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柵的幾間老房子曾是人民政府駐地

毗鄰南湖的南湖市民廣場風光旖旎,當我們駐足眺望巍峨的嘉興市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大樓時,可曾想到嘉興人民政府的機關舊址和東柵的幾間老房子有著密切關係。


  一九四九年五月七日,嘉興解放,宣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的誕生。建政時初設縣、市兩府,老城區置嘉興市府。嘉興縣府幾經擇地,定當時的東柵鎮為駐地。小鎮老街中市王宅院內設為縣政府機關。為保衛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七軍山炮營駐守東柵鎮,西市的謝宅和下塘街的張源盛小豬行等宅院闢為營房。
  一九五〇年五月,嘉興撤市設縣,縣政府遂遷離東柵。一九五一年五月再設市府。一九五四年春,縣府又重返東柵。經過五年政權建設,人民政府的工作逐步納入正規。其時,縣府機關置石宅,人民法院設盧宅,公安局駐王宅,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嘉興縣人民政府兩度設於東柵鎮,東柵成了全縣政治中心,幾間老房子成了行政首腦機關。

東柵的幾間老房子曾是人民政府駐地|東柵成了全縣政治中心

  王宅:新中國首屆嘉興縣府、嘉興縣公安局駐地
  王宅與謝、譚、盧、石、張等宅院均是東柵大戶。王宅原是“王恆森”絲行業主王循甫府第。昔日的王宅四開五進獨門院,雙廳三園兩回樓,秀園疊石伴春桃,廂房花牆探臘梅。老遠望去,馬頭牆層層疊疊的,是有點豪門氣派。抗戰時,日寇在王宅搜捕抗日者無果,惱羞成怒,放火燒燬了整埭店面房屋,這裡就成了後來東柵人所稱的“火燒白場”。縣府設王宅,這塊街頭空曠的場地,倒有幾分“迎轎候馬”的“府衙”前場樣子。
  嘉興縣府駐在王宅,對大院內住戶秋毫無犯,同門出入,友好相處。那時的政府機關,編制精幹,工作人員不多,他們只是借用幾間房子辦公住宿,無絲毫等級森嚴之感。
  解放初期人民政權的工作重心是剿匪除霸,生產支前。嘉興縣人民政府的行政法令從東柵頒佈,工作部署在東柵決策。當時的王店區委書記王洪合,便是在東柵從縣政府裡領命赴任,深入鄉村,展開工作的。一九四九年九月七日,王洪合在人和鄉突遭土匪槍擊,壯烈犧牲。第二年,縣政府順乎民意,命名人和鄉為洪合鄉。這段歷史往事,東柵已少有人知。


  一九五四年,王宅,曾經的縣府又成了全縣治安的專政機關。作為公安局所在地,王宅內原住居民全部遷居。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公安幹警、治保幹部嘔心瀝血。一九五五年九月十六日,令東柵人許漢水終身難忘。那一天,他從縣長劉慎言手中接過了嘉興縣人民政府獎狀。表彰他“在治安保衛工作中創立功績,經批准為三級模範”。一個豆腐店夥計,同人民政府的縣長一道站到了領獎臺上。
  王宅後為嘉興縣豐收農機廠(石油機械廠)徵用,逐步改建成車間和辦公大樓。今老屋無存。

石宅:嘉興縣人民政府舊址
  石宅是原“石鴻盛”米行業主石介安的宅院,五楹四進,粉牆黛瓦,富麗堂皇。嘉興縣人民政府兩度入駐東柵時,石宅為縣府機關駐地。大門口招牌一掛,民居呈新貌,幹部出入忙。農業合作化、社會主義工商改造……為新中國建設的實踐,這裡謀劃著全縣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一切。
  一九五六年,縣府遷到嘉興城區後,石宅便成了東柵鄉、東柵人民公社的機關所在地。一九五八年,東柵的農民大膽創新,率先實現了農田機電排灌。地處杭嘉湖平原的東柵農田裡濺起的水花,驚動了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這年十二月,他親筆簽發了國務院獎狀,嘉獎東柵農田機電排灌的創舉,授予東柵人民公社“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


