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那些“謠言”,你信了哪一個?第一條科軟中槍

【謠言】科軟改考數一英一408?

某些同學真是比招生辦還厲害,張口就來

群友無不人心惶惶,堪稱終極勸退大法

類似的還有今年科軟40000人報考,群都建了三十幾個2000人群了

政策一切以學校官方文件為準

【謠言】是否名校都存在歧視本科學校?

這對本人報考的985院校而言,首先,我以為這就是一個偽命題,因而全然沒有討論之必要。但由於這個話題在每年的考研季都會成為必究熱門之一,我還是願意以個人的名義論之,以正視聽。

從經驗角度而言,每年報考名校的學生中,大批都是來自非名牌高校,最終被錄取的,也大批屬於"名不見經傳"一類,實踐出真知。

從理論角度而言,重點高校的,畢業之後的路途相對廣闊,選擇較多,並不是那麼多的學子,都盯著好學校的研究生名額,除非真的想走科研道路;這其中要除去一部分保研生。剩下留給一般高校學子的名額還是有的。

【謠言】複習啟動得很晚也考上了?

此種言論,筆者屢見不鮮。考研不宜拉太長的戰線,但也絕不是不費功夫便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非你自己天生就是智力超群。

大抵這種言論來的猖獗的原因在於,存在一些寫帖子或將講故事的人,往往將自己已有知識的積累歷史與備考過程割裂開來,譬如:分明在前期有意無意閱讀過專業內外的書籍,接觸過專業內外的知識,有過各種經驗和體會,卻只在故事中講述自己做過哪些與考研直接相關的活動來,避而不談之前的積累。

這無異於大夥齊心推到一棵樹,而當最後一個人出來助力的時候,樹突然倒了,於是乎功勞就被那一人領走一樣。以我自身為例,倘若沒有第一年的種種,二戰單純地從九月份開始,我也幾乎不可能有現在的結果。

【謠言】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的?

談這個話題並非有意想打擊諸位的雄心。努力確實重要,但盲目的努力和使勁,不找準方向,瞄準目標,很可能努力了,但是做的功為零。

這一點,物理中的力學知識可以給予形象的說明。堅持也自是不可或缺,但在一個錯誤的方向上、無效的方法上兀自堅持,浪費的只會是寶貴的複習時間和備考精力。除了努力和堅持,還有技巧值得強調。

【謠言】筆記資料越多越好?

考研不僅拼才華,拼努力,還拼資源,拼經濟基礎。每天關注大小新聞動態,起碼需要有報紙可翻看、有手機可查閱、有網絡可登錄吧,這一部分的信息蒐集確實不可缺,但接收的信息過多,超過了一個合適的度,反作用就可能開始出現。

同樣的,不論資訊、筆記還是其他考研輔導資料,寧可求精,也不求多。面對質量參差不齊的資料,若不懂分辨,難以取捨,便很可能使自己陷入繁雜的信息洪流中難以自拔。

節衣縮食,痛下決心買了各大輔導機構及個人的筆記,然而,精華的不多,因此而浪費了不少的時間與精力,得不償失。

【謠言】詳細的時間表靠譜嗎?

考研是一件需要明確規劃並嚴格執行的事。不過每個人對知識的敏感度、接受程度、吸引效率都不同,有的人早上看政治很高效,有的人則偏愛讀英語;有的人1小時就可完成他人2小時完成的任務量,有的人在某一個知識點上卡殼好久;有的人半天難以拼湊出一句漂亮的話,有的人走在路上就可以揮灑出一篇文章。

如此種種,個人情況不同,複習的進度和方式自然不同,正確的方式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複習進度方案和時間規劃。而不是拿著網上給的、學姐學長寫的詳細時間表,盲目套用到自己身上,就可能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遭遇尷尬,以至於行動與計劃越走越遠,打消複習積極性。

【謠言】這本書不用怎麼看!

不知道這句話會戳中多少過往好漢的淚點,但我還是調皮地把它擺在檯面上來。說"這本書不用看"的人存在兩種可能的邏輯:一是這本書他自己看過,覺得價值不大;二是這本書他自己壓根沒看,也是聽前人說。

就前一種情況而言,我以為不管這本書究竟好不好,至少他考上,他看過,所以你也應該乖乖地看吧!沒準書中某些精華早已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說者的腦海中,只是他自己未曾好好發覺呢!而後一種情況,則更不具有說服力,沿襲他人的理論,未經過自身實踐便盲目給出判斷和定論的行為,那是耍流氓。

【謠言】落榜者的教訓純屬無用之談?高分前輩的意見就一字千金?

有一些天真無邪的言論:初試分高的一定能力不差,複試分一般也可以!初看起來,合情合理。畢竟別人沒憑關係、沒憑長相拿到了高分,那不是實力是什麼?

但大家好好研究一下歷年錄取情況就會發現:所謂的初試順數第一與倒數第一者之間的分數差有多少?這裡面的落差有多少是由於政治英語的拉分造成的,有多少是因為兩門專業課拉分造成的?

譬如第一名的政治英語高出平均成績的10分,但專業課平平;而最後一名同學的政治英語剛滑過及格線,但專業課考了高分,從而逆轉了被刷的局面。那麼,你如何評價所謂的"實力"或"能力"?標準在哪?

譬如:英語學得牛,確實是一大優勢,但最重要的能力,體現在哪方面?如果是英語,那何不直接去招收大批的英語專業學子呢?當然,我是以極端情況作了假設和推理,但諸位不妨照此思路去琢磨一番真實的數據。

此例只想說明:你備考在英語方面迷糊了,應該去找英語牛人做指導;在專業課方面迷糊了,應該去找專業牛人做指導。妄圖在任何錄取者的身上找到包含所有領域的絕對正確經驗,多少有些異想天開。


有些時候,我們的眼光過於關注成功者的經驗談,而對一時失敗的人為何失敗的原因置之不理。成功固然值得學習與尊崇,但我們不要忘了:

第一,任何一場考試對人才的遴選,都會充斥著大量的偶然因素。有人偶然高了分數線幾分從而過了初試,有人偶然差了那麼幾分,從而遭殘忍的淘汰。你如何就此劃定失敗的經歷一文不值?

第二,從必然因素看,導致失敗的眾多因素中,是否也有一些可能是我們自身在備考的過程會遇到的?如果你自身不曾發覺,聽之任之,那你是否也容易重蹈覆轍?相反地,看到了別人嘗試過的方法不合適,走過的路不正確,而你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方法和套路,是否就可以在這一點上避免犯同樣的錯誤、走同樣的彎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