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收益又降了!8月跌至4.04%

銀行理財收益又降了!8月跌至4.04%

2019年8月銀行理財市場分析報告顯示,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已連續18個月下跌,2019年8月,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04%。分類型來看,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4.71%,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

8月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9114只

報告稱,2019年8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共發行9114只,其中結構性理財產品387只、非結構性理財產品8727只。

分幣種看,非結構性理財產品中,8月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量8652只,美元63只、英磅10只。結構性理財產品中,8月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量312只,港元與美元發行量均為34只,其他外幣理財產品發行量均不足10只。值得注意的是,從8月份開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7.0大關,美元升值後,美元理財產品發行的積極性開始提高,發行量也較以往有所上升。

報告顯示,8月份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類型中,保本類(即保本浮動收益型)數量為1536只,佔比16.85%,非保本類(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數量為6939只,佔比76.14%;此外,其它未披露收益類型的產品數量有639只。

報告提醒,對於結構性理財產品,不僅僅要看產品是否保本,還要看保本比例。多數保本類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為100%保本,但也有部分外資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結構設計的是90%或95%保本。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當產品收益結構設計為:在最差的情況下投資者可以實現的預期最低收益率大於0%時,實質上從兌付結果來看,倒是“保本”的。

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連漲4個月。據報告不完全統計,8月份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數量共1549只,較上月增加39.93%。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近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8月份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期限中,0-7天(含)以內的產品數量為122只,佔比7.89%;30-90天(含)以內的產品數量為84只,佔比5.42%;3個月以上、6個月以內(含6個月期)的期限產品數量達527只,佔比為34.02%;6個月以上-1年以內(含 1年期)的期限產品數量達519只,佔比35.57%,1年以上-3年期(含)產品數量達240只,佔比15.49%;3年期以上產品數量為57只,佔比3.68%。

從產品期限佔比上可以看出,3-6個月、6個月-1年以內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數量佔據市場主力。

報告分析稱,隨著“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等一系列監管文件的出臺,保本理財產品發行量持續下降,淨值型理財產品成為銀行理財市場核心競爭力之一,市場上淨值型產品也逐漸增多,如果整體收益能更加穩定,對投資的吸引力將會繼續增強。

連降18個月!銀行理財收益率跌至4.04%

報告從銀行理財產品的統計中剔除了結構性存款產品後顯示,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已經連續18個月下跌,2019年8月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04%。

報告認為,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走低,主要與今年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關。上半年央行兩次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加上LPR下行,市場資金利率下降,銀行理財收益率也會下行。與此同時,在強監管下,非標資產縮減,銀行理財也很難達到高收益。

股份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最高,工銀理財收益居首。報告對8月份發行量在20只以上的銀行所發行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進行排名,入榜銀行中,工銀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最高,為5%;其次為盛京銀行,收益率為4.7%。發行量排在前20名的銀行,平均預期收益率最低維持在4.3%。

8月份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排名第一的為城商行,發行量為3185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07%;其次為農商行,發行量為2491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04%;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分別為1903款和130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3.87%、4.28%。

到期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實際收益率3.74%。報告顯示,8月到期的理財產品共11571只,3915只披露了實際收益率,佔比為33.84%。其中到期結構性理財產品938只,平均實際收益率為3.74%;到期非結構性理財產品2977只,平均實際收益率為4.27%,環比下降2個基點。

8月到期的理財產品中,有136只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未達標率為1.18%。結構性理財產品109只未達標(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率),未達標率11.62%,非結構性理財產品有27只未達到最高收益率,未達標率為0.9%。

銀行理財轉型有點痛 銀行理財收入縮水

央行9月份宣佈全面降準後,市場對央行進一步降息的預期升溫,不出意外,9月份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或將繼續下降。在當前的市場情況下,投資者可適當拉長投資期限,保證收益最大化。

由於資管新規的過渡期至2020年末,在這期間銀行理財不合規產品將持續遞減,由此也直接到影響銀行的理財業務收入。大型銀行半年報數據顯示,多家銀行的理財業務收入出現縮水。

例如,上半年,工行非保本理財產品手續費與佣金收入同比下降38.7%;招行非保本理財產品手續費與佣金收入同比下降53.2%;民生銀行該業務收入同比下降17.6%。究其原因,報告分析稱,主要受資管新規期限匹配的要求,新產品難以對接老資產所致。目前各家銀行正加大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力度。

與此同時,淨值型理財產品也更加考驗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報告建議,對於穩健型的投資者來說,在選擇淨值型理財產品時,要學會查閱產品說明書,充分了解資產以及風險等級,購買自己能夠承受的理財產品。另一方面,選擇淨值型產品時,要參考產品的過往業績,以及資管能力較強的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