  周總理沒有到過嘉興,他瀟灑的“周恩來”三字墨跡留在了東柵。國務院獎狀懸掛在公社機關石宅正廳,老宅生輝,耀眼奪目,讓東柵人引以為豪。
  二〇〇〇年,東柵大街沿河老宅拆遷時,北街部分拆除。石宅現存正廳,俗稱堂樓。如今是東柵針織廠的職工食堂。雖經改飾,其面貌其本依舊,絳色磨石子的門廳地坪、弧面整塊條形花崗石的天井、平頂裝飾後過道間十一幅壁的廳堂樓閣橫檔,彰顯著老宅舊時的風光。
  盧宅:嘉興縣人民法院舊址
  盧宅,原“石鴻盛”米行協理盧鐵青的宅居。解放初期大量的政治、刑事案件在這裡審理。一時間,老宅蒙上了一些神秘色彩。
  一九五四年六月六日的東柵鄉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東柵人大代表許漢水當選為嘉興縣人民法院陪審員。這是新中國的第一期人民陪審員。一紙編號為20的小小陪審證,就像以往的借書卡,與眾不同的是鮮紅的“嘉興縣人民法院”正方寬框大印,醒目地佔了證書正頁的三分之二,給人以威嚴之感。院長劉銘福的藍色草書籤名印鑑灑脫飄逸,與印章工整字體形成強烈反差。這鮮明對比,襯托著它的神聖和責任。

東柵的幾間老房子曾是人民政府駐地|東柵成了全縣政治中心

盧宅

  盧宅作法院時,東柵人少有出入。上世紀六十年代為東柵稅務所用房、東柵宣傳隊活動場所。今存後埭和西廂房,是一家照明電器廠的工場。透過那裡地面上塊塊佈滿碎紋的水磨方磚,可以想象人民法院女院長魏恆燦當年審理案件的日日夜夜。

張宅:解放軍第二十七軍山炮營營部、中共嘉興縣委“黨校”舊址
  張源盛小豬行地處東柵鎮下塘街原俞公橋東堍,是嘉興的名號,它的分號在市區中基路豬廊下,負有盛名。張宅樓堂連片,大樹參天。除抗戰時張宅的正廳和廂房(俗稱走馬堂樓)被日寇放火燒燬外,中廳、後屋、北樓、東樓及群房,至今仍佔了半條漢塘弄。解放軍二十七軍山炮營駐守東柵時,張宅是駐軍的營部。

軍紀嚴明的解放軍戰士和當地居民魚水情深,他們幫老百姓挑水墾地,掃街修路,親如一家。抗美援朝時,山炮營奉命入朝參戰。小街上的人還曾收到山炮營戰士從前線寄來的信件。聞知許多山炮營戰士犧牲在朝鮮戰場,東柵人無不深表痛惜。

東柵的幾間老房子曾是人民政府駐地|東柵成了全縣政治中心

小豬行

  縣府第二次入駐東柵後,“張源盛”宅區又成了中共嘉興縣委幹部培訓班的“黨校”。全縣七個區兩鎮七十一鄉的各行各業幹部,背起被頭鋪蓋,帶上口糧米袋,或乘船,或徒步,分批分期,來到東柵,在張宅集結。這裡的中廳設課堂,北宅成宿舍。艱苦樸素的環境裡,幹部們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學習文化知識。為農業合作社的大規模興辦和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到來,速成提高了一大批基層幹部的理論和政策水來。


  “大躍進”時,“張源盛”老宅為東柵竹木農機廠的廠房,中廳曾是紙傘工場。如今,張宅是東柵老街區沿河兩岸唯一的大戶遺存。
  
  從東柵小鎮到嘉興市行政中心,象徵著在黨領導下,嘉興人民政權半個多世紀走過的歷程。東柵的一些老人至今能叫得上嘉興人民政府首任縣長鄭寄民和縣長馬吉德、劉慎言的名字。“他們北方人多”,“講話彎舌頭,有點聽勿懂”,“但他們很隨和”,“到店裡來買東西時總會靠在櫃檯和你交談一番”……縣政府領導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風,給小鎮上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歲月滄桑,嘉興鉅變。建國初期的嘉興縣人民政府舊址——東柵遺存的幾間老房子,是人民政權建設的歷史見證。
  面對一波波的拆遷浪潮,東柵的這幾間老屋能給新中國的嘉興歷史留點記憶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