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看懂叫看不懂

今天艱難的把柏拉圖的《普羅泰格拉篇》啃完了。然而這啃完的收穫幾何,卻實在難以分辨。甚至在懷疑自己是不是浪費時間。

有一種看懂叫看不懂

普羅泰戈拉頭像


讓我困惑的地方主要是兩點。首先,這本書的翻譯太差了,讓我閱讀的磕磕絆絆的,不過轉念一想,也可能是不同語言的表達邏輯不同造成的。畢竟,文藝復興之前,歐洲人是從阿拉伯人那裡瞭解到亞里士多德的存在的。這之間就有轉譯,從阿拉伯到拉丁文,拉丁文到英語,可能還要從英語翻譯成中文。畢竟,語言和語言的交流不像數學上的符號,不像計算機的代碼和程序,能夠比較輕易的實現等價轉換。翻譯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直譯更多關注字面意思而意譯比較在乎意境或者說是作者的原意。直譯會造成閱讀上的障礙,不同的語言在語法規則等方面是不同的;而意譯則有賴於翻譯者對作者原意的領會,翻譯者領悟能力有高低也就造成了意譯作品良莠不齊。其次吧,讀完是比較失望的或者說相比《理想國》,這本書顯得過於平淡無奇,除了拗口的辯論、冗長的敘述,沒有太多扣人心扉的語句和精彩的洞見。

不過,我聯想到了前段時間,羅振宇在羅輯思維節目中解讀《偉大的思想》叢書時提到:經典也是分檔次的。第四流的經典是教人怎麼做人的書,因為具有強烈的時代性,譬如《韓非子》、《二十四孝》、《弟子規》;第三流的經典是開風氣之先的書,因為具有突破性的歷史意義,比如胡適的《嘗試集》;第二流的經典是成為牆磚的書,也就是在某個領域繞不開的書,譬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一流的經典是成為地基的書,比如《聖經》《論語》,它們成為了某種文化的傳統和根脈。

有一種看懂叫看不懂


因而,如果按照這個框架的話,我覺得《普羅泰格拉篇》更多算是第三流的經典吧,它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概念,認為美德可以教授但是需要用理性的思維去把握,換句話說,美德是被教育出來的。當然說到這些理念本身還不完全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但《普羅泰格拉篇》是第一個用縝密的思維論證“美德即知識”、美德可以教授美德教育需要理性的參與,讓這些口號成為理論的書。

所以,啃完《普羅泰格拉篇》到底是不是浪費時間呢?這時我不自覺的想到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在你離開學校後忘記了學到的一切,最後剩下的就是教育。

說是自我安慰也好說是確有道理也罷,反正想到了這句話心情就好多了。

有一種看懂叫看不懂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也有這樣一句話: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是女友認可的一句話,自然我也很喜歡,既然如此也就不必糾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