】從26個月大開始,我們覺得小7已經具備了分房獨立睡覺的能力。所以給她準備了自己的房間和一頂小帳篷,佈置得很溫馨。可問題是,睡前閱讀之後,她不願意放下帳篷的門簾,跟我們說“晚安”。

“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描述現狀】

“爸媽理解你”

《遊戲力》裡說,玩遊戲的根本動機是建立爸媽和孩子之間的聯結,搞好親子關係。這點不假!因為你我關係一好,什麼問題都好說!

所以,遇到問題時要先這樣“搞關係”——

站在孩子的角度,把事情的現狀、原委,和當事人的心理狀態用平靜的語氣統統描述一遍。越囉嗦(講細節)、越戲精(演生動)越好!

往往在囉囉嗦嗦大段描述的時候,這兩件神奇的事情會發生:

· 衝突得到了暫停,我們和孩子的情緒都平緩下來;

· 我們會發現,孩子不配合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比如,我就發現小7不愛用牙膏刷牙的真正原因原來是——“媽媽怕我吃牙膏,所以拼了命催我吐水“吐!吐!吐!”,搞得我總是很緊張很怕怕”;而她晚上刷牙磨蹭應該被翻譯成:“刷完牙就要睡覺了,但我不想去睡覺!”

“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告知因果】

“後果很嚴肅”

描述完也平靜了,但牙還是不肯刷,門還是不肯關,怎麼辦?

靠“尋寶遊戲”刷了一時牙,但還是不能讓她看到刷牙的好處和不刷牙的壞處;至於不睡覺靠"毛毛蟲遊戲"嘛......

“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所以,到了這一步我們就不得不“侃道理”了。用跟大人講道理的那套還不行,小屁孩聽不懂!

我們侃道理要讓孩子——

看得見(直觀)!

戳得痛(相關)!

想得通(邏輯)!

我是這麼侃道理的,動不動就能把小7給侃暈!

哇!張嘴讓媽媽看一下,我就能猜到你今晚吃了什麼。有橘紅色的胡蘿蔔,有綠色的長長的菜葉子,還有一絲絲的牛肉,對不對?還吃了什麼呀?

(實際我可能什麼也沒看到。小7張著嘴,含糊不清地笑著回答“對!還有西紅柿!”)

一會媽媽幫你把它們刷出來,你吐水時就能找見它們啦!你乖乖刷牙,等媽媽再帶你去看那個鼻子上戴燈的醫生爺爺時,他就會說:“Nanna醬的牙齒好白呀!我怎麼找都找不到她今天吃的菜呢!”

還有,這個橘子味牙膏快用完啦!加油趕快刷牙,很快就可以買葡萄味的咯!

你看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爸爸媽媽都要鎖門,還要關窗子,對不對?因為我們怕晚上有壞人會進來偷東西。上次去樂高,媽媽的帽子就被人偷走了,你記得嗎?

這個小帳篷是小7的家,所以天黑了之後,你也要關門關窗。這樣你睡著了,也不怕壞人會進來啦!

【建議行動】

“給個臺階下”

道理講完了,就要行動起來,把問題解決。

這個時候一定要給孩子一個選擇!

給孩子一個選擇!

給孩子一個選擇!

比如想讓她刷牙,就要問她:

你今天牙膏用橘子味的?還是葡萄味的?

牙刷用粉紅米奇的,還是黃色鯨魚的?

是讓媽媽給你擠牙膏?還是你自己擠?

是讓媽媽給你刷?還是讓爸爸給你刷?

是坐著刷,還是躺著刷?

是在這裡刷,還是在那裡刷?

是先給長頸鹿(一個玩具)刷?還是先給你刷?

......

每次提一個問題就行,如果不管用,就再換一個。反正不管選A還是選B,都是選了“刷牙”。

給選擇的目的是為了給孩子一個臺階下,讓她覺得刷牙是自己的選擇,不是因為從了媽媽的淫威。

萬般無奈時,還可以再問一句:

是讓媽媽跟你一起做...?還是你自己去做?只有這兩個選擇哦!

如果你是孩子,你會選哪個?

這“編劇父母”的三步養成記,如果一時半會沒消化了,別忘點個“再看”,收藏起來以後慢慢看哈!

“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其實吧,“遊戲力課程”和“編劇父母三步走”不是非此即彼的。有時我們的做法可能看起來差不多!

但是“靠遊戲”還是“靠故事”來解決育兒問題,這裡面的邏輯大有不同——

“遊戲”好玩,“故事”有理;

“遊戲”靠演,“故事”靠講;

“遊戲”解決眼前問題,“故事”著眼根本問題;

“遊戲”注重你好我好大家好,“故事”注重規則習得和內化;

“遊戲”只管我在的時候,“故事”還得管我不在的時候。

最後。

他們說,遊戲可以培養自信和快樂;

我說,那只是在父母身邊一時的自信和快樂罷了。

真正的自信和快樂,來源於孩子能夠感受到——

只要他們努努力,就能超越自己;

只要願意合作,一切變得so easy!

清楚了界限,負起了責任,學會了判斷。

他們看見了自己的成長!


猜你還想讀

牛津校友告訴你:

未來想申請名校,從三歲起就要培養這些能力

“孩砸,我沒打算傾盡所有給你最好的教育。

孩子應該怎麼養?18個月當18歲養就對了

誰當媽不是一邊助娃成精,一邊自我修仙

誰說跟小孩講道理,就是欺負孩子?

“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遊戲力”能解決90%的育兒難題?呵呵

小7媽:

牛津大學【幼兒發展與教育學】碩士,“生活感知教育”發起人。從10年前回國辦學到現在成為全職太太兼職作家。目前定居瑞典,旅居日本,育有混血小美女一枚。

小7爸:

瑞典籍數學家。從小熱愛物理,到大二卻發現數學才是真愛。在牛津大學做博士後時與小7媽相識。現任日本知名大學教授,擅長代數和統計思維,還跳得了華爾茲,通曉中國現代史,燒得了紅燒肉,寫得了好中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