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前街舊時是嘉興縣治所在地,且公元938年即有。

舊時,嘉興有兩條冠以“縣前”的街。一條在集街的東首,過西埏橋的延伸段即是;一條在集街的西首,與集街的延伸段天官牌樓相交。


話說縣前街|縣前街舊時是嘉興縣治所在地,且公元938年即有。

1


兩條縣前街的出現是有原委的。

明清以前,城市裡的街道以坊巷來命名。明清以後才有街弄名稱,而街弄也大都沿用所在地的坊巷、建築名稱。縣前街,顧名思義就是在縣治前的街道。

事實也正如此。集街東首的縣前街在嘉興縣治的旁邊,東西向的道路;集街西首的縣前街在秀水縣治的前邊,是南北向的道路。兩條縣前街的出現是有先後的。

《光緒嘉興府志》卷六“公署”記載:“嘉興縣縣治在府治東北二百步。五代晉天福中,升縣為州,即縣治為州治,別建縣治於此。”縣治者即為縣衙,縣官辦公的地方,故府志中以“公署”稱。

這是說在五代後晉天福中,因嘉興縣升為州,原嘉興縣治改為州治,而縣治擇地另建在“府治東北二百步”。

一直以來,嘉興子城是府治所在地。“府治東北二百步”即舊時縣前街北側,現中山路原嘉興縣委黨校的位置。

原來,集街東首的縣前街舊時是嘉興縣治所在地,且公元938年即有。

話說縣前街|縣前街舊時是嘉興縣治所在地,且公元938年即有。

2

縣前街一直是嘉興最繁華的路段。舊時,它的東邊有風光秀麗的天心湖、孔廟,西邊是一條叫“大落北”的市河(也因此改稱縣西河),南有蘇小小墓、洲東灣等勝景。民國時期,嘉興縣法院設於此,1949年後,這裡成了中共嘉興縣委黨校。

1945年抗戰勝利後,當局將薦橋街、縣前街、集街、天官牌樓統稱中山路,從此集街東首的縣前街不復存在。

集街西首的縣前街出現就要晚得多,因秀水縣衙而得名。

《光緒嘉興府志》卷六“公署”:“秀水縣治,在府子城西北一里。明宣德五年吏部員外郎李亨租地建公廟廳宇。知縣趙忠始建。其制略如嘉興而無譙樓。”看來秀水縣治在明宣德五年才有,依嘉興府治的式樣和規模而建。

據《萬曆秀水縣誌》卷之二“建縣誌”“公廨”記載:“縣治在府治子城西北一里爽溪東,宋仁壽寺址。宣德四年,大理寺卿胡概以地廣賦繁,請析西北境為秀水。”

《嘉興市志》記載得更詳細:“明宣宗宣德四年,浙江巡撫、大理寺卿胡概以嘉興府屬嘉興、海鹽、崇德三縣‘地廣賦繁’,奏請朝廷增設新縣。經批准,於五年分嘉興北部為秀水縣,東北部為嘉善縣;分海鹽東北部為平湖縣;崇德縣東北部為桐鄉縣。”

話說縣前街|縣前街舊時是嘉興縣治所在地,且公元938年即有。

原來出現秀水縣是因經濟原因。明代是嘉興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史稱這一時期“饒稻禾、蠶桑、織繡工作之技,衣食海內”,“生齒蓄而財貨阜,為浙西最”,並以“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著稱於世,於是“國家財賦之所由出”。

集街西首的縣前街是直對秀水縣治的。舊時,秀水縣治的南大門對著一座被稱為“縣橋”的小橋。這座小橋橫跨在由爽溪分流向東的小河上,過了橋才是縣前街。

縣前街西側古時是嘉興府孔廟,民國時期是浙江省立嘉興中學,1949年後這裡成為中共嘉興縣委及縣政府所在地;東側古時靠天官牌樓處多為民居,有名的建築有諸家老宅、錢家老宅,其中諸家老宅毀於抗戰早期、錢家老宅毀於城市改造,它的北邊為桑地菜園。

這條縣前街至今還在,只不過它已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中的“叢林小道”。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