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沒有新聞!

滴滴沒有新聞!

滴滴又出事了。

滴滴沒有新聞!

11月26號晚八點,43歲的網約車司機周師傅的手機屏幕亮了,按照滴滴的消息推送,他需要在貴陽花果園接一位姓孫的顧客上車,然後把他送到目的地白雲區。

一個小時後,他的哥哥接到了來自弟弟的電話,表示想借5000塊錢,被拒絕。深夜11點後,周師傅的父母又接到了他的電話,同樣是想借錢,同樣又被拒絕了。

這兩通電話,成了周師傅在人間發出的最後的信號。

滴滴沒有新聞!

11月30號,周師傅的家人接到了警方的電話,得知周師傅已經被害,兇手正是乘客孫某,今年23歲。

那天在車上,孫某持刀搶走了周師傅現金1000元,並通過手機轉賬從他的賬戶裡轉走了1100元。因為害怕事後周師傅報警,最終選擇將其殺害。

為了兩千塊錢就害了一條人命,這是一個狠賊。用手機轉賬的方式搶錢,留下的轉賬記錄會是他不可能抹去的線索,即便這樣他還是要做,這是一個很貪又很蠢的賊。

僅僅兩千塊錢的涉案金額,便可以讓他動了殺人滅口的邪念,他很可能,是一個新手剛上路的賊。

或許是機緣巧合,或許是命中註定,這次把兩位悲劇主角連接在一起的,還是滴滴。

滴滴沒有新聞!

這個明明是幹互聯網打車業務的公司,在悲劇與口水中已經被罵得花了臉,留給我們的記憶裡,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善後和道歉。

四年時間裡,與滴滴有關的司機性侵、性騷擾事件,至少有50個案例,有2起故意殺人案,19起強姦案、9起強制猥褻案、5起行政處罰案件、15起未立案的性騷擾事件,涉及到有50個司機,53名女性乘客。

滴滴沒有新聞!

這其中,包括了震驚全國的浙江樂清女乘客被害案和鄭州航空港空姐被害案,這一次,被害人從女性變成了男性,從乘客變成了司機。

滴滴的創始人程維在創業時滿懷希望地說:

“在沒有打車軟件之前,你也沒覺到打車有多困難。而有了打車軟件後,需求和痛點被發現並解決,你就會發現在路邊打車受冷受熱是多麼痛苦,而提前用打車軟件叫輛車在樓下等你是那麼愜意。”

從成立到現在,滴滴用了六年完成了市場份額90%以上的佔有率,消費者用了六年才弄明白,原來比打車方便更重要的,是保命要緊。

滴滴沒有新聞!

關於乘客安全問題,滴滴不是沒有做過改進。

在樂清女孩和航空港空姐案發後,滴滴收緊了司機的資質審查,篩除有不良行為記錄的司機。

在軟件上又新增了一鍵報警的功能,可以快速讓警方瞭解到乘客的位置和出行信息,在此基礎上又新增了錄音錄像功能。

在滴滴的平臺上,司機是遠比乘客更強勢的群體。

在軟件上他們可以瞭解乘客更多的信息,是男是女,多大年紀,甚至可以推斷出他是否單身。

滴滴沒有新聞!

乘客上了車,一切便只能聽從司機的安排,畢竟當你關上車門的那一刻開始,你的命運就交給了手握方向盤的司機。

所以,當幾起命案發生以後,所有出臺的補救措施的監管對象,都集中在了司機身上,審查他們,規範他們,約束他們。

當我們在順著這條思路亡羊補牢的時候,突然,這一次的受害者變成了網約車司機,被管的突然成了被害的。

這是個更大的難題,甚至我們有點害怕面對這個問題。如果一個問題永遠都解決不了,那麼它還只是一個問題嗎?

這次發生在貴陽的司機被害事件,遠沒有前兩次女乘客出事的報道惹人關注,他很快就要被遺忘。

這裡已經沒有新聞了。

滴滴沒有新聞!

互聯網有一股魔力,它吸引著柳青這樣的傳統精英,程維這樣的草根青年,還有早他們一二十年先行的馬雲馬化騰們。

滴滴沒有新聞!

當我們每個人對馬雲當年創業的傳奇故事如數家珍,對馬化騰當年假扮女客服和人聊天津津樂道的時候,為什麼滴滴的發展道路上總是帶著血和淚?

互聯網如果是把商品連接在一起,把少男少女的年少輕狂連接在一起,發生不了多大的事故。邪惡的人性最多變成了假貨欺騙消費者,最多又多了一個懷春少男被女網友騙了錢的搞笑新聞。

當擁有90%市場佔有率的滴滴,用互聯網把形形色色的人連接在一起。它就像一隻溫度計,深深嵌入了這個社會,體現著整個社會的冷暖焦慮。

滴滴沒有新聞!

在見過各種悲劇後,中國人發明了一個新詞,叫“垃圾人”。

2018年9月18號,一位中通快遞員在上門取件時,對女客戶進行了四十分鐘的猥褻欺凌,強姦未遂後,若無其事地繼續打包快遞。

滴滴沒有新聞!

現在這件案子已經開庭,受害者放棄所有賠償只求“不要放過這個禽獸”。無緣無故向素不相識的弱女子行兇,這位快遞員當然是個“垃圾人”。

拋開他們所屬的公司標籤,在貴陽對司機行兇的孫某和這位快遞員,沒什麼兩樣。他們作惡都是毫無徵兆的,面對這樣的獨狼,真的存在一種制度能在他們行兇的一刻立即阻止他們嗎?

2009年3月12日,在廣州一家珠寶公司裡,一名年輕男子刺死了兩名女高管,然後從八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位“垃圾人”在行兇前,剛被公司辭退,與管理人員交涉賠償時,被故意刁難並被打了耳光。

2009年6月15日,打工仔劉漢黃因為工傷賠償問題,用僅剩的一隻左手刺傷了三名工廠高管。

這位“垃圾人”在審判時說:“我已經兩次低頭,為什麼還要苦苦相逼啊“。

滴滴沒有新聞!

經歷了幾次滴滴的悲劇,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問題:一次又一次的整改,真的能夠杜絕這些所謂的垃圾人嗎?

垃圾人當然罪無可恕,傲慢自大的滴滴當然責任難逃。

但是我們面對著一個困境,如果這些垃圾人是一瞬間變壞的,那麼怎麼可能存在管住他們的規則呢?在他們要行兇的時候從天而降一個鐵籠把他們罩住?

如果我們承認這些人是慢慢變壞的,那麼我們就要從社會的層面,去分析他們遇到了什麼樣的挫折,讓他們鋌而走險。

不回答這些問題,那麼,戾氣不會消除,滴滴上面發生的悲劇會一直上演,剛開始新聞會成為熱點,到最後,連新聞都算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