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更有奔頭

72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13億元;110個項目集中籤約,總投資63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產率100%;古雷石化運抵多臺超大型設備……3月底,漳州交出了復工復產的亮眼成績單。此時,距離漳州部署“大抓工業、抓大工業”正好一週年。

  早在本世紀初,漳州就提出“工業立市、工業強市、工業化提速、工業跨越發展”的一系列發展思想。2019年4月1日,在歷屆政府厚積薄發的基礎上,漳州開出了一個頗具歷史氣魄的發展方案:大抓工業、抓大工業。

  大抓工業,說的是明確態度,在統籌兼顧的情況下,將人力物力財力往工業聚焦,實現工業投入產出最優化、最大化。

  抓大工業,說的是聚焦方法,是“抓大”工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是抓“大工業”,抓龍頭、鑄鏈條,招引大項目、好項目。

  其中,“抓大”工業,不是簡單的增量,殺手鐧必須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由此,漳州推動建立石化、裝備製造、鋼鐵及鋼壓延、食品四大產業研究院,做到每個重點產業至少有一個產業研究院。2019年,漳州研發投入同比增長29.2%,位居全省第二位;四大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1093.44億元,同比增長11.4%。

  抓“大工業”,則是抓龍頭、鑄鏈條。工業基本盤已經有了,發力點在哪?首選開發區。漳州共有開發區22個,它們貢獻了漳州市規模工業產值的59.2%,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漳州抓住了體制機制改革的契機,對開發區體制機制再梳理,對資源要素再整合。

  改革的第一步,就得跳出一城一地的狹隘格局,在古雷開發區、臺商投資區、漳州高新區全面部署推動“區地合一”。以古雷為例,把古雷、霞美、杜潯、沙西四個鄉鎮成建制委託古雷港經濟開發區管理,使古雷的權限幾乎等同於縣一級。“區地合一”後,有的鎮側重發展下游產業,有的鎮側重生活配套,有的鎮側重公共服務配套。由此,古雷更有條件統籌生活區、商務區、辦公區等城市功能佈局,呈現出“1+1>2”的效果,吸引更多大項目、好項目。

  此外,漳州還通過整合資源、簡政放權、配強力量,激活開發區靜態資源,出臺“大抓工業、抓大工業”三年行動計劃,不斷釋放政策紅利,讓磅礴的工業勢能動起來。數據顯示,2019年,漳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超6000億元,比上年增長12%,規模工業增加值位居全省前列。

  當然,“大抓工業、抓大工業”,也不是片面做大工業,忽視第一、三產業。相反,只有大力發展工業,才能促進一產做優、三產做旺。漳州以工業化、產業化思維推進農業提質增效。2019年,漳州市蔬果、水產等九大特色產業總產值超2000億元。環東山灣區域水產品加工業成為我國最大水產品加工出口集群。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不斷匯入第三產業,激活生態、文化、體育、旅遊等優質“靜”資源。漳州第三產業增幅連續4年位居全省首位。

  敢想敢試!展望未來,漳州,更有奔頭了!

漳州,更有奔頭

本報全媒體記者 蘇益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